吴冠中 (中国,1919-2010)
《漓江之滨(一)》
油彩 木板
59 x 41 cm.
1977年作
估价:港元 12,000,000 - 20,000,000
艺术大师吴冠中毕生追寻艺术真谛,琢磨于油彩与彩墨绘画之间,作品完美融合对西方现代油画以及东方传统水墨独到的观点与诠释。他多次提出关于美的形式,认为创作应从生活源头寻找灵感;而一件好画的标准,就是从中可以体现出“真、善、美”。他的作品多以熟识的人文风景为主题,在画中纳含万物,草木、老松、灵石、古木、川流以及山息;用画纸包容颜彩,颜彩包受画笔,画笔传受手腕,手腕受自心法……吴冠中以“西画中用、中画西取”的方式,在二者间撷取各自的优点。
佳士得将于本年度的香港春拍期间,于“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再度推出精心策划的吴冠中专题,呈献7件来自这位中国艺术大师融合了东方水墨底蕴与西方油彩精髓的艺术杰作。
《漓江之滨(一)》作于1977年春,构图简练清新而意境深远,上半为山、下半为水,中间则有林木、房屋、人迹,在大山大水中巧妙牵起生活与土地的紧密连结。主山峰于画面中央蘶然耸起,峰林往后方绵延,形势雄伟险峻,油彩堆栈之笔触反映山石粗犷质感,蕴藏折服人心的自然能量。前景中,静谧江水在山影下散发着温暖潮湿的气息,往中心点曲折隐入茂密丛林,并流经行人、屋舍,视觉观点的转换隐喻了时间之流淌。此半部以疏缓笔调描写,深浅交迭的绿色调如晕染效果般透明朦胧。桂林最著名的景观之一尽纳画幅,在吴冠中无懈可击的布局、精彩笔法及层次丰富的用色之中,令观者感到身临其境。
吴冠中 (中国,1919-2010)
《漓江新篁》
油彩 画布
90 x 100 cm.
1994年作
估价:港元 18,000,000 - 28,000,000
“我想我可以从故乡的风光入手,于此我有较大的空间,感情的、思维的及形式的空间。我坚定了从江南故乡的小桥步入自己未知的造型世界。”
早于70年代中期,吴冠中便开始了水墨风景现代化的探索。学生时期,他曾大量临摹中国名家作品,尤其对石涛推崇备至,在他看来,石涛主张“借古以开今”、“笔墨当随时代”的理论无疑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先进的思想;而后在巴黎期间,吴冠中也领悟了如奥古斯特·马克(August Macke)等表现主义精髓。90年代时,吴冠中已融会具象与抽象的语言,代表着艺术风格的成熟。吴冠中曾说:“我一辈子断断续续总在画江南。”
吴冠中 (中国,1919-2010)
《江南村镇》
油彩 画布
73 x 61 cm.
1985年作
估价:港元 12,000,000 - 22,000,000
吴冠中 (中国,1919-2010)
《盆景海》
水墨 设色 纸本
97 x 180 cm.
1986年作
估价:港元 10,000,000 - 20,000,000
事实上,江南不仅是他的故乡,也是其灵感的缪斯。西方自19世纪以来,创作母题转向城市生活,旅欧期间,吴冠中深受西方艺术观念影响,转而将目光投向自身乡土中的常民景物。
吴冠中 (中国,1919-2010)
《滨江城市富阳(江南小镇)》
油彩 画布
38 x 44.5 cm.
1991年作
估价:港元 5,800,000 - 8,800,000
上图中的《滨江城市富阳(江南小镇)》令人联想起《清明上河图》中栉比鳞次的房舍,填补了中国传统绘画对庶民城市关怀的空白。而江南秀丽的风光与色调不仅成为吴冠中艺术道路的起步,更促成他开创全新的表现方式——“油彩演绎水墨”,不仅能使作品保留空灵流畅的风韵,又能呈现浓郁丰富的色彩。他曾用“水陆兼程”来形容水墨与油画的创作之路:“小道与小河,并行着通向远方,感到油画山穷时换用水墨,然而水墨又有面临水尽时,便回头再爬油彩之坡。”因此吴冠中经常以交替的形式不断创作同样的江南景色,使水墨与油画彼此对话、渗透影响。
吴冠中 (中国,1919-2010)
《墙上秋色》
油彩 木板
30 x 55 cm.
1991 年作
估价:港元 4,500,000 - 6,500,000
随着吴冠中在1990年代创作能量的自由与解放,他于1996年创作的《嘈嘈皆乡音》(下图)总结了过去的构图与技法,提炼纯粹的造型元素,将“形式美”发挥到淋漓尽致。吴冠中曾说:“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此时的他喜爱以更加夸张、简练的方式表现造型元素,刺激视觉感受。《嘈嘈皆乡音》在画面中心铺陈了无边无际的大量鹅群,自三角构图的顶点向下流泄犹如山棱线的栅栏线条。色彩则以吴氏独有的银灰为主调,配以欢快的白黄错杂,与柳绿形成明显对比,营造一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水乡景色。
吴冠中 (中国,1919-2010)
《嘈嘈皆乡音》
油彩 木板
46 x 61 cm.
1996年作
估价:港元 4,000,000 - 6,000,000
“在中国画里,线是优点,块面和色彩是弱点,我便是这样摸索其中的关系来的。”
吴冠中致力在两种不同的文化基础上的两种绘画媒材间,寻求沟通和转译,追求中国的意境与西方的视觉形象两方面的结合。在折解与重组的过程中,表达了抽象与气韵之美,既呈现了东方韵味的画面,也同时探索景物所蕴含的形式美感,成为将西方造型艺术的“抽象美”转换为东方传统的“写意美”的完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