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介】
李项鸿,1960年出生于浙江东阳。1978年入伍,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研究生班。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大校军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理论研究与书画创作高研班导师、广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长期从事美术创作、教学和研究工作,擅画山水兼作花鸟,格致秀逸浑厚,主张艺为心得,德立画品,注重笔墨表现与生活体验,追求“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绘画作品多次被选入国内外专业美术展并获奖。20世纪八十年代,曾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学习、工作并从事美术创作,山水画《神兵天降》《在密密的树林里》入选广西自治区美术展,《雨后青山铁铸成》获桂林风情画展金牌奖。九十年代初调入北京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从事专业美术创作、教学和军事百科研究工作。代表作《瑶玲早春》《山道弯弯》《昆仑兵车行》等多次被选入全军、全国专业美术展并获奖。应邀在中央电视台书画课堂栏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山水画高研班等授课。曾在北京、上海、杭州、桂林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为北京会议中心、中宣部、中央军委机关、中南海、天安门管理处等创作多幅巨型山水画。《清漓春韵》作为国礼赠送泰国国防部。出版有《中国山水画名家技法·项鸿写意山水画艺术》、《当代中国美术名家·李项鸿山水画集》、《江山行旅—李项鸿山水画集》、《中国书画名家精品系列·李项鸿作品精选》、《中国书画百杰作品集·李项鸿》、《国画瓷韵•李项鸿陶艺作品集》等。国内外多家博物馆、美术馆以及艺术机构收藏有其画作。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印制发行《中国传世名家名作专题邮票·李项鸿美术作品邮票》。参与编纂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分别获全军军事科研成品总编辑一等奖、全军科研成果特等奖和国家图书荣誉奖。
“江山行旅”李项鸿山水画艺术展在杭州浙江美术馆举行(2017.8)
2017年8月,由浙江省文化厅主办、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和浙江美术馆承办的“江山行旅”—李项鸿山水画艺术展在浙江美术馆举行,展出山水画精品150余件,同期李项鸿山水画艺术研讨会在浙江美术馆召开。之后“江山行旅”艺术巡回展分别在东阳中国木雕博物馆、浙江金华美术馆、桂林美术馆等地展出。2016年1月,由上海市美术家协会、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美术书法研究院、上海浦东新区美术家协会、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笔墨心象•军旅艺术家李项鸿画展”在上海吴昌硕纪念馆举行,展出李项鸿山水画精品60余幅,作品《松依烟霞伴书声》被上海市档案馆永久收藏。上海书画出版社推出大八开精装本《中国美术名家•李项鸿山水画集》。
1999年被中国文联评为“中国百杰画家”之一; 2007年被评为“当代30位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山水)画家”; 2009年被选为“向祖国母亲献礼”《共和国六十位国画大家》;2011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为其拍摄《写意人生》专题片;2013年被评为年度当代中国德艺双馨书画家。2016年,CCTV4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栏目播出“李项鸿专访——古樟树下文脉深”。2017年,收藏天下频道拍摄并播出电视专题片《逸笔写得千山秀》。浙江电视台播出电视专访《军旅画家·李项鸿》。其简历和成就载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世界当代书画家大辞典》、《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等多部辞书。
《观云听松》390cm×97cm2014年
《溪居秋暝》245cm×110cm2016年
山水清音 林泉媚道
——黄丹麾
李项鸿先生的山水画从整体上洋溢着 “山林者之乐”、 “林泉之志”以及“林泉之心”,直指“山水以形媚道”的意境。在我看来,其山水画艺术有如下几个特点:
——音乐感与节奏美。
魏晋诗人左思诗云“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我在2016年出版的《美术与音乐》一书中指出,音乐艺术是听觉的艺术,归属于动态的时间艺术,是人类情感在听觉领域的抒发与体验。绘画艺术是视觉的传达,归属于静态的空间艺术,是人类情感在视觉领域的流露与表现。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在外部特征上虽彼此不同,但就本质和内涵而言二者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如果抛开具体的外部表现形式,仅从符号学的角度去理解二者的目的、特征、构成方式、创作过程等,二者可以具有很多相似之处,那就是都要通过节奏、韵律表达情感、抒发性情。因此,二者相辅相成地融为一体。
《钱江源》365cm×145cm2017年
李项鸿山水画中的音乐感体现在绘画的节奏感上。所谓节奏感,顾名思义,即通过笔墨的韵律、乐感、趣味、情致等节奏变化所产生的一种审美直觉与审美感悟。这体现在李项鸿画中,即为笔墨的浓与淡、干与湿、虚与实、阴与阳、向与背均体现出一定的频律与节奏,它们相互配合,共同编织出画面中的音乐感。《观云听松》表面上看是静态的,但实质上云气的飘荡、风吹松响、群鸟的飞翔都是动态而具有轻音乐般的美感。《流水无心响白云》以流动的水声引发白云的响应,具有同感的同时,亦具有浪漫主义诗人般的情怀,给人以无尽的想象与遐思。
《卧听竹林风雨声》365cm×145cm2017年
——独特的灵逸、冲淡之意趣。
“逸”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美学范畴,最早见于东汉崔瑗的《草书势》。最早提出“逸品”概念的是唐代的李嗣真。最早对“逸”下定义的是窦蒙,他在《述书赋语例字格》中曰:“纵任无方曰逸。”
较早全面地对“逸格”加以界定的是北宋的黄休复。他在《益州名画录》中对“逸格”作了较为详细的解释:“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
《观沧海》138cm×68cm2015年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黄休复将“逸格”的内涵作了两点规定:第一个规定就是“笔简形具”。所谓“笔简形具”就是指笔墨简练,但形象具体而完备;第二个规定就是 “得之自然”。这里的“自然”是指自然无为之义。“得之自然” 就是“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以无为而用,同自然之功”,消解一切人为痕迹,达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境地;第三个规定是“莫可楷模”、“出于意表”。这就是说,“逸格”没有办法作为楷模,语言难以表达,是一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审美意象。从这个意义上说,“逸格”表达的是一种“技进于道”的自由创造审美状态。
《江南三月万竿雨》138cm×68cm2014年
首先,李项鸿作品所反映出来的“逸”表现在“笔简形具”上。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惜墨如金”、“笔简墨精”,作者不是对审美物象进行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的描绘,而是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抓住最能表现对象本质的典型形貌特征,从而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见一叶而知秋”的艺术效果,艺术家的这种概括能力和锤炼本领,使他的“笔” 与“墨”能够 “举一反三”“以一当十”,在有限的语言中揭示出无限的心象。《白云生处有人家》善用淡墨表现烟云的飘逸,大面积的留白所体现出的空灵、放逸与若隐若现的山石、树木、房舍形成对比,给人以“逸笔草草”的文人情怀。
《翠微人家》68cm×68cm 2010年
我比较喜欢《观云听松》《黄山烟云》《溪居秋瞑》等几幅大制作,我感到此类作品秀润恬淡、妩媚动人而又格局宏大、形势奔涌,秀美淡雅之中兼具威严肃穆之气。这些巨制巍峰耸立,气势堂堂;远山迷朦,意境幽深,给人以秀媚放逸、气势磅礴的审美震撼。
总之,李项鸿的山水画作品以 “逸淡”“润媚”为宗,以林泉美学为依托,在放逸、秀淡、润泽的笔墨中营造自然、清新、天趣之风骨,真正达到了“山水清音”“林泉媚道”!我衷心祝愿他不负韶华,锐意进取,砥砺前行,早日自“游于艺”而臻“志于道”。
(本文作者系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中国公共艺术网主编博士)
李项鸿带领学生在漓江写生
《翠林积雨故园新》137×68cm2011年
其次,李项鸿先生作品所反映出来的“逸”还表现在“得之自然”上。其作品清新明静、率性致远,给人以旷达、闲逸、疏散、爽放的视觉享受。这种“得之自然”不是任意的放纵和涂鸦,而是历经“凝神遐想,妙悟自然”之后的“随心所欲”,也是“衣带渐宽”后的“灯火阑珊”。《观云听松》以洒脱、粗犷的笔致、墨法勾勒山石,这与较为工致的松树相得益彰,给人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意境。
《烟雨江南》136cm×68cm2017年
“淡” 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美学范畴,最早来源于老庄。老子所说的“淡”是自然、无为、俭朴、恬淡。所谓“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就是说,恬淡是一种由宇宙本体“道”所显示出来的朴素、自然、恬然之美,即天地之大美。
庄子在《庄子·天道》中说:“夫虚静恬淡……万物之本也。”可见,在庄子看来,恬淡是万物的根本,也是宇宙本体的客观规律。老庄之后,推崇“淡”境者甚众。宋代的欧阳修、米芾,清代的厉鹗、石涛对此均有精辟之见,于此不再赘述。
《一溪流云春雨归》138cm×68cm2016年
首先,李项鸿的作品之“淡”体现在“清淡明澄”上。这种境界朦胧缥缈、若隐若现,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这种婉约、隐晦好似一曲袅绕的清音或韵律,细水长流、绵延不绝,颇具空旷、静谧、娴远、淡泊之妙。《流水无心响白云》中描画的流水、白云给人以清澈、透明之境,使人有如身临其境,大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