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介
1960年1日18日出生于山东台儿庄古镇
中国国画家协会常务理事
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美术敦煌创作中心创作委员
幼年师承孟祥君先生学习油画,后得到著名画家黄金程、张宝珠教授指导。
1978年进修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设计系,后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班
2004年入中国画研究院李宝林工作室高研班。
参展经历
2000年作品《山居图》入选中国美协主办新世纪中国画三百件作品大展,《家住青峡绿阴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亚亨杯”中国画大展,《万木丛中有家人》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新世纪全国中国画、书法精品展;
2001年作品《家住白云间》获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华魂”美术大展优秀奖;
2002年作品《希望的钟声》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风情”中国画精品展;
2005年作品《蒙山秋晚》入选全国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对比展《茂林清幽》获中国美协主办的“长江颂”名家邀请展优秀奖;
2006年作品《高原印象》获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美术作品展优秀奖,获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李苦禅艺术馆开馆开馆提名优秀奖。
2006、2007年参加中国美协提名展六次,获奖四次。作品《家住白云间》等二幅作品被钓鱼台国宾馆收藏、人民大会堂宾馆、二炮、中国科学院大唐电信等各大单位均为收藏、出版。
《王召海中国山水画集》《王召海中国山水新作选》《王召海中国山水画镜像》《当代著名画家技法解析.王召海写意山水》《中国画廊推介画家精品.王召海》等。
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
——王召海和他的中国山水画
北宋哲学家邵雍曰:“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音;丹青入巧思,刀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北宋另一位哲人韩拙如是说:“夫画者笔也,斯乃心运也。索之于未状之前,得之于仪则之后,默契造化,与道同机。握管而潜万象,挥毫而扫千里,故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笔墨”是中国画的独特语汇。如果说中国画是独特的视觉艺术,那么“笔墨”赋予了中国画独特的精神内涵,承载了意味深长的文化信息,传达了中华民族历史演变过程中的民族情感。
王召海是一位中国画画家,是齐鲁大地上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孔孟之乡厚重的文化滋养,少年入画道便深谙“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
中国画自诞生的那天起,因为“笔墨”的特殊魅力’使中国画有了特跦审美趣味。王召海基于对“笔墨”的正确认知,体会到要画好中国画须认真地临摹前辈先贤的优秀作品。对传统经典作品的临摹,体会先辈对笔墨的运用和如何达到笔精墨妙的效果,进而使创作主题更加生动和使画面意境升华。
“笔”通常指勾、勒、皴、擦、点笔法以及下笔轻重、疾徐、偏正、曲直等变化。“墨”通常指烘、染、破、积、泼等墨法及干湿浓淡等变化。王召海今天成长成一个优秀的山水画家,首先得益于他对中国画笔墨的深厚情感和为掌握笔墨技巧所下的功力。他的用笔是有力和富于变化的,中锋、侧锋顺逆转折、运用自如。他师从过陈玉圃、张宝珠、李宝林,就读过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国家画院,这对王召海理解中国画的真谛和掌握中国画的创作语汇确实受益匪浅。而对艺术的挚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这浓浓的情意每当注入笔端,“用情笔墨之中”所创作出来的山水画自然显得格外生机黯然,充满灵性和诗意。
“学习须从规矩入、神化亦从规矩出”,清代画家蒋和如是说。而现代大师李可染则强调学习中国画,继承传统方面要花百分百的力气打进去,而体现时代精神和个人风格则亦需要花百分百的力气打出来。“笔墨当随时代”,现代画家应该是要写出我们对新生活的切身感受;写出我们对现实山川的真切情感,并对此作出评价,向读者提供新的美感享受。当今画家,就纯“笔墨”而言较之古人有一定差距,很难达到文人画中笔精墨妙的高度,今天艺术家的生活条件和艺术体验远比古人优越的多。
如果说,“六法之难,气韵为最,意在笔先,妙在画外。如音栖弦,如烟成霭”,古今弁无多大差异。那么,今天的艺术家在“置陈布势”,即古人说的“经营位置”方面,就有很大的优势。师造化需有便捷的交通工具,“五岳储于心,峥嵘出笔底”。今天的山水画家应当摒弃文人画中“逸笔草草”,过于强调个人抒情意味而致使画面荒寒、冷寂而不屑描景状物。今天受欢迎的艺术家普。
遍推崇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山水画家自觉担当起为祖国壮丽山河立传的历史使命!
为山河立传,就是描景状物。但中国中的描景与状物讲究“凡状物者,得阿迪王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者不若得其性”。要得山水之性,必须遍访名山大川,并与山川对话,将自己融进自然之中。
“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从沂蒙山区走出,造访燕山山脉、太行山脉,再访巫山巴山烟雨,从泰山到黄山,从黄河到长江……足迹所至,大量的写生稿,丰富的视觉体验,是“集景”的过程,也是“集锦”的升华。“凡物得天地之气以成者,莫不各有其神,欲以笔墨肖之,当不惟其形,唯其神耳”。为山水立传,立的是祖国名山大川的内在精神和民族情感。“传神者必以形,形与心手相凑而相忘,神之所托也”。王召海创作的大量人尺幅山水画,体现了作者师古人师造化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与艰辛,更展现了作者驾驭笔墨、驾驭自然山水的能力——将自然之景转化成艺术的能力。
著名美术评论家贾德江曾这样评论王召海的中国画:“他的作品营构在自然与自我之间,画出了景象叠合,气流贯注,境接天宇的意象”。贾老师一语中的。王召海孜孜以求,苦心造诣的就是这种“意象”,也就是大美的“心象”。“绘画之事,胸中造化,吐露于笔端,恍惚变换,象其物宜,足以启人高致,发人之浩气”。在创作中,面对“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所取其势,近看之所取其质”,放怀于笔墨之外,“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的创作热凊,创作出气象沉雄,骨力苍秀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