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当代著名人物画家;甘肃省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1965年出生于甘肃省山丹县, 现为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甘肃国画院副院长,中国老子书画院名誉院长等,中国彩墨骆驼创始人,中国裕固族人物画题材重要代表人物,中国当代实力派画家。
王晓银:牧野之趣求历之乐
作者:周莉
“泱渀沙漠空,终日胡风吹。”观西北汉子王晓银的作品,突然就想起这句。他的绘画作品中常有骆驼成群,更有迎风奔腾,却不见黄沙一粒,歪树半根,而塞外茫茫骆驼夜吼的画面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烟沙漠北虽不着一笔,凄惶旷野却扑面而来。想来,这便是高超之处。
他常将视线拉近,着笔于骆驼和裕固人的情、神,或酣畅淋漓安顿有秩,一开一合之间自有局法,布景有疏有密笔墨性灵所寄,不借山石树木,不写黄沙走石,只那策马之势,蹲卧之艰,便生出狂风顿卷边城苦寂的万里苍茫;又或笔笔相生目之所定,泼墨点翠澹荡结聚,虽不曾有点滴峰回路转云合水分的描写,那起伏远近隐现断续的妙境却全在其中。
先生绘事,果然别辟蹊径。
在笔墨运用上,更是近有染墨,远有留光,骆驼润以水渍,人物滋以斑斓,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游刃,在写意和抒情之间骋怀,渺茫天际境生于外。在他极为娴熟的笔法中,我们窥到了一个西北汉子最为柔情的慈悲胸怀。这种特定场景的不断再现,吸引我们去探寻河西风情的裕固族人的坚强与坚韧,心里不禁产生强烈的冲动,想要了解这块土地下的炙热情怀,以及这些情怀所透射出的伟大的艺术使命。
他的笔下一一铺展的戈壁、大漠、雪山、草原、夕阳、晨晖、村庄,无尽的苍茫,成为他一往情深的永不枯竭的艺术来源,让我们捕捉到戈壁之舟的灵光神韵早已经融入了他的血脉之中,与生活、与精神、与理想、与过去息息相关,与其说他在追求艺术的至高,不若说他在追逐心灵的本真,对于传统还是创新,在他,并不是最重要的,红柳丛还是芨芨草,烽火台还是沙洲冷,于他,不过是安放灵魂的栖息地,真善美,便至关重要。
从小生于西北长于甘肃的汉子,怀着特殊的情感将目光始终定格在河西,倾注了毕生的热忱,从传统中来又不墨守成规,一个个被定格的瞬间,成为他画面中韵味无穷的永恒,无论牧羊犬的憨态可掬,还是牧人的剽悍善战,又或者骆驼的稳健俏皮,都注入到他的骨子里,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很想远去甘南,走一走河西走廊,在祁连冰雪的畅想中翻越历史的阔度,品一番“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跌宕,从这段通往文明的道路再观波澜壮阔的史诗,想象着张骞走出的荡气回肠,在商旅绵延的古道征途,在充满梦想的咽喉要塞,横跨千年的辉煌与苍凉,相逢裕固族人的侠骨柔肠, 面对绕不完的弯道看不尽的峰峦,感受先生画中的悲凉和雄壮。
甘肃,盘古开天辟地、伏羲画卦女娲补天的神奇土地,华夏文明从这里繁衍生息和谐共居,有幸生于斯长于斯,历史的厚重让王晓银在艺术的海洋里如鱼得水,也因此,少年偶遇西北师大的巨潮先生,从此对艺术的渴望和追求再未停止,年少时整箱的素描速写,时至今日满屋的笔墨淬炼,他一直以饱满的热情潜心求学求艺,立足河西,将最深沉的爱和人文关怀给了这片土地,并因此,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生活。
所谓传统的暨世界的,立足河西的朴素,挖掘游牧民族裕固人的生活厚度,正是王晓银过人之处。他作品中所展现的这群生活在河西走廊狭长山麓偏于寂寞的少数民族,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他们世代游牧逐水而居,虽失却了自有文字,却保留着古老的传统,婚丧嫁娶、服饰饮食,从神话传说到民风民俗,无不引人唏嘘,正在远去的村庄,正在消逝的古风,正在流失的传统,正在消亡的文化,这些,无不令人扼腕痛惜。
从这个意义上再观王晓银的作品,便有心痛之感。
《大漠追梦》中女子肩负劳作却满目阳光,对生活充满期待和向往;《守望净土》中骆驼们悠闲自得,幸福满满;《明海驼踪》中夫妻俩共骑一乘,一个满目春光一个小鸟依人,斜阳西下自有天地。果然是画不尽的西域见游牧人的强悍坚忍和幸福痴望,希冀时光可以倒流或者停止,一切都按既有的步伐行进,不受文明的践踏和城市化进程的毁灭,自由自在的活在白云蓝天之下,逐水之肥美而居。
作为艺术家,他抱着最坦诚的愿望悄悄的关注和祝福着游牧人的幸福,以写实的手法真实地记录着他们的一个个生活瞬间,在表达手法上并不局限于某种抒写形态,重彩与水墨同框,写意与工笔交叠,姿态多变信手拈来,浓墨淡彩相得益彰,古韵新风语境悠然,先生果然是“善画牧野之趣,得一隅之情会神合乃求历之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