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无关塑造技巧 事关人性深度[图文]

时间 : 04-01 投稿人 : 念念 点击 :

近几年因为公共艺术发展的大好时机,一部分雕塑家也在其中完成了经济诉求。但繁荣也好,热闹也罢,除了少数成功者,多数雕塑家仍然是你学我,我学你。对雕塑真正的学术品质而言,人格、观念,尚不够强大。在雕塑家蒋铁骊看来,这涉及雕塑“本体”问题的探讨,而雕塑的“本体”并不是塑造技巧,而是到达人性深度的可能性。

在“无观——蒋铁骊雕塑展”7月2日于上海中华艺术宫举办之际,此文显示了作者对当下表面繁荣的雕塑界难得而冷静的思考。无关塑造技巧 事关人性深度 | 美术评论

蒋铁骊作品,时光之旅,2014

雕塑其实就是手和材料的关系,雕塑家运用自己的创造能力,使手和材料产生关联,通过手的劳作,改变材料的状态。通俗说,这是一次灵魂与材料的碰撞。每位艺术家的碰撞过程都不一样,碰撞出的结果就叫雕塑。从这层意义来说,所谓“本体”就是碰撞过程的判断与掌控,是碰撞的产物。

“本体”即可指建立在技术、材质、手段上的核心要义,又可引申到一种文化、一种经验、一种态度,甚至是心灵归属,是供奉在雕塑家心中的一个丰富而笼统的信仰。“本体”概念之争,事关雕塑江湖,事关雕塑节操,已然演变成事关雕塑的话语权之争。各执一词,莫哀一事,“本体”已成为概念不清,似是而非的暧昧之词。

所有的争论绕不开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做雕塑?

雕塑家一定有堂皇的回答,但面子上的回答背后其实是“我们在靠雕塑吃饭”。无论对雕塑热爱与否,生计都是赤裸裸的、不可回避的“饭碗”问题。“本体”的讨论就这样从现实的阵痛上开始。所以“本体”之争既是艺术态度问题,也是生存策略问题,对某些“既得利益”的雕塑家来说更有现实问题,

但说到底,“本体”是个艺术权利问题。

无关塑造技巧 事关人性深度 | 美术评论

蒋铁骊作品,影子,2007

这几年,雕塑舞台端的热闹,各种展览数不胜数,风格流派层出不穷。同时又赶上了公共艺术发展的大好时机,一部分雕塑家也在其中完成了经济诉求。但繁荣也好,热闹也罢,除了少数成功者,多数平凡的雕塑家仍然是你学我,我学你。对雕塑真正的学术品质而言,人格、观念,尚不够强大,在这样的状态中讨论“本体”,似乎人人都急着说些什么。理论家和哲学家大可从哲学、逻辑学去定义。搞当代艺术的也可以从不断颠覆与阐述中寻找坐标。而“学院”的也在坚守自认为纯正的“贵族”的东西。彼此都在相互反驳与不以为然,一时喧嚣声颇大。

但仍然有雕塑家未卷入其中,而是冷静地抛出问题。

我们今天的雕塑“本体”何在?繁荣与热闹是否证明雕塑的现状一片歌舞升平?雕塑艺术的学术框架是否被扎扎实实地搭建起来了?

在传统雕塑家那里,创作靠的是手与灵巧心智的互补。“本体”概念无法离开风格、手段、塑造这些基础内容。不仅无法离开,而且还会相互作用。就像体育比赛中的规定动作,比的是相同标准下谁做得更好。但当代雕塑,尤其是装置与现成品出现后,传统的“本体”概念开始失效,整个游戏规则完全被推翻,雕塑愈发演化成图式化、装置化与工艺化的滥殇之态。虽然各种争执与摩擦现实上活跃了中国的当代雕塑生态,但问题也不少。许多雕塑要么试图承载的信息太多,要么又太过空洞,把本来应该自然流露的东西做僵掉了。有时候越想突出什么,越吃力不讨好。越把“本体”挂在嘴边,离真正的“本体”越远,“本体”的泛滥成为一种刻意的反叛符号与创作策略。但物极必反,过于宽泛的雕塑定义既模糊了创作的边界,无限了“本体”的概念,同时更降低了雕塑的门槛。繁荣与热闹掩饰不住含金量的缺失。国内美院大底子的现状我们都十分清楚,虽有着诸多问题,但也一定程度上在特定历史阶段建立起了较为有效的“本体”观,但滑向另一个极端也暴露出“集体伪经验”下的“集体无意识”。

无关塑造技巧 事关人性深度 | 美术评论

蒋铁骊作品,行云流水,2000

中国雕塑界的某些声音此刻再提“本体”概念,潜台词是呼吁雕塑界建立起足够成熟的独立性与自觉性,在今天这个眼花缭乱的时候如何把雕塑做得更像雕塑。

传统雕塑家将空间、体量、手段与材料等因素视为“本体”的基础条件。而当代雕塑家又将社会、文化等概念置于创作的首位。在今天的艺术界,雕塑的定义被无限拓展,“本体”已被多重混搭,极度泛化。但令人欣慰的是,优秀的雕塑家仍然能够区分出什么是这喧嚣背后的真实所在,什么是自己最需要,最安全的东西,并且在作品中予以清晰呈现。在优秀雕塑家那里,放纵并不等于自由,“本体”并未远离,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从近年国内活跃的雕塑家的作品来看,许多作品背后凸显敏感的转型、深入的思考及智慧的策略。虽然西方参照物的痕迹仍然过重,但也确实说明有些雕塑家已不纠结于“本体”的字面内容而更多积极实践。他们的“本体”观再次证明,雕塑艺术的核心要素也即“本体”的表述,是可以被视觉直接认同的。“本体”不是任意、随机的,而是雕塑家将艺术精神与自我观念在新的社会文化中的机敏组合。那些优秀作品的共同之处便是彼时代的“本体”。

我自己的“本体”概念源自刚学雕塑时首先看到的古典及苏联雕塑,来自画册,来自翻拍过多次的模模糊糊的照片,但大约的样式还印象深刻。雕塑的“本体”观自然是在那个阶段进行了最初的建立。那时崇拜的雕塑往往具有强烈的空间、坚硬的处理、崇高的纪念性。随着“八五”新潮的开始,大批现代派作品进入了视野。这批作品推翻了旧有样式,同时又伴以强大的理论观念。一时间,澎湃的艺术情感的张扬成为当时的时髦,刚建立的“本体”概念动摇了。但是冲动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总想着要通过艺术宣泄对生命的追问、对人生的迷茫,其实挺难的。很多次艺术的冲动过后总觉得还是少了些精神的东西,太过空洞和抽象的观念和自己的日常发生不出太大的关系,而学院的东西最熟悉、最有生活温度,所以又将“本体”转到了对“学院”的关注上来。后来在雕塑的过程中找到了一种仪式感,通过某些形体的加减似乎塑造出了类似国画山水的“宇宙与自然”。这个情绪就像宗教一样,强化了我的“本体”意识。这时朦胧地理解到“本体”应当带有一种普遍的说服力,“本体”是靠作品争取来的一种发言权,“本体”是一种有着坚不可摧的硬度的东西。尽管这种感觉非常难以捕捉。回头再看大师的作品,更是发现许多无法解释的东西。他为什么这样处理?为什么用这种手段?他怎么会与我们看到的真实完全不一样?为什么总是超越我们普遍认知的极值。这些感受很折磨人,有时似乎能触手可及,可大部分时候又悬在作品背后,这可能就是大师的“本体”吧。

虽然崇拜大师,但也知道盲目跟在大师后头没出路,还是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要表达自己目光所及,找寻自己心中的那个节奏。这个过程反反复复,不停淘汰和更新自己的积累。等安静下来的时候,便更多审视自己,慢慢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那些排除不掉必须保留的要素便是我的选择性提纯了的“本体”。

无关塑造技巧 事关人性深度 | 美术评论

蒋铁骊作品,国之瑰宝——宋庆龄,2011

我也曾经试图向不同类型的雕塑样式与手段去“靠拢”,但自觉徒劳,知识结构完全不在一个脉络上,说穿了,性格就不是那一类。“学院”也好,“具象”也罢,适合自己的才是要坚守下去的。

面对各种困惑,有时不得不确认自己的立场与角度。我的“本体”是什么?在喧嚣潮流中,我的原则与态度何在?但我的“本体”仍然与大多数同行一样,除了少部分来自性情,来自内心,外在的部分仍然有着大师的影子。在最初的担心过后,我倒也对此坦然面对。大师有着对艺术的早早就开始的自觉,那些困扰我许久的“本体”在他们那里已经是一种下意识的本能。我把大师的影子看做艺术旅途上的拐杖,借一程力,最终还是会丢掉,哪怕过程很漫长。

对我而言,虽然我明明知道当代艺术的主流发展已经到达“飞速”的程度了,架上雕塑日渐边缘。我选择现在的路数只是因为我多年学习经历建立起的价值观已经成型。我选择现在的路数还因为这是我最为熟悉并长时间从事过的事情,同时也是一种不赶时髦的逆反心理。但这也成为我雕塑语言的另一种角度的参照,它使我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并摆正位置。这些年大家都在做与个人内心有关的东西,开口闭口都是自我意识。显然,社会对艺术的宽容度极大,这是进步。我不排斥个人主义,如果个人的工作内容能够成为时代的缩影,个人的执著追求能填补时代的空隙,也是有价值的。但我仍然认为艺术中那些普世存在的精神指标一定是谈论“本体”的前提。

我的雕塑经历使我不可能丢弃自己最具安全感的东西。确切地说,我能表达的内容一定来自我长期积累并关注的东西,也是我个人经验中最具“本体”意义的部分,这是真实存在并与我的生活状态紧密关联的东西。我反感高调而泛泛的说教,我试图让自己的工作进入具体而微的话题。谈“本体”只停留在口头似乎太过矫情。有限的精力决定了我关注角度与方向的局限性。自己的创作偏向于架上塑造,那么我的“本体”一定密切关联于我的手头活计,失去了手上的技艺便失去了“本体”,也失去了发言权。所以,控制和提炼“手”、“眼”的协调能力是我“本体”的基础,尽量使自己在雕塑语言上深掘与拓宽,我认为这和艺术创作的方法论并不相悖。雕塑于我来说不单是题材与观念的表白,最要紧的是雕塑自身的艺术魅力,此为“本体”。但这“本体”总是要和社会和人性发生点什么。我喜欢“一语中的”的快感。那些具有“普世标准”的“本体”语言才能够征服我的心与眼。那些往往被忽视的平凡,甚至略带保守的东西才更具平静的力量。这才是我一直寻找的“本体”,它可让我在愉悦感官的同时平衡内心。

无关塑造技巧 事关人性深度 | 美术评论

蒋铁骊作品,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六祖慧能造像,2013

我不回避我是一个钟情于塑造的雕塑家,我从未认为塑造的手段在今天的雕塑中过时了。我也始终认为,对一个坚守塑造的雕塑家来说,“本体”不是塑造技巧,而是到达人性深度的可能性。我期望“本体”的含义于我更具有灵魂的温度。

雕塑的“本体”具有多样性与相对性。但并非没有标准。人类的审美本能告诉我们,雕塑应当见诸于美,见诸于灵魂的愉悦,见诸于精湛的技艺。真正的“本体”是雕塑家条件反射般出手就有的东西。“本体”本应是艺术操守的一部分,是内化于作品中的情感与态度。每个雕塑家的路数不同,自然对“本体”的判断有别,要拿出令人信服的、感觉真是那么个意思的“本体”,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将是庞大的艺术生态范畴的事情。

早先的雕塑家不谈“本体”,专注于作品本身。倒是总能看到雕塑家和作品之间,观众和作品之间的感情交流,是一种灵魂上的关联,“本体”似乎就摆在那儿。但今天,至少在我看来,说不出与原来哪里不一样,总觉得艺术家与作品、艺术家与社会之间出了点问题。尽管标榜内心关照、社会责任的雕塑言论多如牛毛,“本体”反而与我们之间的感情寡淡了。

好的作品无论传统还是当代的,展览中一定是最抢眼的那一件。什么原因能在众多的作品中把别的作品“挤掉”,一定是有特殊的符号、特殊的气场,我无法解释,也许这才是“本体”的灵魂吧!雕塑家的直觉与本能一定是“本体”的最直接的判断者。“本体”的理论乃至逻辑学意义上的解释一定要建立在本能的感动之上,在我的脑海中才会发生作用。

好了,这个纠缠不清的话题暂时放一放吧!

再聊下去,我一定会恭喜自己:终于不知道雕塑该怎么做了!

相关文章

  • 呼吸的N次方 - 康文峰个展[图文]
    呼吸的N次方 - 康文峰个展[图文]

    呼吸的N次方 - 康文峰个展^n BREATHINGKang Wenfeng solo exhibition2023 / 03 / 04-03 / 26“呼吸的N次方 - 康文峰个展”于2023年3月4日下午在798艺术区第零空间正式开幕。此次展览由策展人李裕君策划,展览现场共展出艺术家康文峰近四年来潜心创作的绘画作品近40余件,吸引艺术各界等众多重要嘉宾前来观展。开展现场特邀声音艺术...

    1387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佳节赏佳作——著名书画家郑会军中秋国庆专刊[图文]
    佳节赏佳作——著名书画家郑会军中秋国庆专刊[图文]

    【艺术简历】郑会军,山东日照人,现就职于日照市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华书画协会理事、浙北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山东省美协会员、北京中华炎黄书画院特聘画家,山东省精品旅游促进会书画院高级画师,日照市美术馆日照画院高级画师,日照新闻书画院副院长。师从姜宝林先生、吴静初先生。专山水、擅写意花鸟、好书法。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1997年研修于北京画院、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

    1024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泰特呈现毕加索的1932:爱情 名誉 悲剧回顾之年[图文]
    泰特呈现毕加索的1932:爱情 名誉 悲剧回顾之年[图文]

    恶意小图画,毕加索1932年,毕加索开启了一段风流韵事,这激发了他长达12个月的疯狂的创作。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展出超过100件他在那年完成的画作,主要以他的情人玛丽·泰瑞丝·沃尔特 为对象,画作类型涵盖肖像画、超现实主义绘画和雕塑作品等,呈现了毕加索对情人的爱恋,以及他在妻子与情人之间的矛盾与挣扎。“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特编译卫报评论员Laura Cumming...

    57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徐惠泉——墨彩交融的审美之道[图文]
    徐惠泉——墨彩交融的审美之道[图文]

    徐惠泉 《惠风和畅》 246cmx545cm 纸本 2018年徐惠泉 《温暖港湾》220cm×180cm 2017年徐惠泉 《花之梦》 160.5cmX179cm 纸本 2009年徐惠泉 《苏绣》 188cmx178cm 2014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的“回眸六百年——从明四家到当代吴门绘画”特展中,徐惠泉的一幅曾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的墨彩画作品《花之梦》,画面上身着红绿服饰,手持或头簪鲜花面...

    1170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为何有人愿意花4.5亿美金买幅画?[图文]
    为何有人愿意花4.5亿美金买幅画?[图文]

    纽约佳士得11月15日竞拍现场。图片:Eduardo Munoz Alvarez /Getty Images每年5月和11月进行的春拍秋拍,艺术圈都会以不同程度地大声发问:“为什么很多媒体都会过度报道拍卖市场、其明星拍品和华丽的价格?” 在佳士得出售《救世主》(所谓的“最后的达芬奇”)后的36小时狂热之后,我们可以来回答这些疑问。到目前为止,读过新闻的人都知道这幅作品售出了天价:加买家佣金,合...

    894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当现代科技介入陶瓷文化[图文]
    当现代科技介入陶瓷文化[图文]

    汉风·列传系列(陶艺) 黄山大地以其厚德载物的宽广胸怀,用泥土滋养万物;上天以其好生之德的人文情怀,用火种带来光明。茹毛饮血的远古时期,人类在不经意间发现:经过火的洗礼,脚下的泥土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对天地之奥秘的洞察,拉开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恢弘序幕。当下,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正经历着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重新审视千百年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在回首古老艺术的独特意蕴、...

    1834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毕加索【家庭相册】大团聚[图文]
    毕加索【家庭相册】大团聚[图文]

    毕加索“家庭相册”展毕加索的直系亲属在他的绘画生涯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很多画作都是有以他的直系亲属为原型或是由他们启发而创作的。在创作其家庭成员的肖像绘画中,他的绘画天赋、技巧以及超越传统表现绘画方法的才能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了纪念马拉加毕加索博物馆成立10周年,此博物馆举行了一场名为“毕加索:家庭相册大团聚”的展览,此展览囊括了44幅毕加索为其...

    896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2020年特别推荐当代最具收藏潜力的艺术名家——潘志军[图文]
    2020年特别推荐当代最具收藏潜力的艺术名家——潘志军[图文]

    名家简介潘志军 ,1954年生,居南京,当代著名工笔画大师,号影衣居士,江苏扬州人,擅长工笔花鸟,人物,山水等,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大师刘继卣,王雪涛,李苦禅门下得意第子,现为中国国家书画院工笔画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红楼十二钗》,《山静鸟淡天》入选全国五,六届美展,《国色天姿》入选第六届全国花鸟邀请展等国家级大展,作品入选《当代美术家人名辞典》,《中...

    1634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刘绍海心中的大先生[图文]
    刘绍海心中的大先生[图文]

    欧阳中石惊闻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大家欧阳中石先生于5日凌晨3时18分在北京仙逝,享年93岁。不久前我国著名书法家大家李铎先生离世,两个月内先后痛失两位书坛重量级人物,悲兮!痛兮!书法界同道均以微信等不同形式转发悼念。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右一)与 李铎(左一) 2005年刘绍海拍摄于中国美术馆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左一)与沈鹏(右一)在大家名家展(2005年刘绍海拍摄于中国美术馆)几天...

    1882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第九届“鸿儒杯”海峡两岸书画大赛金奖刘晓鹏作品赏析[图文]
    第九届“鸿儒杯”海峡两岸书画大赛金奖刘晓鹏作品赏析[图文]

    刘晓鹏,男,汉族,辽宁省本溪市人2019年退休,主要工作简历如下:1、本溪市勘查设计协会常务理事2、本溪市建筑学会常务理事3、辽宁省城市规划协会理事4、辽宁省城市勘查协会常务理事5、辽宁省风景园林协会常务理事6、中国地质协会会员7、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理事8、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刘晓鹏作品赏析:...

    179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天地玄黄,金墨无界——陈兵在古今中西之间构建永恒[图文]
    天地玄黄,金墨无界——陈兵在古今中西之间构建永恒[图文]

    察民情、听民声、顺民意,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成为常态,越来越多来自基层的声音直达决策层,越来越多的群众意见转化为党和政府的重要决策参考。每年的全国两会上,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协商民主,实现了民意的汇总、民智的汇集、民力的汇聚。一份份文件,从酝酿到出台,一遍遍征集意见,一遍遍修改,再到审议表决,处处体现着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生动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全国两会这一重要的窗口期,人民美术网联...

    858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大都会博物馆藏董源《溪岸图》解读[图文]
    大都会博物馆藏董源《溪岸图》解读[图文]

    大都会博物馆藏董源《溪岸图》作者:朱绍良2012年初秋,上海博物馆为馆庆60周年,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博物馆、克利夫兰博物馆、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四家美国顶尖级博物馆合作,举办“翰墨荟萃·美国收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笔者应邀于展览前一天,在上海博物馆古书画部负责人陪同下,趁展览未开始前一天,零距离没有任何观众参与下,详细观看这些...

    190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在艺术中正视生命的焦虑与恐慌?[图文]
    在艺术中正视生命的焦虑与恐慌?[图文]

    爱德华·蒙克是挪威国宝级艺术家,也是享誉全球的表现主义大师。他的《呐喊》是当今世界认知度最高的艺术作品之一。近日,爱德华·蒙克的多件作品正在上海久事美术馆展出。这位天才画家用画笔记录着病痛、死亡、失去与焦虑,同时也歌颂着生命、爱与自然。仿佛听到天地间传来尖叫有人说,爱德华·蒙克的《呐喊》的声名仅次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句话可能言过其实,但《呐喊》的构图与用色,从创作之初就令人印象深...

    104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博物馆的时代精神[图文]
    博物馆的时代精神[图文]

    2017年7月,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宣布与上海西岸合作为期5年(2019年-2024年)的“临时蓬皮杜”展览项目。就在2018年年初,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将此项目正式落实。美术馆在全球的连锁化现象早已有之,美国古根海姆美术馆的案例早已享誉天下。但每一次有新的美术馆连锁化经营落地或合作案例出现,都在某种意义上预示着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和资本的流动,也是城市发展轨迹和进程的一种文化里程碑事件。现在有...

    694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文艺工作者须做时代引领者[图文]
    文艺工作者须做时代引领者[图文]

    学习总书记文代会作代会重要讲话精神笔谈作者:余宁(中国艺术报副总编辑)“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无论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还是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都高度关注了文艺与时代的关系这一理论要点。系列讲话充分阐明了文艺在...

    1301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