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介】
(柄灿)李刚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创研班班主任导师、国画学院导师班班主任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东方文化艺术院研究员、文化部东方文化艺术院国画研究院院长。
《生命的传承》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雨雾太行》获得国际水墨展银奖
《中华美茗-帝泊洱》入选山西大同国际壁画双年展
《太行山晨雾》在日本举办的国际水墨展中获铜奖
《云起太行》获2015年万年浦江全国山水画作品展优秀奖。
2015年作品参加“古风今语”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2015年作品参加《艺术财富》首届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2017年作品参加“融汇古今——中国名家邀请展”等。
造化玄素 太行精魂
——李刚山水画的风格与境界
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如何处理自然与创造、造化与心源的关系,一直是历代画者名家需要面对和解决的课题。对晤自然山水,将种种感受凝结为纸上江山,其中有愉悦、有真知,有仁智之义,亦有林泉之乐。对于当代山水画创作而言,在延展传统的同时,还需融入个性思考与时代精神,在创作实践中解决笔墨与图式的课题。当代著名山水画家李刚在此方面即有深入的探索,尤其在他近年来的山水写生创作中,将其对于传统、造化与时代的省思,化融于笔下的山水树石、泉涧丘壑,形成了朴厚苍润的个人风格面貌。
李刚先生字柄灿,为人有君子之风、师者之范,依仁游艺,性嗜丘壑。作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高研班的班主任导师,他在长年以来为师为艺的创作历程中,十分重视笔墨传统的研习与传承,力求教学相长,尤为重视对于自然的关照体悟和创造性的写生。在教学与研究的积淀之下,他善于总结、整理经验感悟、收集创作素材,重视对于古代与近现代画学思想的研究,将问题意识灌注于创作实践,其间蕴含着他对于画理画法之丰富性的深悟。
也正因如此,在面对自然山水的态度上,他坚持身体力行地体悟山川造化,切身触摸自然的脉搏,每年都要安排出大段时间进行外出写生,尤其沉醉于太行山的雄浑,与京郊山水的清峻。无论是登临巍巍太行,还是游走京郊的燕赵山水,李刚先生注重对于山峦的整体气势的发掘,气势上远宗五代荆浩、关仝北派山水的气质,笔墨与图式上深入汲取宋人山水的传统,运笔婉转灵动,墨色沉厚蕴藉。
他笔下的山水尤重山势龙脉的蜿蜒开阖,疏密聚散间营构出意境的清幽与气息的流动。在构图较满的作品中,讲求笔致的轻重缓急,力求在墨迹繁密中不拥塞,在苍劲中求其秀润松灵;在边角起势的作品中,又计白当黑,运用留白表现山间的云雾缭绕。这些作品多在单纯的墨韵中求变化,尤其追求墨色的丰富性与层次感,这种以“素”为真的审美意趣,一方面源自于北宋苏轼“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价值取向,追求简约玄淡的自然观与艺术观,另一方面更显现了画家对于笔墨精神的深刻理解与文化自信。而与用水用墨相比,事实上李刚山水画更重用笔。他的山水画往往十分讲求笔致的韵律、节奏与速度感,皴染勾画间,有山之阴阳向背的相互掩映,又有树石与云气的纵横穿插,以运笔的劲健与蕴藉,表现山之奇崛、险夷,得山石坚实旷落之气。
在和李刚先生的几次茶叙间,了解到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而独到的体悟。从外在世界天人之际的山水造化,到内在世界心性修炼的生活蒙养,李刚先生日常心绪的淡定平和、性情的温善慷慨,及其对于艺术的执著笃定,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将艺术创作与生活之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融通转化,连同他对于游历万千山川后的独特体验,时而在纸上一泻千里,时而用笔墨娓娓道来。他的生活与创作使我再次感受到画品与人品的相通;在他的身上,也可以看到一个热爱教学与创作之道的山水画家,在艺术之途上艰苦的跋涉,及其对于生命与自然的独特理解。
清人笪重光《画筌》有言:“夫山川气象,以浑为宗,林峦交割,以清为法”。山水境界的“浑”与“清”,自然山川的混沌与清丽,是山水画创作难以兼得的气氛。而在李刚先生的作品中,我们仿佛可以同时寻觅到山水的清幽与造化的闳阔,感受到画者对于天地洪荒的深沉热爱。李刚先生的山水造境之旅,正在崎岖逶迤的山路中不懈行进,并已然收获了令人侧目的成就,我深信,他的艺术之路会越行越阔然,越行越高远!
于洋丙申年春於中央美术学院
(作者于洋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