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在西方市场重要推手的拍卖公司苏富比,日前确认了一项业务上的变动:自今年秋天起拉丁美洲当代艺术板块将被归入纽约苏富比当代艺术销售中。这一举动表明对拉丁美洲艺术家感兴趣的藏家、美术馆正在增加。而中国当代艺术在高端市场的带动下,平均成交价在中国大陆及海外市场均有所增长,达到2012年以来最高水平,但由于整体市场仍然处于下滑之中,洗牌和重建不断重复交织,这对于即将到来的秋拍,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回暖信号就变得不太明确。
热点与价格两极分化
“现在的市场还是不好,但是来询问的收藏者、画廊、机构至少比前两年多了起来。”一位住在宋庄的画家反映,根据以往经验判断,这应该是市场波动起伏前的迹象。
根据《中国文物艺术品全球拍卖统计年报2016》,在经历了两年减量增质的微调后,中国艺术市场在2016年有所回升。然而如以美元计算,中国内地市场总额自2012年至今并未出现增长。所以回望2016年的艺术品市场,同成交总额的变化与否相比,更具有参考价值的是,高端市场的增长对于中国市场的总体回升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高端市场的带动下,油画及中国当代艺术平均成交价在中国及海外市场均有所增长,达到2012年以来最高水平。海外市场的平均价格回升至17.4万美元(120.4万元人民币),仅比2011年的峰值略低7%。中国内地的平均价格涨幅则更为平缓,达到3.7万美元(26.1万元人民币),与2011年的峰值仍然相差38%。
当代艺术仍处于这一波行情的谷底附近,在过去一年的市场整体下滑状态下并没有改观,从而影响到了收藏家的信心恢复。根据雅昌艺术网统计,在2017年春拍当中,在世艺术家作品成交过千万的合计8件,其中除曾梵志有2件作品过千万之外,其余6位艺术家均只有一件作品过千万。曾梵志、王怀庆、周春芽、刘炜、毛焰、张晓刚等热门艺术家名单相较于往年变化不大,只是上拍量和精品出现频率上有所降温。
多数收藏者目前对于当代艺术关注体量更大的是中低端市场,2016年,历来表现强劲的中端市场(50万至1亿元人民币)在成交拍品数量上所占市场份额正逐渐减小,而低端市场(50万元人民币以下)则逐步扩大。油画及中国当代艺术的价格分布呈现出下移的态势,这一趋势在海外地区尤为显着。中端市场所占份额从2012年的27%降至2016年的19%。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收藏群体的变化与投资目标的转移,市场的热点与价格走势正逐渐呈现两极分化的格局。
疯狂过山车后的困局
一夜暴富,一夜贫穷;今天开宝马奔驰,明天卖车交房租,这样悲喜交加的造富故事,曾经成为狂飙突进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一种写照。在内地形成仅有一二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起伏摇摆于两个极端之间,市场格局依旧在不断洗牌。
追溯到199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王广义、张培力、耿建翌、徐冰、刘炜、方力钧、喻红、冯梦波、王友身、余友涵、李山等中国艺术家参展,对中国当代艺术走向世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当代艺术开始进入到全球的收藏视野当中。
之后历经十余年的市场酝酿,以2006年张晓刚的《血缘:同志第一百二十号》在纽约苏富比以97.72万美元成交为标志性事件,中国当代艺术迎来市场全面爆发,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资本热钱涌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粗暴式打造了2007至2008年上半年中,以85新潮艺术家为焦点,连带周边形形色色艺术家们作品价格翻倍上涨。直到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过剩流动性资金大幅缩减使得这一轮当代艺术市场的疯狂生长戛然而止。
2011年,冰冻的市场似乎有了转机,受尤伦斯男爵夫妇大规模出售中国当代艺术收藏推动,曾出现了一波市场回暖行情。
根据雅昌艺术网统计,在世艺术家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市场中的成交比例已经逐渐滑落至30%以下。以内地市场为例,以往在世当代艺术家是现当代艺术板主力,近几年20世纪现代艺术家逐渐走强,吴冠中、赵无极、常玉、朱德群、吴大羽等艺术家成为成交份额保证。而香港市场更加全球化、国际化,从以前的“东亚化”到近几年的“泛亚化”,再到今年春季苏富比和佳士得引入西方战后及当代艺术到香港夜场拍卖,多元化市场策略已经成为业内共识。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危机与机遇同时并存,保利、嘉德、苏富比和佳士得等拍卖公司在北京、上海、香港市场拓展,国内私人美术馆建设浪潮,以及内地股市楼市的低迷等,一方面为市场的复兴埋下伏笔,另一方面,近年来国际画廊及艺博会、私人洽购等更加亲近中国藏家,也让中国当代艺术家拍卖市场处境更为尴尬。
价值标准该如何重建
从事金融与医疗器械行业的梁惠民,这两年往宋庄艺术区跑的频率更勤了,在他的别墅地下室里收藏了一批批来自宋庄画家的作品。“我是经过学习思考而选择了两三位宋庄的画家,有美院毕业不久的年轻画家,也有画了几十年还没有出名的中年画家。”梁惠民本身也读过艺专,他不喜欢去画廊、拍卖会,而是更愿意拿上红酒来到画家工作室,跟他们一起边喝边看画。他目前正在扩建自己的仓库,希望不断积累收藏规模,他觉得现在是收藏的时机,而不是市场的时机。
艺术市场评论人周峰认为,成熟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目前还处于一个很高的价格体系,并且几乎被少数大藏家掌控,新藏家进入这一领域收藏还有一定障碍,更多新藏家把眼光投向了画廊、艺博会上,力图寻找年轻、有潜力的艺术家,不过这对收藏者来说并不是一件投入金钱就能轻松搞定的事情。
今年年初,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7至尚优品——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报告》中依然认为,地产是高净值人群最主要投资方向,选择股票的比例较去年有所下降,位居第二。这份报告也提出,高净值人群对收藏的热情恢复了10%,达到七成。
即将上演的2017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仍是令人期待,恰逢中国嘉德在香港5周年庆典拍卖会,亚洲20世纪及当代艺术在今秋将扩大举办,包括特别策划的“反叛之光”和“风华之音”两个专题,以及首场“少励画廊藏中国当代艺术专场”。
值得一提的是,此番嘉德香港秋拍中的首场“少励画廊藏中国当代艺术专场”。1993年,当整个中国艺术界还对“画廊”一词颇为陌生之际,文少励先生创办了“专注挖掘并推广中国当代艺术”的香港“少励”画廊,成功地将中国当代艺术引领至国际化平台之上,成为西方最早了解中国艺术家、最初参与中国艺术收藏的重要视窗。
周峰认为,在当下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重建时期,伴随着艺术家的调整,老藏家的转型、新藏家的进场以及炒作泡沫的破灭,追求艺术价值与审美体系的完整理性,是当下许多有志于进入美术史行列或是国际收藏体系的艺术家收藏家们思虑最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