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分高、学养厚、人品正。”这是美术圈内熟悉田红霞的人们对她的一致评价。
首先是天分高。俗语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九朝古都洛阳,自古以来人才辈出,爱书善写者甚众,尤其是在绘画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文化遗存——龙门石窟的雕刻、唐三彩的彩绘、古墓群里的壁画……从小生活在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洛阳,饮河洛水,观黄河景,赏牡丹花,田红霞从小就对绘画着迷,并表现出很高的天分。随着在艺术道路上的进步,她愈发表现出超凡的观察力、感悟力和表现力。大学期间,田红霞是老师和同学们公认的才女,因为绘画方面卓尔不群,所以一直被同学们呼为“大侠”。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里,田红霞主攻人物兼花鸟,并取得相当造诣。在清华大学进修期间,她的绘画天分更进一步得到展现,得到很多教授们的高度赞赏。由于受老师影响而转攻山水,结果一举成功,短短一年时间里便创作出多幅高质量的作品,先后入选北京市美展、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展等,并被作为第 届中国画遴选作品。这份成就,没有天分,几无可能。
其次是学养厚。清朝绘画理论家唐岱在《绘事发微》中云:“画学高深广大,变化幽微,天时、人事、地理、物态,无不备焉。……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纵横万里之势,立身画外,存心画中,泼墨挥毫,皆成天趣。”可见文化修养对一个画家成就大小是何等重要!作为画家,田红霞是不折不扣的科班出身。七岁开始学画,高中毕业考入河南大学美术系国画专业,受教于著名画家王颖生、丁中一、杨建生等教授,系统学习了传统中国画的理论和技法。大学毕业后,田红霞在洛阳第二师范学校从教十余年,其间从未停止过绘画创作,多幅作品参加省、国家级展出。
2006年,田红霞举家迁居北京。从一个古都到另一个古都,时空变迁不但没有阻挡她在艺术之路上探索的脚步,反而为她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提供了更肥沃的土壤。中央美院、清华美院、中国画院、国家美术馆、潘家园、宋庄、798工厂、琉璃厂……北京每一个画家云集的地方,都留下了她深深的脚印。首都浓厚的绘画艺术氛围深深地吸引着她、感染着她,令她不能自已,最终毅然离开教师岗位,心无旁骛地投身绘画事业。
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里,田红霞由国画人物、花鸟兼工西画而转为主攻国画人物,其间,有近十年的时间主攻现代人物。画人物画难,画现代人物画更难。除了要讲究题材、主题和表现方式上的广度,还要在精神意蕴的深度上进行挖掘。田红霞的绘画风格讲究师法自然,注重从中国和西方绘画意识中汲取营养,追求新意,追求工笔与写意相结合所创造出来的独特韵味。在创作中以自我的真诚和热情深入生活,妙于生活,赢得“自在”与“忘我”,从而创作出独具风范的人物画,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许。代表作品《憧憬》曾入选第六届全国工笔画展。画面充满了现实主义,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韵。所刻画的少女具有浓郁的时代感,充满着清纯、朝气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画面背后则是画家本人对社会、未来、人生的美好祈愿。
对新与美的追求是画家的天性。在绘画风格上,田红霞一般不重复过去。在相对集中一段时间完成一批写实的工笔创作之后,在思想上、意识上、感受上作以调整,转变心态,从笔墨和绘画风格上转换,向写意、变形方面发展,有时也创作一些重彩变形人物画,体验不同方法在绘画中的效果。作品《秋硕》、《荷塘清音》等,以重彩人物变形为主,画面色彩丰富,但不失中国画的墨色,墨仍作为基本的表现色彩,并通过第三色彩感觉与想象力把握了墨,墨与彩互渗、互间,产生了独特的东方哲学意义和神秘色彩,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但是,在这么多年的孜孜探索中,她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除了扎实的造型外,还要不断发现自己的文化认同和艺术认识,寻找自己的绘画评议和艺术发展方向。同时,她认为中国画的精髓在于水墨的运用,而工笔画在水墨的表现上有难以克服的局限性。所以,进入清华大学进修之后,她开始探索山水画(写意)的创作。在山水画的创作中,她扎实的造型功底、对水墨和色彩的那份富有灵性的感悟和把握能力、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绘画的理解以及积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与升华。有不少作品,是作者深入太行山区写生之后的力作,画面内容丰富,远山近水层次关系和谐自然,一草一木皆有灵性。此外,偶有感悟,田红霞还即兴创作一些小品画,在轻松和自由的空间感受笔墨与心灵的畅快,领略中国写意画所特有的韵味。小品《老墙情深》、《品秋》等就是随心所欲、随情所动之作,形象简洁而意境深远,突出了中国画特有的美感。
第三是人品正。中国画一向讲究人品和画品的统一,“人品既高,气韵不得不高”。元代杨维祯在《图绘宝鉴序》曰:“画品优劣,关乎人品之高下。”清代王昱在《东庄论画》亦曰:“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在当前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大背景下,本来应该是比较纯洁的书画界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浮躁情绪和功利主义盛行,良莠不齐的画家队伍里涌现出不少“社会活动家”、“商人”、“交际花”等,而真正能静下心来认真画画的人少之又少。“她具备大家的潜质,因为她画画心很静!”这是清华大学陈池瑜教授对田红霞的评语。而田红霞对外界丛生之乱象似乎并不敏感,更没有受到丝毫干扰。画画的时候,她一站就是一天,即便中间不吃不喝也不知道饿、不感觉累,因为她眼里、心里装的都是水墨,都是画。
田红霞认为,艺术是在不断追求新与美中得以发展的,这不仅是艺术的独特性,而且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根本任务。中国画的追求与其他画种不甚相同,更多的是要达到内涵并自然流露,它的魅力就在体现它的意蕴与深度感悟层次上。心画是中国画的至高境界,实际上是一种禅意,一种静态的体验与感悟,一种无意识的品味,一种极其微妙的追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正是由于内心的那份执着、专注和宁静,田红霞的画才每每给人超凡脱俗的美。
田红霞,字一禾,号半荷居主人,河南洛阳人,现定居北京。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11年结业于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级研修班。现为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墨画院副秘书长、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美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万葫堂和洛阳书画院特约画家。已有五十余幅作品参加国家和省级画展并有多幅获奖,部分作品被交通部、解放军总参谋部、国家美术馆众多单位以及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书画爱好者收藏。现主攻山水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