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笔名昊野,1966年生于黑龙江,祖籍山东。
2001年,作品《情在眼中》入选第一届中国美术金彩奖;
2003年,作品《野葵园》获中国美术馆主办的“黎昌杯”首届全国青年国画年展银奖;
2004年至2007年,分别获“新神采杯”“皇威杯”“完美杯”“中汇杯”等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金奖;
2009年,在北京宋庄举办张辉国画工作室首届开放展;
2010年,在烟台画院举办张辉国画精品展;
2011年,作品《黑土葵园》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2011年全国中国画展获优秀奖(最高奖);
2012年,张辉美术馆在北京宋庄落成;
2012年,作品《野葵园》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八荒通神—哈尔滨美术双年展(中国画)”;
2009年——至2013年分别在烟台画院,北京宋庄,湖南画院,武汉,四川,重庆,上海朵云轩等举办张辉国画精品展;
2013年,在北京宋庄举办张辉国画展,并由画家,文艺评论家李人毅主持了“张辉国画展暨张辉国画学术研讨会”,展后所有作品长期陈列于张辉美术馆。
张辉:独创新法画黑土
李人毅
张辉是位以土地为母题的田园画家。他又是以聪慧的才思和精湛的技艺,为黑土立传,并且不断推出巨幅绘画作品的实力派丹青耕者。
他的系列作品,以氤氲的泼墨所形成的效果,幻化了彩幔笼罩下的山野与田畴,营造出北方时空的醉人景致。这些作品细微精致,用墨韵敷陈出雅致灵巧的视野,一改人们对北方画风傻大黑粗的印象,让人在云蒸霞蔚笼罩的苍穹缝隙中找寻着生命的本源。
一、让黑、密、厚、重的画风落地生辉
多年来,张辉一直埋头作画,坎坷的经历成为他前行的动力,家乡黑龙江的广袤大地,构成了他的丹青沃野,尽现在“黑土”、“湿地”、“野葵”和“梦境”等系列作品中,展示出深沉博大、雄厚浑重、神秘多彩的黑土画境。
《沃土》是一幅近两米的方形画作,以平面构成和散点透视相结合的构图法,将近垄、远丘,云霞、高天融为一体,营造出乌金遍野、祥瑞莽苍的气氛。画家在近景三分之二的主体位置画出翻耕过的原野,在泥浪升腾、地气逶迤中揭示出黑土地深厚的蕴含。
张辉的另一幅主题创作是《黑土生辉》,这是一幅宽一米八十公分,十余米长的鸿篇巨制,通篇那阡陌纵横的土地,被画家经营得生机盎然、异彩纷呈。如此巨大的画作,构图上也没有常见的布白留空,笔墨上不见大面积的渲染,整幅画作都是画家一笔一笔写出来的,每寸土地都是用各种笔法塑造出来的,堪称笔墨田园。这些作品,在雄浑华滋的笔意里,让画坛泰斗黄宾虹黑、密、厚、重的画风,落地生根在生辉的黑土中。
湿地是黑土地的生灵代表丹顶鹤的故乡。《湿地》系列中,画家对大片的水草泽地及河流湖泊均有动人的描写,既有《春天的脚步》中对鹤的具象描绘,也有《清江鹤影》这种意象概括,将家乡原生态的丰厚自然资源呈现给世人。
张辉画葵,练就了一身硬功。说是画,莫不如说他是放笔直书写出来的。他画葵干,一笔下来,枯润融汇,干湿渗染,色与墨衔接得自然巧妙,看似一挥而就,却见变化多端,将杆棵的造型、质感和笔墨关系充分表现出来。这娴熟功力,记录着画家多年艰苦修炼的过程。
二、“沃野描”画黑土地得心应手
中国画技法的创新并非易事,既需要胆识又要有本事。他以多年的实践和积累,自创出多种技法。
画黑土地系列,首先面对的是大面积的土坡田垄,坑坑洼洼,杂草野卉无序地交织着,显得杂乱无章,尤其沃野的主体黑土地的质感,就更需要有一种适于表现其主体对象的线条。张辉经反复实践,摸索出适合于刻画垄沟和垄台的“沃野描”。
沃野描,中锋用笔,平入平出,起笔速度平缓,用长短不等的线条画出田垄的形态。
沃野描是以干湿不等的线条来画黑土地垄头田畴的新法,并由此构成了黑土画作的基本笔法。运用时或浓或淡,蘸墨饱和,用力均衡,笔力内含,线条圆润厚重,充沛盈润,笔笔衔接,相互交织融汇来刻画土块的形貌,表现出松软粘合,坚实而有弹性的质感。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三、用饱和圆润的短线画出“黑土皴”法
“黑土皴”之法,是张辉常用的另一种技法。在《黑土生辉》长卷中近山的造型,都是用这种皴法画出来的。在占画面三分之一的近山中,画家没有用一条长线,是“黑土皴”与“沃野描”有机结合的范例。
黑土皴,即用饱和圆润的短线,皴出土地的质感和荒野的葳蕤。
此法用线讲究,画土地时要刚劲,画荒草要柔而不弱,均贵在对墨色的掌控上。
黑土皴的笔法简便实用,根据表现对象的远近虚实,用墨可干可湿、亦浓亦淡;用笔可侧可卧,亦顺亦逆;笔速可急可缓、亦重亦轻。极易于塑造垄沟垄台的结构和质感,画出山坡的走向,表现坡边崖头以及茂密的草木等。
黑土皴的用笔可中锋劈皴,也可按压与点厾相结合,从表现对象出发,按、顿、提、挫,营造出黑土地的景致。这种皴法在《天地无涯》及湿地系列中广为使用,使画面气韵生动、和惠畅达。
四、“叠雪染”和“阡陌渲”
叠雪染,是用积墨叠加的形式,营造物体的层次感来表现对象之法。
叠雪染法可画雪地,也可画黑土地。尤其对远景的山岭,地气熏蒸的原野的表现上,以及塑造起伏不平的土坡、凸凹无序的垄头、风雕日塑的雪野、朦胧凄迷的汀岸时所用的特定墨法。
这种染法,笔笔见痕,层次丰富,雅致天成。叠雪染的关键是墨色的掌握和用笔,而墨色随表现对象变化而变,无论深浅浓淡,笔笔都为塑造形态服务。此法用笔既要有厚度,也要做好笔与笔的衔接,追求墨色相渗染的变化,用积墨之法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加厚,使氤氲之气弥漫在画面中。叠雪染表现的山野田垄,空灵而苍莽。
画家在绘画通景大画作中,对远景塑造的尤为精彩。淡远的云或山地田野与近景遥相呼应,营造出黑土地的壮美,有赖于他创造的“阡陌渲”技法的运用。
阡陌渲,用淡墨排笔画出景致,是画大面积的远山和近土之法。
这种墨法适合画远处的地垄和虚幻的山野及天际的云雾等。以淡墨为主,通常都是以笔蘸淡墨,画出长长的线性造型,形成块面效果。这是一种有序的渲染,笔笔相交时纸上留出的水印痕,或成云海的肌理,或成田垄的形状,具像而又虚幻。其渲出来的线,纵横不同、曲直多样,但都以淡墨渲写而出。
五、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
画家是位泼彩的高手,许多画作的成功都得益于此。而他独创的新笔法,不但使他的创作如虎添翼,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更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开启了画北方山水的新画风,也使中国画的笔墨之法更加多样性。其创新之路可圈可点,尤其对中国美术在新时代的发展,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李人毅近照
李人毅艺术简历
李人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1948年生于黑龙江省海伦县海北镇。堂号为:海北草堂、阁上塬、岫安居等。
1964年开始发表作品,1969年入伍,1985年至1988年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1989年调入沈阳军区文艺创作室任专职画家、作家。2002年起任《美术》杂志主编助理、编委,现任《人民美术网》总编。
多年来坚持美术理论研究,参与和报道了许多全国重大美术理论研讨活动,尤其关注发展中画家和当代画坛大势,著述颇丰。
出版著作二十余部,代表作有《平型关大捷》、《国难来袭——九一八延续的记忆》、《打回老家去——原东北军111师纪实》《勿忘九一八画传》(与李东红合作)《中国当代画家研究•花鸟卷》《写意牡丹技法全解》《小榄风情》等,其中《一个男人的远村》获97’东北文学奖。
1989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新四军人物画展”、2009年在长沙举办“开国大典人物画展”、2011年在深圳举办“李人毅辛亥人物画展”,中国画《邓子恢》、《谭震林》、《吴竭诚》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在当代画家中,涌现出了许多讴歌东北风情的艺术家,其中载入美术史的当属北大荒版画群体,以晁楣的《北方九月》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品,成为一种特定文化符号而驰名画坛。以中国画来创作雪景的成功范例,首推于志学的冰雪山水画,他的作品镌刻上了鲜明的地域符号而自成一派,影响了很多人。遗憾的是,一直以来,却不见描写黑土的中国画的扛鼎之作和大画家名标丹青。张辉是个默默耕耘者,他“用身边的水,和脚下的泥”,如痴如醉地躬耕在黑土地上,创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为这一缺失填补了空白,成为当代画坛表现黑土地的代表性人物。(甲午重阳日(2014-10-2)写于北京阁上塬 发表于《中国书画报》2014年11月)
《中国画家研究》这套丛书,既是研究画家的理论文集,又是图文并茂的画集,分人物卷、花鸟卷、山水卷、综合卷、纪实卷等。在这些研究文章中,作者以宏观到微观的视角切入研究对象,既有对画家群体的考察,还有对当前画坛走势的关注,以及对全国性各类美术活动的报道等。丛书以中国画入题,涵括了油画、版画、雕塑、水粉画、水彩画,以及工艺美术和书法等,每篇文稿都配有多幅精美的图片,令人赏心悦目。
《中国画家研究·山水卷》是本套丛书的第二卷。
由于本书形式别开生面,呈现理论研究和作品欣赏相统一的阅读模式,自《中国画家研究·花鸟卷》先行出版后,受到了读者和业内人士的广泛欢迎。这套丛书将陆续出版。
本书的作者,是集作家与画家于一身的文化学者李人毅。他除了进行文学、美术的创作外,多年来致力于美术理论研讨和画家研究工作。新世纪之初,曾受聘于《美术》杂志,在此工作多年,策划、报道了许多全国性的大型美术理论研讨会,发表了许多学术观点鲜明的论文。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地对当代画家进行专题研讨,尤其关注中靑年画家的成长,写出了大量的研究文章,在国内各种媒体上广为刊发与转载。
本册为山水卷,收录了三十余篇评论文章,画家排列以年庚为序。本书有对黄宾虹的专题研究论文,有对老画家孙恩同、于志学、谢欣、周韶华、梁世雄的学术解析,还有对牟成、姚伯齐、张松、朱道平、王慧智、吕德品、张辉、王福增的技法的探究和梳理,更有对刘思东、周鼎、孔凡智、杨阳、李传新等画家作品的赏评。文中不见某些冗长的赘语和套话,行文清晰明了,评价客观中肯,富有哲思境意。而对邱汉桥、许自敬、丁杰、张英才、陈玉莲、王有民、胡刚、匡伟光、陈迎平、黄仕强等人生状态和艺术成长关系的研讨,更充满了一个美术理论家对发展中画家的人文关怀。其中,也有对象王中才那样由作家转身到画家的个案研究,体现了作者研究对象的多样性。
在文中,作者还注重对画家技法的研究,从笔墨规律上归纳整理出画家实践成果,并上升到学术层面来认识,无论对画家和书画爱好者都有着启迪性意义。
《中国画家研究》的文章清新隽永,具有散文风格,使原本刻板说教的评论文章,成为了娓娓道来的,喻情传道的丹青美文。加之与艺术家风格多样的作品相得益彰的编辑整合,使读者在了解画家经历,欣赏画家作品,研讨画作技艺的同时,进行美育熏陶,不失为一套别开生面的美术理论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