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中国石窟保护理念的进阶之路[图文]

时间 : 04-29 投稿人 : 安安 点击 :

中国石窟保护理念的进阶之路 | 艺术美文

最初,只关注精美的壁画和塑像;现在,把开凿的崖壁、山体,周围的河流、植被,都与洞窟视为一个整体

中国石窟保护理念于上世纪初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出于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觉性而萌发,经历了战争年代的初期尝试、新中国成立之初艰苦卓绝条件下的开端,在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历史条件下得以发展、形成,在新世纪对文化遗产高度重视的环境下不断完善。

石窟包含石窟寺、石刻等,随着文化遗产学科的发展,人们对其的认识不断加深。最初人们的目光只关注精美的壁画和塑像,将石窟单纯地当做珍贵艺术品来欣赏与保护。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对文物价值的研究与认定,石窟的历史见证价值、选址和开凿的科学技术价值也逐渐得到了理解和重视。今天,石窟被看成一个整体。开凿的崖壁、山体,周围的河流、植被,都与洞窟一起,共同构成了具有文物价值、文化意义、社会效益和时代价值的完整文化遗产。对保护对象认知的转变也导致保护思想的变化:从单纯的临摹、保护艺术品,到保护石窟本体,再到现在的石窟洞窟本体与周边景观环境一并被纳入保护体系内。

通过100余年的保护实践,保护程序、价值观、技术手段都逐步完善

从20世纪初期算起,中国石窟保护已经走过了逾100年的历程。石窟保护和管理体系从无到有,保护工程从少到多,在对石窟寺这一特殊的佛教遗产类型的保护上,做出一系列有意义的尝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几乎每10年都有创新。在20世纪40至50年代,莫高窟建立简单看护体系和防沙墙,初步做到了石窟的“不塌不漏”。20世界60年代,莫高窟加固工程是第一次从国家层面上关注的大型保护工程,通过加设挡墙做到了保证莫高窟的稳定和参观、管理。20世纪70年代,龙门卢舍那大佛维修、云冈三年加固工程首次尝试化学灌浆方法,并开启了“抢救性”保护序幕。20世纪80年代麦积山保护工程首创的“喷锚粘托”方法,属于当时最先进的技术之一并获得了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对此后诸多石窟保护加固工程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90年代进行的龙门、大足石窟等保护工程,为改善石窟保存环境作出了贡献。

进入2000年后,随着保护工程类型、数量上的丰富和增多,保护理念在崖体、造像、壁画、窟檐、环境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有重要意义的实践。正确的保护程序、完善的保护价值观和更丰富的保护技术手段都是本阶段石窟保护取得的进步。这些实践不仅保护了全国几十处重要的石窟寺、摩崖石刻造像,而且为我国遗产保护理念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实践依据与佐证。

从思想萌芽到普及、繁荣和创新,中国石窟寺、石刻保护可分为多个阶段

自20世纪初至1949年间,可以视为中国石窟保护的“思想萌芽阶段”。那时,外国人的探险与考察,激发了国人保护文物的愿望,以营造学社等为代表的有识之士迫切希望能够为中国自己的传统与文化作出贡献。1930年,梁思成先生在东北大学讲授《中国雕塑史》时,借鉴了许多外国人的研究资料,不由感慨“日本之常盘大定,关野贞……具有著述,供我南车。而国人之著述反无一足道者,能无有愧?”此后,1933年,梁思成、林徽因、刘敦祯赴大同调查古建筑与云冈石窟,撰写了《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一文,发表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四卷第三、四期。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梁思成等人转移到西南后方,但仍未停止工作。在1939年9月开始的川康地区古建筑调查中,梁思成、刘敦桢、陈明达、莫宗江考察了35个县的众多摩崖石刻,其中以大足宝顶山、北山两处最为重要。这也为随后梁思成将大足石刻第一次引向世界打下了基础。

这一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但如营造学社、考古学家夏鼐为首的西北考察团、大足石刻考察团等的工作仍然熠熠生辉。1942年,在于右任先生呼吁下,敦煌艺术研究所作为第一个石窟保护机构成立。为敦煌艺术所倾倒、从而毅然回国的爱国艺术家常书鸿担任所长。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常书鸿先生带领有限的人员完成了清理洞窟积沙、修建围墙等工作。虽然简陋,却是“保存或留存以示后人”的朴素保护思想体现。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9年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可以称为保护思想的初步确立阶段。1960年,新中国首部综合性文物保护法规《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公布,明确提出“在进行修缮、保养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守恢复原状或者保存现状的原则。”由此,“保存现状或恢复原状”成为这一时期包括石窟保护在内的主要思想。

这一阶段,石窟保护以“抢救性”为主,基本遵循“以保存现状为主,小规模恢复原状尝试”的原则,主要解决石窟结构稳定性问题。1963年至1966年开展的敦煌莫高窟保护工程、1971年至1986年进行的龙门卢舍那大佛保护工程和1974年至1976年进行的云冈石窟加固工程,都是重要的实践代表。另一方面,龙门大佛保护、云冈石窟加固都创造性地都使用了环氧树脂等化学加固保护手段,云冈“围岩裂隙灌浆加固技术”在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嘉奖,见证了石窟科学保护尝试的开端。

改革开放后,石窟寺、石刻保护思想进入了重要的发展阶段。从1980年至2000年的20年间,随着《文物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的出台,“不改变文物原状”作为我国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被确立了下来。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展,《威尼斯宪章》等国际遗产保护的理论、经验也逐渐引入。这一时期,在石窟基础测绘研究上,随着对偏远地区石窟调研、测绘工作有条不紊开展,关于石窟的图书资料出版成果大大丰富,不少成果还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在保护工程方面成果更为突出。新中国成立后50年内的石窟保护工程,有85%以上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完成的。专业保护队伍也不断扩大。在古建筑和石窟寺保护专家余鸣谦,我国岩土文物保护学科奠基人、石质文物保护专家黄克忠,中国首个文保博士、敦煌研究院原副院长李最雄和我国文物保护领域国际合作的领军人物、“敦煌的女儿”樊锦诗这些学者的努力下,中国逐步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石窟保护道路,中国特色的保护原则和科学保护体系初步建立。

1986年至1992年,在维护中首次总结出“远看差不多、近看有区别”等中国特色石窟保护原则的乐山大佛前期研究和危岩加固工程,就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实践代表。敦煌莫高窟于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也大大加强了在石窟保护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

2000年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石窟寺、石刻保护进入到了繁荣、普及与创新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保护敦煌莫高窟第85窟壁画、建立白鹤梁题刻水下博物院、大足千手观音保护工程、千佛崖保护性设施研究及试验工程等重要工程开始实施,相比之前,“原址保护”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对待文物本体的态度更加谨慎,保护程序更加严谨。工程中围绕“真实性完整性”“使用恰当的保护技术”等原则产生的争论,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这些都是石窟保护思想发展和进步的见证,也体现了石窟保护工作从抢救性保护到抢救与预防性保护并重的转变。随着数字化、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以“数字敦煌”为代表的展示利用工程,能够使千里之外的人们获得真实的遗产体验,也反映出石窟寺保护、利用与传播“三位一体”新目标的建立和探索。

(作者:吕宁,为国家文物局专家库专家,高级工程师、博士,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工程师,多年从事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实践。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文物古迹保护思想史”成果)

中国石窟寺“家底”摸清(延伸阅读)

本报电 (记者赵晓霞)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的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最新结果显示,全国共有石窟寺2155处,摩崖造像3831处,共计598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28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1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85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3361处,另有新发现635处。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继续全面推进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深化多学科合作研究模式,推进重点区域重点石窟寺考古,推动重点石窟寺考古资料发表和成果转化;建设国家石窟寺资源数据平台,分级分类开展石窟寺保护,提升石窟寺科技支撑能力,推动石窟寺预防性保护和防灾减灾,打造石窟寺安全创新体系,守护石窟寺本体安全,实现石窟寺保护、研究、科技互联互通。同时,融合整合石窟寺资源,推动重要石窟寺展示提质,促进石窟寺更好融入生活、服务社会,拓展石窟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促进流失石窟寺文物追索返还;培养专业队伍,持续加强石窟寺人才培养,加强机构建设,健全国家和区域两级石窟寺协调保护研究机制等。

列入世界遗产的中国石窟(链接)

截至2021年,中国共有8处石窟寺、石刻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分属于6项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项目。

1987 莫高窟

1996 峨眉山-乐山大佛(乐山大佛)

1999 大足石刻

2000 龙门石窟

2001 云冈石窟

2014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麦积山石窟、彬县大佛寺、克孜尔千佛洞)

为乐山大佛开出“治水药方”(链接)

石窟保护是一个动态过程。近日,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敦煌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为乐山大佛石窟“会诊”。经过现场勘查后,专家一致认为,乐山大佛最主要“病根”在于水患。治理内部裂隙、防风化、用什么材料修复、是否建立遮挡以及游客承载量极限等都需要系统规划、分步落实。

由于气候潮湿、雨水多、依存岩体性质等因素,乐山大佛的水害、生物病害、风化病害、修复层开裂剥落等问题突出。1914年以来,乐山大佛先后进行了7次较大规模的表面修复。但都没有系统性地从根源上解决保护难题。

相关文章

  • 汉画像里的石上千秋 儒风往事禾粟盈仓三晋遗珍[图文]
    汉画像里的石上千秋 儒风往事禾粟盈仓三晋遗珍[图文]

    汉画像石兴起于西汉早期,延续至东汉末期,石面上雕刻各种图像,既具有装饰性和实用性,又表现了当时人们的丧葬观念和精神信仰。“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汉画像石集中分布于山东、豫南、陕北、四川等地,不同地区的画像石在题材内容、雕刻技法、形式风格上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澎湃新闻获悉,近日,由运城博物馆和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举办“石上千秋——汉画像石艺术展”在山西运城博物馆展出,展览分儒风往事、禾粟盈仓...

    1716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风啸祁连 驼鸣肃南——记王晓银笔下的裕固族人物[图文]
    风啸祁连 驼鸣肃南——记王晓银笔下的裕固族人物[图文]

    在中国画的客观表现对象里,大致可以看出艺术家的喜好和个人品位,素养。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出现了许多钟情某一地区题材的画家,甚至有抢地盘这一说。例如古代的范宽于华山、倪瓒于太湖,近代的黄胄于新疆人物,大家各自寻找到一种与自己性格相投的表现对象,各自专研,最终形成自己的笔墨符号,对这个社会进行着或大或小的影响和冲击。在平均海拔3500米的肃南高地上,祁连的风时常光顾着那里,也光顾着忙于绘事的王晓银。王...

    990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版画收藏:艺术品市场的一匹黑马[图文]
    版画收藏:艺术品市场的一匹黑马[图文]

    版画作品相对于国画、油画来说,版画属于冷门收藏,正处于价值洼地,未来升值空间巨大欧志葵 温婧近日,一批版画在南方文交所首次试水,受到市场追捧。无独有偶,今年邦瀚斯香港拍卖行的秋拍首次推出“版画、摄影及纸本作品”类别,带来101件来自多名国际知名当代艺术家的版画、摄影和纸本作品。业内人士指出,版画市场价位近年来不断走高,但相对于国画、油画来说,版画仍属于冷门收藏,当前我国版画处于价值洼地,未...

    699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传奇起于“凡界”,落于“凡界”——王树忠作品赏析[图文]
    传奇起于“凡界”,落于“凡界”——王树忠作品赏析[图文]

    王树忠,字博石,号朔风堂。现为中国金融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中信国安集团专职画家、艺术总监,中国传媒大学书画协会名誉会长、客座教授,中国山东聊城大学客座教授。师承著名画家贾又福、崔如琢,更是中国近代美术巨匠徐悲鸿嫡系传人。他的老师刘勃舒是徐悲鸿的关门弟子,王树忠则是刘勃舒的入室弟子。笔墨含性,性必修,笔墨之道,贵在用水。王树忠老师的画品以浓墨色为主要颜色,用墨丰富多变,形态各异,晕染极为考究,...

    261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台湾发行的中华名菜邮票鉴赏[图文]
    台湾发行的中华名菜邮票鉴赏[图文]

    江浙菜系的东坡肉李洪源台湾发行的这组八枚有关中华美食的邮票,画面分别为台湾菜系的牡丹双虾、福建菜系的佛跳墙、广东菜系的花式双拼、江浙菜系的东坡肉、上海菜系的红烧鲜下巴、湖南菜系的富贵鸡、四川菜系的鲤跃龙门和北京菜系的北京烤鸭,邮票画面的空白处则用文字标出了各菜系的八道名菜菜名,方寸之间却传递了足量的信息,可见设计者的良苦用心。邮票中的菜最有来头的当属江浙菜系的东坡肉,因为其始祖被传说是大文豪...

    539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上海一年300多场艺术特展背后的秘密[图文]
    上海一年300多场艺术特展背后的秘密[图文]

    “董其昌特展”展出作品 董其昌《烟江叠嶂图》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随着大陆艺术特展市场的强势崛起,中国台湾地区的市场面对大陆市场的竞争,极大地被国际市场边缘化。例如,20多年前欧洲的展览来亚洲办巡回展时,会选择的城市是东京、首尔跟台北,但是现在台北已经被上海取代,未来有可能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城市就能形成大陆巡展的一个闭环。”在23日的第二届长三角文创特展主题论坛上,一位资深艺术特展观察者在发言...

    1529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中国艺术经典——著名画家高杰作品欣赏[图文]
    中国艺术经典——著名画家高杰作品欣赏[图文]

    【艺术简历】高杰,1955年生于天津,1977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82年回天津美院国画系进修一年,2005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课程美术学研究班及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高级访问学者班”。现为天津工艺美院中国画系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2012年应邀为中南海创作大型山水画《群峰沐朝阳》。另有全国各大专业刊物以不同形式如:封面、封底等重点推介。有《中国画》《书画家》《国...

    431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蒙古国现当代绘画艺术[图文]
    蒙古国现当代绘画艺术[图文]

    S.Boldbaatar骑马的法国人布面油画 1992年和中国山水相连的邻邦蒙古国的现当代绘画艺术作品,深深植根于蒙古高原文化和东方游牧文化。20世纪50年代起,蒙古国专业画家队伍逐渐壮大。在以往单一的现实主义创作中,多了“印象主义绘画”、“精神情感绘画”等新的创作方向。20世纪60、70年代,“蒙古画”传统技法有了长足的发展,吸收东、西方绘画艺术养分,造型上注重夸张、变形。20世纪80年代开...

    1851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艺术市场发展已开始逐步回归平稳[图文]
    艺术市场发展已开始逐步回归平稳[图文]

    近几年,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的整体走势及未来发展成为行业内部最为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经过近5年发展,减量提质、产业融合、业态良性构建等逐渐成为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发展关键词。在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近日发布的《2016年全国10家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述评》中可以发现,通过对10家最有代表性的拍卖公司的统计和考量,2016年的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发展已经开始逐步回归平稳,市场规模基本保持稳定,古代书画成为年度...

    707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艺术赞助在中国兴起[图文]
    艺术赞助在中国兴起[图文]

    近日,在上海龙美术馆举行的画家汤哲明《景宋》大展开幕式上,刘益谦王薇夫妇说:十五年前就看好汤哲明,开始投资他的仿古绘画。而汤老师接过话筒就说:那不是投资,那是他们夫妇对青年画家的无偿赞助,甚至还把几千万买来的宋画毫不吝啬地借给汤老师带回家研习临摹。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刘益谦夫妇让我想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美第奇家族对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那种赞助,中国的新贵阶层也许就应该这样复兴起来。早在文艺复兴时期...

    507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浅识绘画无意识状态下形成的义理[图文]
    浅识绘画无意识状态下形成的义理[图文]

    南海岩,1962年生于山东省平原县,1982年毕业于德州师专艺术系,同年分配于平原师范学校任美术教师。1994年入北京画院深造于王明明工作室,并受益于卢沉、周思聪和姚有多等教授。现为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Nan Haiyan,he was born in Pingyuan County, ShandongProvince in 19...

    1232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乐游原下的绝世壁画[图文]
    乐游原下的绝世壁画[图文]

    武惠妃敬陵壁画作者:阿莹一具漂洋过海流落异国的唐代石椁引出一连串的文物线索,也将武惠妃和韩休、韩滉父子等历史人物以奇妙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真相究竟如何?在对历史珍宝无休止的发掘、占有中,当代人或许应该铭记这样的提醒:“收藏家可能以为是得到了一件宝物,而放在这里将承载一段历史!”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李白《忆秦娥·箫声咽》一谁也不会想到乐游原厚厚的黄土下会发生这般奇诡的穿...

    1469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牙雕烟盒兼具文玩与实用功能[图文]
    牙雕烟盒兼具文玩与实用功能[图文]

    牙雕烟盒牙雕烟盒兼具文玩与实用品两种功能,一直深受文人雅士青睐,因而也成了牙雕工艺大师们进行艺术创造的载体。千百年来,众多技艺精湛的工艺大师精心制作了许多牙雕烟盒精品。图中所示为清代牙雕烟盒,高6.5厘米,其图案内容为反映文人雅士赶往寒山古寺聚会的情景。正面上部左侧刻着“寒山古寺”和“甲子年刻”几个娟秀的行书字;右侧是一座圆顶的亭阁和一座规模较大的寺庙。亭阁和寺庙被群山环绕,山上的树木隐约可见...

    83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与古为新——田智宇作品之心相[图文]
    与古为新——田智宇作品之心相[图文]

    田智宇作品观田智宇画,可作书观,其作画,识画中之物象如字,随以书法为之;观田志宇书,可作画观,其作书,识书中之字如画象,随以画法为之。其画作、书作,笔墨浑然一体,给人以深刻印象。关于中国画的笔墨,在上个世纪末有一场大论辩,焦点是笔墨是否等于零。讨论持续很久,观点也颇多,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当时的论辩忽略了一个问题,即中国画笔墨核心观产生的原因。田智宇作品笔墨核心观原于书法,是融书入画...

    1200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汝窑鉴赏:青如天面如玉[图文]
    汝窑鉴赏:青如天面如玉[图文]

    图片资料珍赏北宋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汝窑排在首位。汝窑创烧于北宋晚期,为宫廷贡品,产品胎质细密、坚薄。因胎土中含有微量的铜,使胎色呈现“赤色”,又叫“铜骨”。其釉色有天青、天蓝、粉青几种。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汝窑作为御用之物,由于工匠们不...

    1782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