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彦成:号墨海纤夫,农历戊戌年腊月二十四日生于西安,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西安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安中国书法院副院长、国画创作中心主任;西安中国书画篆刻艺术院副院长;西安中国水墨画院副院长;陕西未央书画院副院长;西安花鸟画院研究室主任;中华山东、东岳书画院副秘书长。陕西国学会理事,陕西慈善书画协会理事。
70年代初涉足画坛,师从著名画家张玉民先生研习国画,经过知青生活的锤炼,丰富了人生经历,充实了绘画技能。后参军入伍,多年的部队美术工作历练,并对历代精品潜心研究,反复临摹,进一步感悟到绘画的真谛。8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1989年作品《春暖》获陕西省纺织系统美展一等奖;1992年《春意浓》获中国画研究院邀请展优秀奖并被收藏;1993年作品《春潮》获首届海峡两岸书画展二等奖;1994年作品《鹅趣》获全国金鹅杯书画大赛银奖;1998年获得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市文联颁发的优秀文艺创作嘉奖;1999年作品《聚相亲》入选全国第二届花鸟画展;同年《双清》获中国美协举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250周年美展优秀奖并被收藏;2001年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授予“书画艺术名师”称号。2002年作品《清馨》入选中国美协纪念陈毅诞辰100周年大型美展并获奖,2006年获中国教育部、中国文化部颁发的优秀美术指导教师奖。2009年在郑州举办个人画展。数百幅作品发表于多种报刊杂志,数千余幅作品被韩国、日本、德国、法国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知名人士和艺术馆、院收藏。先后在日本、韩国、台湾、香港、西安美术馆、陕西美术大厦、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图书大厦、西安中港城等处多次举办个展,应邀参加全国12城市中国画巡回展并获银奖,被21家专业艺术团体授予艺术名家称号。其传略被《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东方之子·二卷》、《中华人物辞典》、《当代墨宝收藏指南》、《陕西美术家》、《西安当代美术作品》、《海峡两岸名人书画集》、《西部艺术家》、《陕西文化名人》、《中国书画家简名大辞典》、《中华名人大辞典》等数十种画册、辞典收录。
喜读吴彦成的花鸟画
葵末岁末,友人忽领一朋来访。其人面容清癯,谈吐儒雅,颇有人士之风。询问之,始知其为花鸟画家吴彦成。灯下展读其作品,淡墨渲染,哲理意存,残荷滴雨,鸟立枝头,时值寒冬腊月,顿觉春风扑面,心头暖意生焉。
吴君祖籍河南荥阳,然却生长于西安。荥阳乃古战场,无数铁血男儿曾在此逐鹿中原;长安乃帝王都,山川灵秀,千载之下无不钟于文人墨客。彦成集古荥阳之壮烈,又汲长安之儒雅,可谓兼而得之,其后事业有成也是理在必然。听朋友说,他是下过乡、当过兵、做过工、进学府、后才投名师学有所成的人,吾听了便大为彦成庆贺。古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吾辈为生计奔波,虽无此能耐,但阅历对于一个人也不能不说是一笔了不起的艺术创造财富。彦成现今虽正当创作旺盛之期,但其先天的功力已然具备,后天的学养也已成真,将来“洛阳纸贵”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如上所说,吾就是以这种心态来观赏彦成的花鸟画的。就目前而言,他的画虽说不上是大家之作,但其笔下的审美情调、功夫独到却已显露端倪。古往今来,在众多的花鸟画家当中,有的人以题材多变取胜,有的人寄意深邃娱目,有的人刻意变法猎奇,但在有限的篇幅内,要表现出作者独有的审美视觉,丰富的理想空间,才气和灵气互扬的艺术魅力,并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却并非易事。彦成则不然,他是以一种“无为”的心态来看待这个世界的,也不愿、更不想糟践艺术或违背良知的玩几笔招数去讨俗客青眼。因而读他的画就得杂念无存,沏一壶清茶,推窗纳月细细地去品味,然后进入一个瑰丽的世界。这里有对亲情的赞许,有对乡音的怀念,有对未来的期盼,有对自由的向往,更有逆境中的抗争,徘徊着的沉思,宁静时的自我陶冶,甚或亦梦亦幻亦真亦颠的物我两化的神奇。色彩虽不绚丽,但娱人眼目;构图虽只寥寥几笔,但沁人肺腑;景物虽系常见,但令人耳目一新。仿佛那荷那竹那鸟那牡丹那紫藤都被作者赋予了生命的灵性,形神皆备,主客相容,举目可见,伸手可触,联想多多,遐想亦多多。
陕西省文联作家文艺评论家王盛华
我说老吴
老吴不老,今年还不过六十。打从书法家石心剑先生介绍我和老吴认识算起,我俩的交往断断续续几十年了,期间我一直叫他老吴。老吴是个画家,主工花鸟,前不久,因一个杂志要介绍他和他的画,让我帮着写篇文章,直到动笔时,我才真正知道老吴的大名“吴彦成”---说来不好意思,真有点对不住他。
西安是古都、是文化古城,有众多的书画家,这应该证明了西安的文化成色;和西安大多画家不同,老吴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这应该是评价一个画家水平高低的标准,由此可以看出老吴的绘画水平。老吴打12岁就开始学画,后师承西安画院花鸟画家张玉民先生,转眼四十余年了,这期间,老吴获得了国家、省、市等画坛和绘事上的不少名头和奖项。老吴人好,这些虚名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他还是他,依旧本分,勤奋,热情,豪气,依旧默默的画着画---“不就是要张画吗,给,咱还能干啥?!”不像有的画家,要画和要他的命一样。
说起绘画,老吴很刻苦。我们从老吴的艺名“墨海纤夫”上,不难看出他对自身的认识和定位。当下,随着社会的发展,“纤夫”这个行当与我们渐行渐远,越发的模糊起来,以至于现在的80、90后不上百度,不查字典是很难理解“纤夫”的含义。你想啊:伴随着深沉的劳动号子,从一条大河的下游,十几个拉纤的大老爷们---“纤夫”用自己的力气,靠人力把一条条装满货物的船儿逆水向上游拉、烈日下、寒风里、大雨中、一步步、随着船儿的移动,肩上的纤绳深深地勒进了“纤夫”们的肩膀头…,这些镜头,我们可以在俄罗斯大画家列宾的画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上看到,我们还可以从高亢的四川民歌《船工号子》里听到;这远不是那些三流歌星的轻佻情歌所能表达的。在艺术创作的长河中,老吴和他的不少同仁志士一样,就如同拉纤的“纤夫”,苦修的痛苦、探索的艰难和收获的希望同在,那是这些自知、自省、自觉的为艺者的宿命。
俯瞰眼下的西安、陕西乃至全国,喜欢中国传统绘画的大有人在,而最终成为大师的却不多。他们大多是和老吴一样的“纤夫”---“墨海纤夫”。在绘画的艺术实践上,他们虽解决了线条、造型、构图、着色等问题,完成了其艺术道路上“由不会到会”的初级过程,却深陷于此而不得前行。像凤凰涅槃似的“由会到不会”的艺术再升华再扬弃的过程不是没能开始,就是远远没有完成;借用静安先生“三境界”的话说,就是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上而不可自拔不得前行。而实践证明:只有最终完成了这两个过程的艺术家才能成为大师,就像石涛八大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
绘画创作和所有的艺术创作一样,应该是极其私密的。“自娱”应是艺术创作和表现的原动力,“我要画”和“要我画”虽差之毫厘,却谬之千里。所谓的大师就是在绘画艺术的海洋里搏风斗浪、自在徜徉的高手,笔随心转,墨趣天成;就如同金庸笔下的武林高人,他们往往是踏雪无痕,早已无门无派;“无”成了他们最大的“有”。对此,艺术家提升自身的追求过程是漫长的,艰难的、甚至“白骨累累”;必成之寥寥。所谓“十年难磨一剑”, 所谓“生有涯而艺无涯”虽“皓首”却难以“穷经”。这里,我们还暂且不论绘画者的天分和灵气,所谓“人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只有那些天生就是为绘画艺术而生的达人在“自娱”的过程中、无意识的暗合了人生、社会以及文化的发展规律才最终被时代推崇而成为大师。这就是静安先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三处”的“蓦然”之顿悟。于此,目前众多的泛泛之流显然达不到。就像宝塔一样,塔尖上有几人?你我凡生都是塔座,这就是社会,这才是人生。由此我们也再次看到老吴的自知之明,因为他知道,他只有像一个真正的“墨海纤夫”那样,在他绘画艺术实践的道路上不断耕耘,才有可能达到他自己绘画艺术的最高点。
其实,作为涉足画坛四十余年的“老”画家,老吴的花鸟画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不论是选题,还是构图、设色;我尤其佩服他的是,鸵鸟居然能成为他的绘画主题,黑黢黢、瘦骨伶仃的鸵鸟,在老吴的笔下居然变得美丽和善良起来,尤其是鸵鸟的眼睛;老吴在“大鸡(吉)图”里对眼下十分遭罪的鸡们的描绘也是我十分喜欢的---画为心声。这些都表现出了老吴对美好生活的歌颂、向往和祝福;至于他笔下的牡丹、荷花、梅花、菊花、青竹、兰草、鸳鸯、麻雀等、都画得入情入理,令我辈十分的喜爱。更令我欣慰的是,在老吴的笔下,还有些绘画是秘不示人的探索之作,在哪儿,老吴的用笔、造型、线条、构图、包括设色和用墨都更加的大胆、怪异,不同常理,放荡恣肆;从中我不仅可以看到了齐白石、吴昌硕的影子,更看到了青藤、八大对老吴的影响;虽不老辣,却是老吴花鸟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