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艺术品拍卖素有亚洲艺术品市场“风向标”之称。日前落幕的2016香港秋拍呈现了一种类似辩证法的棋局。从首轮香港秋拍来看,市场相对平淡,一方面藏家市场仍相对谨慎,另一方面重量级艺术品缺失。不过,业界认为,这种缺失也有积极一面,即是倒逼市场去挖掘新的、未来具有市场潜力的新艺术品。到底本年度香港秋拍有何特点与亮点,对即将举行的国内秋拍影响几何?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给出专业解读。
整体平庸缺乏重量级拍品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起伏不定,从一路高歌逐渐进入市场调整期。在此背景下举行的香港秋拍成为市场反映的“晴雨表”。刚刚落幕的香港苏富比2016年秋拍共推出21场专拍、4000多件艺术品,最终总成交22亿港元,超越拍前估价。与今年其春拍成绩31亿港元相比,下降29%。苏富比亚洲区行政总裁程寿康对这一成绩显得满意,2016年春秋两拍的总成交额能与2015年看齐,已让他们很高兴。
不少业内人士用“平平”来形容本次香港秋拍。有的收藏家甚至用“惨淡”来形容。缺乏重量级的拍品与亮点,以及成交额下降让不少人很难给出高评价。但也有不少藏家认为,恰逢市场深度调整期,总体成绩平稳,质精量罕的艺术品依然强劲有力。
关良专业藏家罗立就认为,此次香港秋拍感觉行情没之前的好,但是艺术品市场有很多偶然性。他也指出,艺术品市场的审美应该引起重视。“什么样的作品符合未来藏家的口味;什么样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真正的艺术品,这将是艺术品市场参与者重点考虑的问题。”
市场不景气也并非全然坏处。针对今年首轮香港秋拍,多年从事艺术拍卖顾问的伍常就认为,相比往年,整体上缺少重点、超高价拍品,但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样,拍卖的重心可让拍品的市场价值回到拍品本身,让拍品价格回归本身的艺术价值”。
一叶知秋,香港秋拍之后国内秋拍马上粉墨登场。有业内人士分析说,国内秋拍与春拍大概会齐平,不会出现太大的波动,但火爆比较难。近现代书画藏家李咏能认为,国内秋拍的行情应该不会有大的改变。精彩的生货(行话里将未曾露面的艺术品称作“生货”)依然烫手爆高价,行货难卖。
亚洲现当代艺术家身价“强劲”
亚洲当代艺术近年来成为艺术品市场的“蓝筹股”。香港拍卖行们大多押宝于现代板块,近年来很多重点拍品、重要成交均诞生于此。
在早前的春拍中,就有吴冠中、赵无极等大师的作品破纪录拍出天价。此次香港秋拍中,亚洲当代艺术板块亦有亮眼表现。香港苏富比在整个现代艺术板块共推出15件作品,它们皆来自中日两国的名家,如:赵无极、吴冠中、刘小东、张晓刚、刘炜、草间弥生、奈良美智。除一件朱铭的作品流拍外,其余均有稳健的成交。
香港保利2016秋拍中,成交价前十的拍品中有5件为吴冠中佳作,可谓扛起“半边天”。其中,吴冠中创作于1997年的《荷塘》最终以1.062亿港元成交,拔得头筹。截至目前吴冠中共有4件名作突破亿元大关,其中三件亿元纪录诞生于北京保利和香港保利拍卖。
香港苏富比“中国书画”成交前10的榜单中,张大千也占据了5席。而在5件过千万的拍品中,张大千占据3席。其中,张大千1948年创作的《秋水春云》,以3548万港元高价成交。另有,《仿唐人壁画》以2048万港元成交;《松下高士》以1688万港元成交。
为何张大千、吴冠中、傅抱石等艺术家成为市场追逐的热点?竹空间的负责人王一竹在分析具体原因时,她指出,作品好、艺术性高是价格走高的关键。“梳理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这些在市场价格上有排位的艺术家,他们立得住的原因,都是因为作品的艺术性高、创造力强;而且本人对改造二十世纪的中国画有贡献。这样的艺术家随着史料越来越多的公布、研究越来深入,人们的历史观与艺术观的转变和丰富,他们作品的价值应该仍旧稳步上升。”
程寿康也表示说,纵使全球个别艺术板块市场不明朗,但亚洲仍表现出其过人抗御力。“藏家对拍品的选择审慎,唯有质精量罕的艺术品仍需求甚殷,致使缔造拍卖佳绩。”
亚洲现当代艺术家成为“香饽饽”的风潮也将蔓延到即将举行的国内秋拍。据悉,中国嘉德今年秋拍的一个主题是:追忆傅抱石,将推出《泰山巍巍图》及《风光好》两件作品,一为傅抱石代表性山水画作,一为其人物画的典型代表,双璧现身秋拍;北京荣宝2016年秋拍推出陆俨少的《山水》。
“粉丝经济”与艺术联姻?
亚洲年轻收藏家正在茁壮成长,不断涌现,应对这一变化,今年香港秋拍也浑身解数向年轻藏家靠拢。
其中最具有话题性的当属苏富比推出的由亚洲人气偶像T.O.P策展的“TTTOP” 晚间拍卖。它涵盖亚洲及西方当代艺术,既有国际上备受认同的亚洲当代大师及后起新星,亦有来自西方的代表并排而列,糅合不同世代、文化、风格,以至思潮派别。拍品种类不单反映T.O.P作为策展人的艺术喜好,亦透视了当今年轻藏家的国际收藏视野。
在自带话题性,关注度极高的专场中,有28件上拍作品,总共成交25件,成交总额约1.36亿港币,远超估价的成绩。当晚的拍卖由让·米歇尔·巴斯奎亚的油画《士兵》领衔,这件作品来自国际知名的日本收藏家、T.O.P的好友前泽友作的私人收藏。
数据显示,这场拍卖斩获了1.36亿港币(约合人民币1.18亿元)。其中逾40%竞投者为40岁以下,20%竞投者为新客户,全球逾20个国家的客户参与本场拍卖。我们亦从中看到,拍卖结果分化明显:一边是“粉丝经济”效应带来的成交结果,买单的多是T.O.P的粉丝;另一边是常规的收藏家,还是着眼于艺术家和作品来斟酌是否买入。
这样的成绩对于这家有着272年历史的公司来说并不重要。就像CNN所报道的,这次与明星合作是苏富比公司想借此在亚洲年轻一代藏家中打开市场。
利用名人效应来提高拍卖的影响力或者直接让明星名人参与策展,似乎在拍卖界已经成为一种新趋势。苏富比在去年三月就进行了类似的尝试,邀请加拿大嘻哈超级明星德瑞克来为他们的纽约非洲裔美国艺术家私洽专场选择音乐。
艺术与偶像的联姻,有着发生的土壤。CNN援引波士顿咨询集团的数据称,仅在中国,18-30岁年龄阶段的消费者在商品与服务方面的消费正以每年14%的速度增长,比35岁以上人群高出了两倍。
偶像明星与名人效应是否就一定会奏效?答应也不是百分百肯定。流行明星与艺术界联合的失败案例也时有发生。比如,2015年流行明星比约克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展览就遭到了评论界的一致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