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连志,字硕人。辽宁文化产业发展联盟、沈阳市盛世文化艺术中心书画艺术专家委员、盛世书画院副院长。1960年4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克山县。1977年7月下乡,1978年底入伍。1981年3月入党。历任放映员、美术编辑等职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书装艺委会委员、孙恩同美术馆艺术顾问、辽宁省东方书画院副院长。
1987年至1988年进修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院)装潢设计专业和书籍装帧设计专业。1989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师从李连仲、李钟录、杜连仁等教授。 其书法、绘画皆有精深造诣,中国画人物作品颇具影响。美术作品多次在全国、全军各种展览中入选和获奖并收入其各种作品集中;二十余次在全国和北方十省市(区)书籍装帧艺术作品评奖中获奖。
赵连志作品:红色记忆
赵连志作品:壮士枕江堤
用画笔诠释生命的意义
——记军旅画家赵连志
周 霞
在结识赵连志之前,我先“结识”了他的画。一次到朋友家做客,书房里的一幅画吸引了我的眼球,以笔立骨,以线造型,用墨大气磅礴,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人物骨骼和肌肉表现精准,气质与神韵惟妙惟肖,仿若画中人不是静卧在纸上,而是随时可以“跳”出来。
赵连志出生于黑龙江省克山县,十岁左右,父亲便常带着他到县文化馆去画画,擅长人物画的魏国选老师经常给赵连志讲骨骼、人体结构,润滑他的艺术心田。擅长雕塑的周宝贵老师,辅导他西方绘画透视和色彩处理的经验。两位老师把自己最好的“手艺”都传给“爱徒”,赵连志则快马加鞭,披月前行。
赵连志作品:《雷锋日记》
赵连志作品:朱总司令
十五岁时,赵连志的作品代表克山县登上黑龙江省美展的殿堂,在赞扬和鼓励的包围声中,“画家梦”的种子也悄然埋下。
赵连志从军十年后,成功考入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经恩师李连仲和李钟录、杜连仁的悉心培养,画艺扶摇直上……
赵连志喜欢迎难而上,主攻人物画。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顾恺之就直指要害:“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马狗……”人物画对形体的结构比例细节要求精准度高,已经“升级换代”的当代人物画,要求水准也“水涨船高”,可谓难上加难!但,赵连志认为,人物画最能表达人与世界的紧密关系,表达精神面貌,表达丰富的内心,表达瞬间即逝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内涵。哪怕人物的五官表情、身体姿态、肢体动作,都会“说话”,都能传情达意……
赵连志要让画为自己代言,让善美爱为画中人代言,要画中人为生命的意义代言。
赵连志作品:挺立千年69cm×68cm
赵连志作品:舞姿69cm×68cm
情有独钟的家国情
如同我们所有人一样,赵连志也“追星”,他创作了一大批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仅毛泽东主席的形象,就多达二百多幅,“捕捉”了毛泽东不同时期的“精彩瞬间”。赵连志认同书画同缘。每每画作收官,他都提褪袖挥毫,尽兴题写一首毛泽东诗词。
为弥补英年早逝,却没有跨进“党的大门”的教师父亲的遗憾,赵连志参军后以项项工作出类拔萃,同期入伍新兵中他第一个在鲜红的党旗前庄严地举起右手……
他带着自己亲手写下的入党志愿书,“扑通”一声跪在父亲坟前,念给父亲听,完成了父亲生前未能完成的心愿。共产主义的信念在心头扎根,他带着对“偶像”的崇敬,用画笔去书写着一段段红色的历史篇章。在《朱总司令》和《红色记忆》画作中,赵连志将远大的理想和浪漫主义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画面构图大气,格局新颖,思想超然物外。让不同时期的人物“穿越”到同一幅画卷中来,出人预料,又情理之中。灼心的历史,惨烈的战斗场面,反衬主人公雷不能动、风不敢摇的魁伟与强悍……
赵连志作品:功在国家-林森像
赵连志作品:枯木流香69cm×68cm
赵连志色彩运用“胆大包天”——大面积的使用铁红色和黑色,大反差,大对比,大冲击!战争非胜既负,战士非死既生,真理非白既黑。我们的视觉尚未适应强烈的刺激,却又被“大瀑布”中的涓流吸引,高光的明艳,脸际暗部若春草悄悄萌发的生动的反光,叠用线条貌似“臣伏”中潜隐着不甘平庸的蓬勃。
我们轻易看不到皴擦点染。因为,赵连志厚若“丛林”的笔法,画作中的参天大树与阔叶乔木、矮棵族、当年生草植物“共生共荣”。
细细品位,我们才惊喜地看到,画面中的虚与实、浓与淡、疾与徐、刚与柔,共同绽放着激情、唯美和理想的霞晖……
赵连志作品:岁月138cm×69cm
赵连志作品:傲雪69cm×68cm
无私奉献的战友情
赵连志在“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的时代入伍,穿上彼时青年人最时尚的“款式”绿军装,可谓非常幸运。
一头扎进工程兵队伍,才知道穿“时尚”军装的人要以国家和人民担当为第一责任。赵连志深深被战士们感动。转瞬间,1982年已缩进岁月的深处,但战士们的生动形象一直在他的眼前,从未走远。
那个炎热的夏天,庄稼叶子晒黄了,点把火就能着。鸟儿躲在树荫里乘晾,蛙儿钻进水塘里。刚钻出山洞的工程兵战士却个个穿着厚棉袄厚棉裤,先是尽情地喊几声,拥抱久违的太阳,而后脱下棉袄,露打八磅大铁锤的“肌肉块”。感觉渴了,好几个战士掏出军用水壶,抑起脸“高山流水”,“咕噜镥”……
背后是黑暗的山洞,赵连志知道,那山洞有二十多层楼那样深,阴冷阴冷;眼前是一片明艳,赵连志知道,明艳里有炉膛一样的光芒,火热火热。赵连志由此创作了中国画《夏日》,这幅画的创作时间差点跌落到“最少”,却是观画者驻足时间“最多”的一幅……
1998年,战士们英勇奋战在抗洪最前线,与惊涛骇浪拼死搏斗,再一次点燃了赵连志的创作激情,他饱醮激情创作了《壮士枕江堤》。“大场面中”只取一角,“众多”中遴选“这一个”,以少当多,以个别代整体的艺术方式,突显“小战士”的“大英豪”。画家没有表现抢险的“动态”,而是重点刻画了“静”。恰恰这“静”的一刻,展现战士无数次英猛冲锋后体能耗心尽情形——画面以战士们抗洪抢险间隙,疲惫的躺在江堤上休息为创作视角,构思新颖,构图大胆,点题深入。辅以脸部和皮肤细节刻画,伤痕累累的手臂和突起的胸大肌,“预示”着这位钢铁战士只需要“充电”一小会儿,还会像一枚“咆哮的炮弹”呼啸而出,射向“敌群”……
赵连志以一个军人的情怀和画家的敏锐视角,表现了部队战士坚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强》的创作来源于汶川地震,整个画面只选取单一黑白两色,以此衬托无情的自然灾害,孩子眼中的泪水,传释出他心中的极端恐惧,解放军战士的手臂正拂去他脸上的泪水,这看似“轻飘飘”的穿插,恰恰反衬出画家的深厚情感与良苦用心。笔落纸上,画在心中,灵感来自于作者的精神高度。毫无疑问,一个有着崇高境界的画家才传递出这样一闪即逝的大爱大美。
赵连志作品:痴情138cm×69cm
赵连志作品:大漠风138cm×69cm
坚韧不屈的胡杨情
赵连志喜欢画画,也喜欢摄影,不仅仅因为精美的照片能为他的绘画创作提供一手的资源,更主要的是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带给赵连志内心深入的冲击和震撼却有着极大的相似。尤其是镜头下的胡杨,更让赵连志如醉如痴。
2013年,他随辽宁省东方书画院去新疆采风,一口气拍摄胡杨树一千五百多张。胡杨树坚强不屈的性格深深的打动了赵连志的内心,他开始沉迷于画胡杨。然而,胡杨不同于其他的水墨山水,没有山川河流做背景,只有荒凉的沙漠做衬托,没有绚丽的色彩,只有单一的线条。赵连志大胆用墨,在他的《舞姿》和《三千岁月》中,泼洒与挥毫并用,有形与无形,有序与无序相统一,在单纯中现丰富,在变化中见整体,用笔灵活随意,使作品在漫漶中不失骨力,浑然中立定精神,笔与墨相辅相成,造就了画面整体的活力与流动的氛围,形成了一个自足而又自律的水墨世界。在赵连志的笔下,胡杨不再是静止的树木,他是一种生命的呼唤,胡杨“立则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他用深情的笔触,把胡杨精神演绎的淋漓尽致,用他的画诠释着生命的意义和不屈的精神。面对胡场,赵连志画的是人;胡杨的性格,是他所钦佩的人的性格;胡杨的精神,是他崇尚的人的“内在风貌”。
赵连志作品:高傲138cm×69cm
赵连志作品:戈壁是家138cm×69cm
人说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赵连志身上既有着军人的豪气,又有着邻家大哥般的亲切,他在不同时机悄然地诠释着一个大写的真人。不管是对战友还是对朋友,他都以诚相待。朋友出书,他为其画插画几十幅,做封面和装帧设计,分文不取。朋友生日,他默默为其送上亲笔所做的肖像画,希望工程,汶川地震,他积极参与捐款。他说,当一名好的画家,不能一味的追逐名利,要先做人,后作画。
经过美术院校专业训练的赵连志,画过素描,画过色彩,接受过西方绘画的教育,对人体骨骼结构和光感透视方面都有过硬的基本功,他常常不用炭条打稿,直接进行绘画造型。西方绘画注重写实、中国绘画注重写意,他打破传统写意神似而形不似的人物造型,又避免了工笔因刻画过于精细而缺乏灵动和生气,他巧妙地把中与西,古与今熔于一炉,把山水、花鸟乃至书法集合在一起,工笔与写意,线描与泼墨,恰到好处地并用,形成了他独特的绘画表现手法。赵连志说,自己每次拿起画笔,就感到血液中暗流汹涌,一时间可斧劈刀墨,统领千军万马,一时间又深情款款,温情满屋。画者,需笔耕于纸上,真情寄予心中。
(周霞,辽宁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理事,辽宁省通俗文艺研究会理事)
赵连志作品:北方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