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上海缘何成为青铜收藏重镇[图文]

时间 : 03-25 投稿人 : 淘气 点击 :

上海缘何成为青铜收藏重镇 | 艺术科普父乙觥(资料照片)

上海鲜少出土青铜器,但上海博物馆却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收藏重镇,这里藏有从夏代至汉代2000余年间的7000多件青铜器,素有中国青铜器收藏“半壁江山”之称。原因何在?日前在上博召开的《陈佩芬青铜器论集》出版座谈会上,专家透露,上博的青铜收藏大致来源于3个方面:一是私人收藏家捐赠的;二是从冶炼厂和废铜烂铁中抢救出来的;三是从香港和海外以重金购回来的。而这背后,是一代代上海文博人的不懈努力。

诚心“换来”意外之喜

文物,是博物馆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据上博馆长杨志刚介绍,刚成立时,上博藏品仅有9000余件,如今已达近100万件。在上博的青铜器收藏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来自于民间捐赠。无论是大克鼎,还是子仲姜盘,抑或是其他的青铜重器,它们之所以最终在上海博物馆安家,源于历代上博人的诚心、耐心与真心。《陈佩芬青铜器论集》 一书中记载的已故著名青铜专家、上博原馆长马承源的故事,便是一个缩影。国内外的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者要到上博观摩青铜器,上博尽可能满足对方的要求,在不违反国家文物保护条例的前提下,不仅为对方参观展厅提供方便,还打开库房,请他们免费观赏,作为馆长的马承源还常常亲自接待,并请馆内专家与他们一起讨论学术问题。一次,一位外国考古专家慕名来到上博,想就青铜器的问题与马承源探讨。当时,马承源正在外地出差,身体也不适,但他得知情况后,冒着大雨赶回上海,连夜与专家展开研讨。

这样的诚心,“换来”了意外之喜。在马承源等上海文博人的人格魅力影响下,不少藏家不仅捐献家藏,还主动出资购买青铜重器捐献给上博。1995年,马承源在香港发现一件稀世珍品———春秋晚期“吴王夫差盉”。盉的肩部有一条弧形提梁,是由无数条小龙相互纠缠交结而成。盉身呈扁圆形,饰以变形的龙纹,腹部有一个短而曲折的龙头流,底部有3个兽蹄形足。盉的肩上有一周铭文:“敔王夫差吴金铸女子之器吉”十二个字。吴王夫差在位22年,传世遗物至今发现的仅20余件,大都是水器和武器,青铜礼器仅此一件。马承源爱不释手,但物主要价甚高,一时难以筹资。正当愁眉难展时,香港何东集团主席何鸿章闻讯,主动表示由他出资购买,捐赠给上博。1995年12月,何鸿章将这件抢救回归的“吴王夫差盉”捧入上博青铜馆陈列柜内。

上海缘何成为青铜收藏重镇 | 艺术科普吴王夫差盉

慧眼识珠“变废为宝”

“从徐森玉、谢稚柳到马承源、汪庆正等,一代又一代文博人的努力,为上博获得捐赠、购买文物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而上博的青铜收藏,也有一部分是文博前辈凭着专业的眼光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从废品回收站、钢铁冶炼厂等处拣选抢救的。”青铜器鉴定专家彭适凡透露,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上博青铜器研究专家陈佩芬就经常和同事们到上海冶炼厂和一些废铜仓库中抢救文物。陈佩芬1952年起任职于上博,她早年跟随考古学家蒋大沂学习经学、金文,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功底,掌握了青铜器学的基本理论。以后,又与马承源共同担当起上博的青铜器研究工作,特别是在马承源的指导下,对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器形、铭文、纹饰、锈蚀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实践工作,积累起丰富的经验,很多青铜器她手一掂重量,或眼睛一望足、体高低比例,就能大致辨别出真假。

有一次,一位同事从安徽运来的废杂铜碎片中发现了两条半龙,似乎是器物上的耳朵,但又找不到器物,只好把它存放起来,陈佩芬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两条半龙,密切注意安徽运来的铜包,两年后,她从安徽的铜包中发现了两件无耳的青铜大尊,一经核对,果然这一青铜大尊上所缺的龙耳就是两年前的那两条半龙,经过修复,就成了一对造型优美、罕见的青铜器龙耳尊。彭适凡说,上博历年来从废铜中抢救出来一大批青铜器,有些还是夏代晚期和商代早、中期的青铜器精品。

据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张晓敏透露,曾任上博副馆长的陈佩芬一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青铜器事业,不仅抢救了一大批青铜文物,研究成果也颇为丰硕。生前,陈佩芬每天早上6点便准时坐到案头开始一天的工作,60年如一日,即便退休后亦是如此。为了节约出更多的时间做研究,她甚至一日三餐都吃“乱炖”,即把要吃的东西全部放在一个锅里煮。早上煮好三顿的量,中午、晚上热了再吃。这次由中西书局和朵云轩联手出版的《陈佩芬青铜器论集》,是陈佩芬学术研究文章的结集,内容涉及中国青铜器的各个方面。比如,她写的《上海博物馆藏青铜镜概论》,是国内最早的青铜镜研究文章;而她的《青铜器辨伪》一文,为青铜器的鉴定工作建立了有价值的标杆,至今仍是青铜研究必读文章。

相关文章

  • 专访罗怀宇:我认识的冷军先生其人其画[图文]
    专访罗怀宇:我认识的冷军先生其人其画[图文]

    罗怀宇(左)冷军(右)笔者:罗怀宇女士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本次专访!从您的过往经历可以看出,曾经在银行业从业近30年的您现在投身于文化领域,以推广艺术家为主要业务。这两个行业的跨度是非常大的,请问您做出的这个改变的初衷是什么呢?罗怀宇:我出生于书香之家,耳濡目染于长辈的人文诗情,便十分喜爱诗词书画。大学毕业后的我,虽然从事金融工作,但这个爱好都一直都保持着。成家后,女儿自小表现出的对艺术特...

    1765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闲章不闲 拍场走俏[图文]
    闲章不闲 拍场走俏[图文]

    图片说明:童衍方闲章“富贵长乐”闲章不闲 拍场走俏闲章起源于古代的吉语印,诸如“日入千万”之类。不同于官章、姓名章的篆刻作品,闲章对于收藏者来说,不仅具有欣赏功能,还有实用之效。在近年来的拍卖 市场上,闲章更是成为了藏家关注的品种,在上海朵云轩2015年春拍中,众多名家精品纷纷拍出高价,其中还有不少的亮点。童衍方先生的 闲章“富贵长乐”,边款为“富贵长乐,瑞日祥云,行善者天助,以福雅士...

    1959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出台带来了什么[图文]
    《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出台带来了什么[图文]

    黄宾虹《匡卢白云图》2016年文化部发布了《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该办法的出台引起了各方关注,业内专家西沐在接受专访时对《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产生的背景、核心 关键点、对市场的改善、遇到的困难和需要突破的地方进行了解读。他认为,该《办法》突出了基于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热点、现状的可操作性、可实施性的要求, 让办法更加容易落地并发挥相应的效能。坚持了利用现实的有限条件来解决有限的问题的这一实用原则。...

    1121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景洪壮•疫情中崛起的画家[图文]
    景洪壮•疫情中崛起的画家[图文]

    【编者按语】一位画家能在画坛上立足,要靠实力。实力派画家的实力在哪里?在于对大型的主题性绘画的创作上。绘画的领域多而广,唯有创作出主题性绘画作品,才能凸显出一个画家的综合素质,画家景洪壮就是其中的一位。《鸿运当头》《鸿运当头》局部1《喜事连连》《喜事连连》局部他在近两年间,就有人物画《万事如意》《喜事连连》《母亲》等主题性人物画入选全国性美展,其中《生命之光——疫胜归来》入选第九届中国北京国...

    894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新文人画的入世与出世——浅议词人化方和他的书画意境[图文]
    新文人画的入世与出世——浅议词人化方和他的书画意境[图文]

    化方中国当代著名金牌词人当代纯粹文人画的先锋代表人物被誉为诗词书画怪才书画清新淡雅、文人气质浓郁,意境深远、禅意十足诗词即有北方的豪放、又有江南的婉约诗集《出走的心态》、词集《化方歌词三百首》、长篇小说《别来不是别来无恙》,音乐剧《奉旨越狱》、《甘嫫阿妞》、《泰山情缘》、《兵马俑》等,漫画作品《北京印象》、《朋友圈情与爱》。电视剧《宝莲灯》、《白蛇传》、《楚汉传奇》、《...

    1711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著名画家池明独具匠心 挥毫泼墨写真情[图文]
    著名画家池明独具匠心 挥毫泼墨写真情[图文]

    古人常言师心不在,能悟传神色彩的关键在于理念情思的参化修为,故有“胸中过人,有不能为者”之论,可见情境会悟所得实在来自于笔外功夫的识见阅历。池明便是这样一个遵从自然又超脱自然的画者。池明本人池明,蒙古族,1960年5月12日出生于上海市,中国著名国画画家,1986年到1994年在某文工团任职演员、警卫员和放映员,1994年到1998年在鲁迅美术学院进修,学习绘画。现任内蒙古自治区青年艺术家协会委...

    1174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美联储加息 配置文化艺术品资产是首选[图文]
    美联储加息 配置文化艺术品资产是首选[图文]

    昨天,美联储宣布加息,国内外各类投资如黄金、股市、楼市立即出现应激反应,国民的钱包又“缩水”了,投资者如何守住我们的“钱包”?现状:人民币进入贬值通道根据美联储FOMC宣布的利率决定,将基准利率调升25个基点,从0.25%-0.5%上调至0.5%-0.75%,这是美联储时隔一年后再度加息。此外,美联储的最新经济及利率预期显示,美联储预计2017年将加息3次,比原预期多1次。美联储加息对中国...

    71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第十届“鸿儒杯”海峡两岸书画大赛初赛第二名刘小庆作品赏析[图文]
    第十届“鸿儒杯”海峡两岸书画大赛初赛第二名刘小庆作品赏析[图文]

    刘小庆,男,1966年2月生于江西省峡江县罗田镇石溪头,号石溪头人,研究生学历,教授,正高级工程师。喜爱书法,曾获全球和平艺术金奖等奖项,主要以黄庭坚、王羲之的风格为主。在龚芳群老师的指教下,在中书协会员及书法界朋友的指导和鼓励下。学习进步很大,尤爱草书,个人的书法作品受到社会和广大朋友的高度认可,为我爱好书法增添了动力。我希望我的书法水平能得进一步提高。刘小庆作品赏析:...

    498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作茧自缚”的困惑——当前行草书创作的问题[图文]
    “作茧自缚”的困惑——当前行草书创作的问题[图文]

    张冰,1983年生于山东临清。书法博士,师从欧阳中石先生、叶培贵教授。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书法学专业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财经大学当代书法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出版《王献之历史影响之流变研究》、《中国书法名家识别图鉴》、《楷书张猛龙碑解析》、《中国现代书法大家沈尹默卷》等多部著作,并有多篇论文散见于《中国书法》、《书法》、《中国艺术报》、《书法...

    1430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赵洪社 意笔人物画作品欣赏[图文]
    赵洪社 意笔人物画作品欣赏[图文]

    赵洪社,男,1986年生山东,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获艺术学硕士学位,师从中国著名画家王万成现为:中国科技艺术研究所社会水平考级院外考官;中国美院社会水平考级甘肃省美术考官;中国科技艺术研究所社会水平考级甘肃省考官及院外辅导教师;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加展览并获奖。2010年作品《草原人家》被西北民族大学博物馆收藏并刊登于甘肃日报。2013年作品《眺望》入选首届甘...

    1489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从量变到质变 文化IP已进入平台竞争时代[图文]
    从量变到质变 文化IP已进入平台竞争时代[图文]

    原生于互联网的文化IP十分受欢迎,根据这些IP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也颇具市场影响力。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底,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要培育和塑造一批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原创IP,加强IP开发和转化。近日,新华社中国经...

    1974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林若熹:艺术家需要理性与感性共融[图文]
    林若熹:艺术家需要理性与感性共融[图文]

    《舞者》(国画)林若熹 作7月2日,“林若熹2016新作展”在广州天泰美术馆开幕,展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若熹近年创作的一系列书画作品,涵盖了白描、写意、工笔、没骨、书法等艺术家今年主要的艺术实践形式。展览将持续至8月2日。据介绍,本次展览是天泰美术馆的“中法艺术巨匠”系列首展,也是美术馆正式开馆前、根据林若熹的艺术观点策划的第一场展览。画展的开幕式同样别开生面:天泰美术馆...

    84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苍古深秀 青山白烟 胡佩衡《水影沙痕》赏析[图文]
    苍古深秀 青山白烟 胡佩衡《水影沙痕》赏析[图文]

    胡佩衡 水影沙痕 91×43cm 1938年胡佩衡(1892-1962),河北涿县人。在近现代中国画坛流派中,北方有个京津画派,其为京津画派代表之一,专攻山水,成就颇高,为艺林推许。当时有诗为证:“不须远访佳山水,即此娱情半幅中。山抹烟痕围野屋,霜疑秋色醉江枫。轻飏不虑三篙涨,疑乃应歌一叶风。何用桃源寻世外,但凭妙腕夺天工。”《水影沙痕》是画家46岁时所作,这个阶段也正值胡佩衡创作的盛期。另外...

    802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如何区分搨本 摹本 拓本[图文]
    如何区分搨本 摹本 拓本[图文]

    宋 马麟 荷香清夏图(局部)碑拓源于唐朝,发展于宋元明清。在没有高科技手段前,碑拓技术一直是一门传统的保存与流传珍贵书法作品的重要手段。我们现在所说的“拓本”和“搨本”都属于名作书迹的复制本,实际上这也是两种不同的复制方法。“搨”即“摹揭”,是将宣纸或绢等材料覆在真迹上进行复制。“搨本”又分为直接临摹和先双钩后填实两种,临摹到的复制品被称为“摹写本”。摹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像描红那样一笔过...

    595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李白是哪一种书法家[图文]
    李白是哪一种书法家[图文]

    李白《上阳台帖》李白的书名为诗名所掩。孟棨《本事诗》载:“ (玄宗)遣二内臣掖扶之,命研墨濡笔以授之。又令二人张朱丝栏于其前。白取笔抒思,略不停缀,十篇立就,更无加点。笔迹遒利,凤跱龙拏” 。“笔迹遒利,凤跱龙拏”八个字描述了李白书法的风格和体势。目前所见,对李白书法评论较多的当数黄庭坚,他在《题李白诗草后》中说“余评李白诗,如黄帝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椠人所可拟议。吾友黄...

    1707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