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凝视着宁静的克劳德•莫奈的睡莲,不禁涌出了泪水的时候,另一位对印象派不为所动的,会盯着安迪•沃荷的波普作品发出惊叹,而对两位艺术家都无兴趣的观众,可能正全神贯注于一堆桌椅叠放的装置艺术。
每个人都有可能有与众不同的艺术品味。
如果你读过哲学,你可能熟悉伊曼努尔•康德的美学思想。这位十八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认为美不是艺术品的一种属性,而是一部分观众对某一作品的情感反应。所以,美丽是主观的。但康德也断言,我们对美的品味是主观的,而对美的愉悦是普遍的。任何人都可以觉得一个无用的事物很美丽。总会有那么一天,我们都会被这种或许那种艺术感动,什么都有可能引起我们的兴趣。一个人认为的垃圾是另一个人眼中的艺术杰作。
根据纽约大学爱德华•维素博士及其团队在权威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每个人不论在图像艺术、音乐或文学的审美感动都有着非常不同的感受与反应。研究中要求测试者躺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仪,并透过艺术博物馆连网查看 109 件作品。每看一件作品,被试者都被要求回答这个问题:“这作品有多打动你?”并根据强度选择一到四的答案。测试者被告知要在“直觉反应”来评价作品,指出哪个作品有“强大的,愉悦的,或令人印象深刻的感觉。”扫描之后,测试者在电脑屏幕前,评价这109个作品透过审美带给他们的情感冲击。在研究结束时,研究人员发现测试者制定的对艺术的反应,“感动”是影响他们决定一件作品的评分,可以是喜悦的、敬畏的、快乐的、悲伤的、厌恶的和混乱的。总的来说,一件对某一测试者评分很高的作品,在另一位那里评价很低。换句话说,人们有非常不同的品味。
但在扫描过程中,每个人对他们认为最感动的作品的大脑激活的水平实际上是非常相似的。最动人的艺术品激活了更多的脑区。也就是说,人们情感上“感动”了的那件作品,他们认为这是与他们相关的,是他们审美和情感的体验。被艺术激活的大脑区域很大程度上是恒定的个体,但这些区域负责调节我们的主观和个人经验,康德是对的,这两种对美的解释并不是相互排斥的!
抛开康德和这个学术研究,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大脑可以被华丽的或怪异的东西感动。你也有可能和另一个人分享了对一组艺术作品的完全相同的意见,因为你们都有相同的个人相关信息隐藏在你们的心中。但大部分情况是,你会不同意别人艺术观点,那也是可以的,因为那是科学已证实的原理。
因此,下次当你遇到一件艺术品,无论是一个裸体的自拍照或一个引人注目的涂鸦或一个混乱的现代装置艺术,请不要说:“这不是艺术!“不仅是减少了你用非常主观的行为判断一件艺术,你忽略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复杂的神经系统和储存的个人经验,已经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你的判断。
尝试在下一个坏判断的时候问你自己:“这件艺术作品打动我了吗?”也许这个问题会让你更深刻地思考你的主观和个人与艺术的关系。记住,当一件艺术品根本打动不了你的时候,它可能会让其他人,在神经系统的层面上造成无与伦比的感动。所以艺术才如此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