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李见深:“自然之道”是我们所追求的一个理想状态[图文]

时间 : 03-22 投稿人 : 小菲 点击 :

很难想象,来去匆匆的我们,有多少机会把目光投射到我们的内心需求。

在充满世俗的喧嚣和物欲横流中,去找寻我们心灵的家园。

——李见深

6月18日,简一“回响·自然之道”艺术展(深圳站)在深圳EPC艺术文化中心正式拉开帷幕,李见深、马占春、杨韬、陈瑞等20位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艺术家,携数十件艺术作品参展,以艺术向自然致敬。

李见深:“自然之道”是我们所追求的一个理想状态 | 美术常识

从知道这个展览就一直期待,不仅因为它在“深圳最美艺术空间”EPC艺术文化中心举行,更因为它的主题——回响·自然之道。在深圳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城市,快速的节奏、浮躁的情绪、拥堵的焦虑比比皆是,乍看到这个主题,已然不自觉地沉思和好奇,更遑论它是一个“艺术展”——这大概是另一个离我们大多数人都比较遥远的词汇吧。于是当主办方提出,邀请我们为世界著名陶艺家李见深做专访的时候,我欣然接受。

在喧嚣和浮躁的生活状态下,追求内心

怀着这样的心情我们走进了艺术展现场,第一眼我就认出了李见深老师——瘦削,普通的汗衫,戴着一顶别致的草帽,他正一点一点地泼洒泥浆,为作品《自然之道》做最后的收尾,他的助手和观众都在旁安静观看。我注意到他手腕上造型独特的手镯、夸张抢眼的戒指,随着他的动作也在空气中变换位置,这一切似乎都透露出一种仪式感的意味。

在李见深创作的空档,我们首先聊起了这次艺术展的主题——回响·自然之道。

李见深:“自然之道”是我们所追求的一个理想状态 | 美术常识

李见深(左二)在艺术展现场,接受多家媒体的采访,向观众讲述创作理念

【搜房网】您对展会的主题“自然之道”是如何理解的?

【李见深】“自然之道”是一个理想的状态。我们今天所处的文化环境、生存状态和生活节奏,促使我们去追求一种自然的状态——这就包括自然的自然、人文的自然,还有艺术的自然,这其实是一个递进的过程,而自然之道是这个过程终极的一个理想状态。

陶渊明写“世外桃源”,和我们今天做的自然之道艺术展,可以说异曲同工。都是由外向内,在喧嚣和浮躁的生活状态下,对内心的追求。我们可以说它是“后世外桃源的自然之道”,今天能在都市,在这样一个场景中去做这个展,就是自然之道的价值。

【搜房网】您觉得举办这样的艺术展的意义是什么?

【李见深】今天中国人什么都不缺,充满物欲,没有信仰,不知道到哪儿去,我觉得艺术起码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让你知道还有一个地方可以去,还有一个地方可以看,还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你想,还有一种方式你没有见过。这就是艺术和艺术家给这个社会的虚伪和世俗带来的一种真诚、热情,你可以把心放在这个地方,这就是展览的意义。

给生活在都市里的人,给都市环境,带来那么一点点大家感兴趣的事,当你什么都有的时候你可能会想到我们,当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不在了,在物欲之外你需要的是什么,我觉得艺术可能给你带来这样一种探求和思考。

李见深:“自然之道”是我们所追求的一个理想状态 | 美术常识

“自然之道”原来可以如此自然

李见深为本次艺术展创作的《自然之道》以泥浆为原料,他说这个作品会一直“未完成”。泥土、水、墨都在可流动的自然的状态下,随着时间和环境会呈现出不同形态,让大家看到艺术品“发生、生长”的过程。当天,他还邀请了观众作模特,创作了两幅水墨画,每一个笔触的发生、每一滴墨水的挥洒都让大家赞叹不已。不管是《自然之道》所选用的材料、呈现出来的状态还是现场临时起意的水墨画都能让人感受到,原来艺术可以如此随心所欲,“自然之道”原来可以如此自然。

【搜房网】大多数艺术家都是带作品成品来参展,您选择进行现场创作的原因是什么?

【李见深】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看到艺术作品最后的呈现,很多艺术家也愿意将最完美的作品给大家看到,给人感动。但是,一件作品做完了,放在这你不知道它是怎么做的。而我想让大家有另一种感动,今天做的是一个装置,是一个现场,是一个和整个环境、和现场观众互动的艺术行为,让人看到一件作品在整个的发生过程中不太可能看到的一部分,我把它呈现出来,变成作品的一部分。

李见深:“自然之道”是我们所追求的一个理想状态 | 美术常识

【搜房网】现场创作的这个作品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李见深】既然是自然之道,我们用的都是自然的材料,用陶瓷的泥和纸,这两个都是中国核心文化的载体。泥,是我们从哪儿来的,回到哪儿去;纸,是我们中国的伟大发明,我们的书法、绘画全部通过纸来呈现,千年的中国文化历史,不过一张纸、一支笔、一瓶墨。

这都是很简单的东西,只是我们不是按照传统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不是按照所谓的国画、书法那样去做的,而是一种新的概念,一种新的呈现方式,打破常规的。你可以看到在泼泥、泼浆、泼墨这个过程中作品逐渐发生的各种变化,作品最后的成型是作品本身自己的变化。观众可以看,也可以参与,甚至可以变成作品的一部分。

李见深:“自然之道”是我们所追求的一个理想状态 | 美术常识

李见深:“自然之道”是我们所追求的一个理想状态 | 美术常识

老建筑是我们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与过去的连接

十几年前,热爱老物件和老建筑的李见深用别人眼中废弃的“垃圾”,在景德镇的东郊建立了三宝陶艺村,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十年的造村之旅。如果说景德镇是世界陶瓷的中心,那么三宝村就是景德镇的中心。现在的三宝村,早成了世界陶瓷爱好者心中“朝圣”的地方。李见深曾说过“三宝是艺术家、文化人理想主义的一次浪漫尝试”。

【搜房网】我们都知道,您原来是学画画的,在您考进景德镇陶瓷学院之前就已经有一定的名气了,那最后为什么会选择做陶瓷呢?

【李见深】做陶瓷是因为这和其他艺术不一样,做陶瓷你要动手,我觉得君子动嘴更要动手,我虽然不算君子,我喜欢动嘴,但我更喜欢动手。做陶瓷、做泥巴,你不动手,就不好玩。必须要把手沾满了泥巴,参与到所有过程里面去感受和创作。这个更符合我的需求。高兴的时候可以画个画,但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做跟泥巴、跟泥土相关的艺术,这个很有意思。

【搜房网】从三宝村可以看出您对老物件、对老建筑的偏爱,但毕竟像三宝村这样的地方是极其难得的,人类要发展就必定会摧毁一些老建筑和传统的东西,您是如何看待这个现象的?

【李见深】这是我们这个阶段的无知造成的。发展并不是要把老东西去掉,中国人在经济急速发展的时候眼光是非常短浅的,物欲占了上风,所以你就不知道过去的岁月、时间和物件给你的心灵带来多么大的补偿。当我们想要的时候才发现,那些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早就被摧毁,这就是现状。

李见深:“自然之道”是我们所追求的一个理想状态 | 美术常识

我们到一个地方去,或者是否喜欢一个地方,往往取决于这个地方能不能与你产生联系。它存不存在和你的历史、岁月、过去痕迹的关联,有,才让你觉得有印象、有味道。人很奇怪,眼睛看前面,心在后面。今天和未来离不开过去的思考和触摸,这是人的本性。你总会在你走得很快,走得很累的时候想停留下来,止步,回头,触摸,就是我们对过去的一种迷恋,是人的一个常态。

就像穿衣服,你现在穿40年代、50年代的衣服,大家会觉得很时尚。人是有这样的需求,一段时间后怀恋过去的东西或者材料。像我戴的这个帽子,其实是草编,但是它的形态又很当代,而且符合这个展览的主题——自然之道——仅仅是自然,那就是草,把它变成一个能用的器具和有功能的物件,这就是道了。

文化传承是我们拥有话语权的基本条件

深圳作为一个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移民城市,近年来在经济及城市化的发展上是有目共睹的。然而无可否认,在经济繁荣的城市文明背后,焦灼、失落、惶惑已挥之不去。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这个年轻的城市还底蕴不足,艺术和文化的厚度略显单薄。李见深认为,有了文化自信才能谈“话语权”。

【搜房网】我们该如何解决当前人们对历史、文物及老建筑等不重视的问题呢?

【李见深】这个关系到教育的普及、人文的熏陶、艺术的修养,是跟整个国家相关的。我们今天的教育在人文教育、艺术教育上,有很大缺失。中国的城市建设如果没有兼顾人文教养的进步,根本不知什么是美,就更谈不上发展,这是我最大的焦虑。只有整个社会,大众群体在人文、艺术有觉醒的时候,中国才会有希望。

不断普及,不断提高大众的审美水平,这是基础。所以这样的艺术展就非常重要和必要,艺术的教化和觉醒,从点滴开始,它可能就此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和未来。有艺术的需求,汲取滋养,人就成长了。

一个国家的强大、一个国家的话语权,不是说你有多少钱和有多少GDP决定的。对自己文化的自信、艺术的繁荣,和整个社会对人文、艺术、历史的崇尚,才是我们的未来,才是今天在世界上能说话的一个基本的条件。你的自信从哪儿来,当然是文化和艺术给你带来自信,是你自己滋生出来的具有自己文化品格和特色的状态。

李见深:“自然之道”是我们所追求的一个理想状态 | 美术常识

【搜房网】您如何评价像简一这样参与艺术活动的商业化企业?

【李见深】中国的企业其实从量上我觉得没什么问题,关键是缺乏核心价值。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一定要有自己核心的文化价值,从而维系自己的商业、经济运转、常态生活。这个核心价值倚靠每一个地区的区域文化特色,企业的文化精神,国家的整个追求,才能构筑自己的“话语权”。

像简一这样的企业,一方面有自己的价值观,“大道至简 一以贯之”提得很好,是有“道”的思考和智慧内核的。另一方面,他们重视并参与到艺术展这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中,这是对社会、对人关怀的形式。起码在这个层面,我想简一传承了中国核心文化的一部分。

【后记】整个采访过程,李见深老师侃侃而谈,像他创作时那样,毫无拘束却又细节分明,让人不自觉就跟着他的思绪和语言去思考。作为艺术家,他追求不羁和自由,却又一心焦虑中国的文化传承问题,每每说到对文化的丢失、破坏,李老师都非常的痛心疾首。谈到艺术创作、艺术展,他又显得兴奋、单纯而快乐。我们采访了现场的观众,他们对这次艺术展的评价颇高,表示能感受到艺术与文化的魅力,心灵多少有所触动和感动。相信这对于他及主办方来说,是最乐见的。

我们真心希望有一天李老师能够一心徜徉于他艺术的世界、自由的世界,不用再担忧文化的缺失,不用再到处寻找丢失的老物件。也期待这个艺术展能影响、感动更多的人!

艺术家档案

李见深:“自然之道”是我们所追求的一个理想状态 | 美术常识

李见深,国际陶艺大师,“后古典主义”杰出陶艺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协会(IAC)成员,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柯特兰大学院(Cortland)客座教授,故宫御膳房陶瓷艺术总顾问,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陶瓷文化创意设计中心主任,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创办人,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陶瓷文化创意设计中心主任。

相关文章

  • 拙人画室肖利: “拙人”培育国家美术人才[图文]
    拙人画室肖利: “拙人”培育国家美术人才[图文]

    拙人画室校长——肖利从一位普通工人到一校之长; 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小画室到全国一流 的美术培训机构。肖利和她的“拙人 画室”用“日拱一卒”的“拙功夫”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艺考培训市场“红 海”中赢得了一席之地,获得了家长 们的一致肯定和赞誉。如今,北京拙人画室已经开办 了两个校区分别位于北京花家地和燕 郊。自2002年成立以来,经过肖利和 全体老师的不懈努力,依托中央美术 学院师资...

    816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艺术品金融离下一个风口还有多远[图文]
    艺术品金融离下一个风口还有多远[图文]

    新华社资料图 陶明/摄编者按:我国第一部文化金融蓝皮书《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17)》已于今年春季正式发布,报告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集中了课题组对文化金融研究和实践的基本观点,重点对2016年中国文化金融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提炼和总结,使文化金融的发展引起了更多的关注。在金秋时节,由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品金融研究所和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作为学术支持的国际艺术品资产评估...

    59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什么是敦煌艺术?[图文]
    什么是敦煌艺术?[图文]

    巫鸿2013年1月在芝加哥“什么是敦煌艺术?”与其给出答案,我希望我们一起对这个问题进行初步的反思。  图1 敦煌莫高窟我们现在通常不加思考地把“敦煌艺术”同等于敦煌佛教艺术。这个概念上的跳跃可以理解,因为莫高窟中的辉煌壁画与雕塑构成了当地古代美术和视觉文化的主要遗存,不断地吸引和震慑着美术史家(图1)。但是这个概念上的跳跃有着相当严重的后果,因为它在基本的设论中取消了由敦煌佛教艺术所协同构...

    257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齐白石《竹映书屋》国画赏析[图文]
    齐白石《竹映书屋》国画赏析[图文]

    尺寸:136×35cm估价:RMB10,000,000-15,000,000成交价:RMB22,425,000题识:万竹参差屋数间,门前池鸭与人闲,一春荷锸行挑笋,犹见层层屋后山。己巳秋七月,为云松先生制,齐璜居旧京时也。钤印:阿芝、老白鉴藏印:汪云松印此幅作品远景山石运用了中国传统技法中的“卷云皴”,像云一样绵软轻盈,舒展自如,闻其名,已有盎然诗意。...

    1355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读谈月色墨梅图:梅花小寿一千年[图文]
    读谈月色墨梅图:梅花小寿一千年[图文]

    □李海珉1935年12月,上海部分南社社友和一些社会贤达酝酿恢复南社,当时柳亚子认为南社已经是历史的名词,不宜恢复,只同意成立南社纪念会。12月29日南社纪念会发起成立,次年2月7日,纪念会举行第二次集会,到会有蔡元培、柳亚子等157人,原南社社友填表参加的有182名,志愿加入的达215位,总共397人。柳亚子先生当然是会长,众人又推举蔡元培先生为南社纪念会名誉会长。当时,谈月色正偕蔡哲夫居于南...

    41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德拉克罗瓦:以自由之名夹带点私货[图文]
    德拉克罗瓦:以自由之名夹带点私货[图文]

    自由引导人民,作者欧仁·德拉克罗瓦,创作于1830年,藏于卢浮宫杨健这幅画,及其作者,都太有名了!法国入欧盟之前,具有稳定购买力的法国人钱包里,一般都会有几张“自由引导人民”及其作者“德拉克罗瓦”——它们就印在100法郎纸币上。这张钞票,足够你买一张卢浮宫的通票,入场,在德拉克罗瓦展厅看到《自由引导人民》的本尊。自由、人民、浪漫派,构成了法兰西风格的笼统意象,也为他人的滥用和误读制造了巨大...

    552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中国画是“写意”不是“随意”
    中国画是“写意”不是“随意”

    李大山作品 《国色》190x180cm 纸本彩墨前些年艺术市场火热,大大小小的艺术家们忙着走市场“赶场”。各种笔会活动、甚至开业庆典也纷纷邀请书画家们出场。短短几分钟、十几分钟,会场就被艺术家们琳琅满目的“大作”铺满了。于是锣鼓喧天、老百姓蜂拥而至,商家快乐,因为赚足了人气,书画家们也是赚的荷包满满、皆大欢喜。说实话,我也不能免俗,随着朋友们参加过多次这样的表演。一来可以扩大自己的知名度...

    747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中国依然是全球艺拍市场主要推动力[图文]
    中国依然是全球艺拍市场主要推动力[图文]

    元代吴镇《山窗听雨图》手卷,成交价1.725亿元北京藏家升级,精为核心北京是内地拍卖市场重头,作为国家首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政治、文化、人才优势。今年秋拍保利以28.3亿元的总成交额圆满落槌,相比春季和去年同期保持稳定。这已是保利第18次在国内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中列成交额榜首,连续7年领跑全球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同时北京专场还诞生了任仁发《五王醉归图卷》、齐白石《咫尺天涯——辛未山水册》、张大千《...

    999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艺术生活化 生活艺术化[图文]
    艺术生活化 生活艺术化[图文]

    张世英作者:张世英(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文艺评论》杂志顾问)艺术生活化就是艺术、文艺要深入到生活里面去,要和现实相结合。生活艺术化就是要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到艺术水平,生活要超越现实。现代西方艺术的特点主要有两点。一个是艺术重感官美,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声色之美。另外一个就是西方现代艺术常常提及的口号,叫作“为艺术而艺术”,这种提 法有优点也有缺点,缺点就是重视声色之美,重视好...

    884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文创”+“文旅” 让传统文化走得更远[图文]
    “文创”+“文旅” 让传统文化走得更远[图文]

    浙博《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收藏版真丝方巾当“文创”成为时尚焦点,当“文化”成为旅游热词,文创和文旅被近年来迅猛发展的消费升级和互联网科技推向了最前台。虽然故宫“网红”文创产品深得人心,虽然文旅游线方兴未艾,但从国内文创产业现状来看,当前的文化和旅游产品设计总体上还处于跟随阶段,缺少引领时尚的创意产品,缺少满足文化需求的个性化产品,缺少文旅与科技融合的高端产品。文旅融合,应是在文化创意为核心...

    26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艺术学者的两条腿走路[图文]
    艺术学者的两条腿走路[图文]

    李超水墨作品李超“水墨创作”实际上是我多年来另外的一项研究计划,我把绘画实验作为一种新的研究。事实上从中国古代,明清以来的文人画传统,已经构成了这样一种现象的雏形, 很多优秀的文人、学者,他们也从事绘画的体验和研究,绘画成就也非常高,当然这是一个特定时代的文化氛围所造成的。从当代角度来说,从事美术理论研究的学 者,有的也有很高的绘画成就,一定程度上他们是我学习的标杆和楷模。中国文人画某种程度上...

    95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猴票市场再度爆红 大版票拍出200万[图文]
    猴票市场再度爆红 大版票拍出200万[图文]

    庚申猴票大版票近日在南京举办了第三届中国国际集藏文化博览会,堪称收藏界的一场隆重盛会,大规格的珍品收藏纷纷亮相,但最让人大开眼界的还是保利专场的邮币拍卖会。拍卖会上一张1980年的庚申猴票大版票,刚一面世就引得全场哄抢,价钱一路飞涨,最终被一位买家以175万元的价格拍得,含上15%的交易佣金,最终实际支付金额高达201.25万元。珍贵的庚申猴票相信很多集邮的老行家都不陌生,常说的“猴票”一般...

    149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万象从流的体象者——“炁象”:马路的艺术[图文]
    万象从流的体象者——“炁象”:马路的艺术[图文]

    马路《苍然细水化凝尘》布面丙烯综合技法 2016年 90cmX120cm 方向可变一片深蓝,铺天席地,扑面而来,充塞着整个画面。蓝色的深腹,埋着无尽的沙砾,地平线遥在天边。一抹玄白在极深处炸开,似云似雾,似柔蔓似延绵,最能让人纤想梁朝吴均描写富春江的文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是艺术家马路的作品《炁象》,同时,我想,这似乎也是他近几年的作品印象的总括。中国绘画,自仓...

    446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贾方舟:当代艺术中的社会主义经验叙事[图文]
    贾方舟:当代艺术中的社会主义经验叙事[图文]

    贾方舟30年的亲历与见证《中国现代绘画史》“艺术与新时代”一章开篇曾以这样的笔调描写画家们在新中国诞生以后的欢愉心情:大多数画家对新时代新社会抱有一种热情的赞许,对突然变为现实的新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憧憬。这是一种符合常规的现象。经历了多年的战乱,人民急切向往安定的社会,向往得到休养生息的条件。群众真心诚意地把党认作救星,把领袖认作再生父母,把解放军和干部们认作亲人,艺术家也抱有同样的感情和同样...

    292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石安印话:浅析黄士陵印章拍卖高价原因[图文]
    石安印话:浅析黄士陵印章拍卖高价原因[图文]

    嘉德春拍的黄士陵组印6月2日,嘉德2019春拍“瓦存室存珍—黄士陵篆刻名品及重要印谱”专场的65件拍品(其中黄士陵原印53方)全部成交,总成交额为4084.8万元。此次拍卖会有两个亮点:一是近代丁仁、高野侯、葛昌楹、俞人萃合辑的《丁丑劫余印存》印谱拍出724.5万元高价(估价150-250万元),创下流派篆刻印谱全球最高成交纪录(另一部估价280-380万元的陈介祺所辑《十钟山房印举》亦拍出3...

    1125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