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张海 集腋成裘书史宬
《论语·述而》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项穆《书法雅言》云:“夫人灵于万物,心生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
张海别有一颗文心,迎来送往之余,笔走龙蛇之隙,亦能“诗意栖居”:青灯黄纸,博览群籍,晤对群贤,俯仰古今。腹有诗书气自华,腹笥广湛笔有神,早年作《首阳山记》,流传甚广;近又作《首阳山赋》,并书以隶书六尺九屏,蔚为大观。其跋云:“余素不善作赋,而家乡父老雅命难违,且夫桑梓膏泽,惠我良多。海自幼生长于斯,故土情怀梦萦魂牵,遂勉力为之,赋成延请名家润色斧删。此次展出诚不知画眉深浅,恳请桑梓父老及海内方家有以教我。”
“羽化登仙处处难,试看禅脱几盘桓。即使新格初成后,正反循环那得端!”张海自作诗亦在小范围内有口皆碑,他若发至“朋友圈”,定能集赞无数。
孙过庭《书谱》云: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张海与书法打了一辈子交道,当然常有“通会之际”,躬行了“书法创造的高度、情感的浓度以及技巧的纯度”的和谐与统一。其八尺横幅篆书“人淡如菊”,即作注云:“余早年于隶书用功最多,俟有小成,则转攻行草,欲使之比肩或超越隶书而后快。于今观余之四体,以篆书用功最少,故近年也于篆书用些力。此次展览八尺横幅‘人淡如菊’,如此巨篆,自信鲜有。斗笔濡墨,几类垩帚成字,然挥运之间,攒捉收放,含弘吐纳,自能以中锋主宰。书毕视之,虽少金石之味,亦有笔墨情趣在焉。”
张海不仅诗书俱佳,更是题跋的个中高手,只不过“秘技不示,鲜有人见”而已。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张海书法作品集(2004~2005)》中就有一则《题张旭书唐严仁墓志》:“世人皆知张旭为草圣,知其楷书者鲜。盖张旭传世之楷书仅《郎官石柱铭》为其孤证。上世纪90年代,偃师出土《唐严仁墓志》,于书学史之价值不可谓不钜。其书点画丰腴且体态伟岸,别具气象。徐诰之踵事增华,颜鲁公之开拓百代,有由然矣。《书法正传》载《古今传授笔法》云:欧阳询传张旭,旭传李阳冰,阳冰传徐诰,诰传颜真卿,按诸楷书之变,或属不诬。余摩挲此拓,有会心焉。首阳山人张海。”引经据典,纵横捭阖,句句点题,字字珠玑,非熟读书史书论不可得也。
张海还是一个有独特创作思想的书法家,于创作中辩证思维、理性思考。他在一幅行书斗方《嵇康句》自解“书法生与熟”的辩证统一:“夫有生而熟,乃学书不易之规。然熟能生巧,熟亦能生俗,避其熟而后生,始得升华焉。凡不熟而求生者,必至半生不熟,欲熟不易,欲生不能,灰心丧气,中途而废。”
张海除了在书艺上孜孜矻矻、砥砺前行,他始终不忘理论的丰赡与学养的完备。除了一些零散的片櫡只字,张海也会把一个时期的书法思考淬炼成重头文章,书论《学书三问》《关于代表作的思考》《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书法经典大家怎么出》《坚持健康的书法批评,为繁荣书法艺术鼓与呼》《书法的时代风格》等,每一篇文章都洋洋数千言,有的发表于专业的书法类报刊,有的则见诸于国字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每一篇发表之后都像一枚“重磅炸弹”,书坛振聋发聩,读者奔走相告。
“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这样,张海日积月累,笔耕不辍,“曾经万事总云烟,唯有真情共逝川。话多话少情不异,键盘勤打写心弦。”乙未年终于结集《四体书创作自述》一书,也算对自己多年习书心得的一个梳理与备注。
仁者张海 君子厚德信笃诚
张海为人坦荡,机巧不用,顾及周全。但凡与其交往者,无不称道。
庚寅年冬,本报记者策划出版年度艺术特刊《庚寅谈艺录》,因为艺术圈“举目无亲”,就通过当时河南省人大书画研究院院长、乡贤赵世信找到张海,敬祈支持。
说实话,当时记者心里很是没底儿,因为当时正值中国书协换届,张海忙碌,可想而知。在那个寒冷的冬日,让人周身俱暖的是,张海一听家乡媒体,创意又很不错,就答应了下来:“晚上8点,你给我打电话吧!”晚上8点还没到,张海就从北京先打来了长途电话,记者问他答,热线畅聊。
大旗一树,立竿见影。随后的工作就迎刃而解。
也许是从张海这里找到了信心,为本报记者之后策划的《八段锦》《嘉惠艺林》《艺苑菁英》等每年一期的年度艺术特刊皆以成行,提供了无穷的动力和勇气。
甲午孟夏,张海于河南博物院举办《古稀新声——张海书法展》,也算给家乡人民作个“汇报演出”。张海虽然回家乡的时间少了,但他的心一直挂念着这片热土,这是他永远的乡愁。“河南”二字更是烙在他的脸上,留在他的心里。
一般艺术家办展,捐赠一幅作品合情合理,捐赠两幅就相当大气。张海为了回报家乡人民的深情厚意,这次展览一次性捐赠8幅作品,且都是两米多的对联精品,让人无不咋舌、颔首!此次《追梦之旅》展览的大部分作品,张海又一次性无偿捐赠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等多家单位,赢得了在场同道们长时间的掌声致敬。
癸巳年,河南省书协顾问岳修武在郑州博物馆举办“诗情墨韵”书法大展,张海主席专程坐高铁从北京赶来,参加完开幕式,又坐高铁返京。临上车前,张海从口袋中掏出一个信封塞到了岳修武手中。张海走后,岳修武打开信封,是一幅四平尺的斗方“涉笔成趣”,按照张海当年的书法润格,应该能换辆中级轿车。工作那么繁忙,张海能出席已是难得,还带有这么贵重的贺礼,岳修武自是“受宠若惊”!一圈人更是竖起大拇指:“张海会办事!”
张海也是懂得感恩之人,曾经帮扶过他的诤友、同道他都铭记于心,对“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更是居身敬肃,他把“文为德表,敬乃身基”视作为人为艺的座右铭。“张海艺术馆”中专门开辟“三老厅”(费新我、王学仲、沙曼翁)长期陈列三位恩师的佳作,供人瞻仰。
书法审美,时代有别,因人而异。张怀颧推崇王羲之真、行,却认为其草书“格律非高,功夫又少”,“有女郎才,无丈夫气,不足贵也”。韩愈钟情雄俊古朴的《石鼓文》,大胆高吟“羲之俗书趁姿媚”的诗句,而其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对张旭雄奇豪放一路又大加褒扬。
无疑,张海也常面对来自书坛内外的质疑、争议乃至非难,对之张海总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曾自作诗以表心迹:“曾喜褒扬厌贬声,年来心气转和平。见仁见智寻常事,书史几家无别评?”他始终把自己当作书家队伍中的普通一员,和同道者保持着平等的对话关系,尊重理论家的“延伸阅读”和“尖锐批评”。
清方苞有言:“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故仁者寿。”以方氏箴言,比照张海,仁者之论,良有以也!
领导张海 修身度人作帡幪
张海出色的领导协调能力,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偶露端倪。
他亲力亲为组织、策划、筹备、运作、举办的那场中原书法大赛,绝对可以作为中国当代书法史上一个优秀的活动案例。王学仲老先生专门作《中原书法大赛记》述其盛况:“当此书道艺术蛟腾凤起之时,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河南分会,首创格局,裒然为全国先,于1984年2月16日,河南人民会堂举行中原书法大赛,河南省党、政、军领导及各省知名书法家莅会指导,参与赛事者从总角之儿童,至耄耋之老翁,咸欣欣然橐笔而集于一堂,用以检阅全省翰墨之阵容,为精神文明之建设,实旷古未闻之盛举者矣。”
张海因其过人的智慧、人格的魅力、自身的感召,引来当年中国书坛“数风流人物”,群贤毕至聚中原,少长咸集书盛世。时任中国书协主席的舒同为大赛致辞:“开创中原书艺新局面。”国学大师启功诗颂曰:“千人大赛古无俦,逐鹿中原笔墨遒。万木草堂诗句在,八方风雨会中州。”
河南是全国中书协会员最多的省份,河南也是中国书协理事最多的省份,2015年底中国书协换届,14名副主席河南人又占两席。河南还有诸多的“书法之乡”、无数的“书法村”,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书法”二字已经深深扎根于河南的村落阡陌、城市乡镇。
公允地说,河南在全国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书法大省、书法强省,这与张海不可分割。早在他担任河南省文联主席、书协主席期间,先后组织了国际书法展、墨海弄潮展等,主编了《书论》《书法家》《书法博览》等杂志,策划组织了河南省许多届书学讨论会、全国十年书法论辩会、全国隶书讨论会暨作品展等,还编辑出版了“当代中州书坛学人”丛书、“墨海弄潮百人集”丛书等,这一切都为河南的书法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河南屹立于书法强省之林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张海还善于提携后进,奖掖新人。壬辰年,他个人出资数百万举办了“墨舞神州”电视书法大赛,一等奖奖励一辆20多万元的轿车,吸引了很多“国手”参加;颁奖典礼更是隆重,姜昆、宋祖英、沙宝亮、于魁智等演艺明星都来捧场;选手现场创作,评委现场打分,嘉宾现场颁奖,电视现场录播,互动性、可视性极强,参与度、关注度极高,以一己之力对书法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与普及。
张海还热心于慈善公益事业,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他都捐了数百万。大家都知道张海“好说话”、“说好话”、“说话好”,凡是找到他的公益活动,他有的直接捐钱,有的捐赠作品,即便有些打着慈善公益的幌子骗钱骗作品,他也“不惜上当”,“愿者上钩”。
作为全国政协常委,张海尽责履职,每年都拿出多条提案和建议:2011年提议“书法进中小学课堂”, 2014年秋季开学,全国已使用统一的书法教材,标志着“提议”已经落到了实处;2014年,中书协组织实施公益性活动“翰墨薪传工程”中小学书法师资培训,2015年,此项工程已被纳入国家级培训项目,奔走呼终于敦促有成;2015年全国两会,张海又开始为免费开放的民营博物馆、美术馆“打抱不平”……
去年,中国书协换届,张海退至名誉主席,没有了日常行政事务的羁绊,可以投入更多精力进行书法创作及书法普及,张海坦言自己要当一名书法“志愿者”,成就于书法,反哺于书法:“在家乡偃师市继续推行基础书法教育,开设西部书界新秀系列书法研修班,培训对象主要是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书法工作者,计划培训1000人,凡入选研修班的学员,相关培训费用均由我来资助,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书法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早年,张海曾有一方闲印“沉默是金”,以此警告自己:只管低头拉车,无须抬头看路,切莫左顾右盼;这两年,引首章换作了“弘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张海虽已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铄,是寿者相,得大自在;退休后有更多时间,心无挂碍,篆山隶海,成“逍遥游”。
我依稀看到一位老人瘦削的背影:“无畏向前,斩浪迎风;从高原出发,向高峰攀登!”
本文来源:中原网-郑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