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玩收藏:投资艺术品一定会升值是伪命题

时间 : 03-20 投稿人 : 乐乐 点击 :

口述 孙炜

感受讲述者

2015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孙炜的长篇小说《拍卖场》,这本书以北宋画家高益所绘《鬼神搜山图》为线索,讲述了收藏拍卖圈幕后的故事,披露了艺术市场一些不为人知的交易细节,在收藏领域引起了一定范围的关注。书的作者孙炜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就职于 《人民政协报》,由此接触到众多文化名人。作为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品市场重建后的第一批艺术领域媒体人,他见证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每一轮波折。多年媒体人的职业身份造就了孙炜敏锐的观察力,也让他对写作这件事有了深刻的领悟。“我决定通过写作,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记录下来,将思想和幻想一起固 化。等到某一天,躺在某处,可以翻翻这些旧书,追忆那些似水年华。”

谈到收藏、拍卖、投资与收藏家故事,孙炜滔滔不绝。在他看来,媒体人也好,收藏家也罢,都是一种人生体验,他更倾向于做一名学者,探寻历史,更专注于人物传记,喜欢收藏一些古代的饰品,无关风雅,只为研究。

投资艺术品一定会升值是伪命题

中国人自古就喜爱收藏。根据历史学者的考证,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全国性的收藏高潮:第一次在北宋,第二次是清朝的康雍乾盛世,第三次在清末民初。其共同的表现特征在于,上至帝王将相下到黎民百姓,踊跃参与其中,整个社会以收藏为乐事。而在今天,人们普遍认为,继房地产、股市之后,艺术收藏市场成为第三大朝阳投资产业,那么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成为全国性的收藏兴盛时期。

上世纪70年代,收藏东方文化最主流的力量来自欧美国家 和港台地区,当时藏家喜欢具有高品位的老窑器物,而并不看好明清宫廷瓷器,觉得华丽有余,典雅不足,缺乏历史厚重感。后来行情颠倒了。上世纪80年代,香 港苏富比以15万元港币卖出的“游春图瓶”,在前些年的拍卖会上拍出了一亿多元人民币。人们对艺术品的收藏目的和喜好,使市场格局在三十年中发生了翻天覆 地的变化。因此,投资艺术品一定会升值是一个伪命题。因为现在的人对古代文化的修养远远不及前代,对皇家器物的追捧背后,也隐藏着这个时代的某些浮夸和虚 荣,人们收藏的目的由原来的个人陶冶情操变成了单纯的投资赚钱。

我记得在2002年,我的一位朋友请我帮忙,策划成立一家拍卖公司,当时一些在俄罗斯做生意的中国人,买回大量俄罗斯学 院派艺术家的作品,其中不乏列宾美院、俄罗斯功勋艺术家等重要名头。我朋友的这家公司征集到一些艺术水准颇高的俄罗斯油画,价格也很低。没料到,这些作品 在拍卖中大部分流拍。我终于明白,好的作品如果不顺应市场需求,并不能卖个好价钱。当时,具有俄罗斯情节的那批人大多没有经济能力购买,而有能力购买的, 又对这些作品不感兴趣。

那之后,我开始留意艺术品市场的变化周期。我发现,周期不同,人们所关注的热点也不同。比如说,上世纪70年代 日本人在全世界的艺术品市场“扫货”,他们对宋元时代老窑的东西很感兴趣,当时一只斗茶用的宋代兔毫盏,一般品相的需要四五万元人民币,好一点的要十几万 元人民币,某知名艺术品经纪人的一个客户就为这样一只兔毫盏和一位日本人竞价,花了47万元人民币买下来,这在当时可谓天价。但三十年后,这位客户再次找 到这位经纪人,想要出手这件兔毫盏,而此时的成交价仅为14万元人民币,这其中还不包括人民币贬值所带来的价格流失。

中国到底有没有真正的收藏家?

中国到底有没有真正的收藏家?谁是中国当代的收藏家?经常听人说,中国至今还没有收藏家,原因是现在人们把艺术品完全当作投资的产品,倒来倒去,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有点儿像过去人们常说的“投机倒把”。

一个人要想成为真正的收藏家,自古以来只有两条路:要么自己动手,开始收藏;要么继承祖业,延续收藏。真正的收藏家必须具备一定的收藏规模,同时还要拥有一部分足以代表其收藏水准的精品。

比如马未都先 生,他早年作为北京知青下过乡,返城后当过工人,后来又去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一个文学期刊当编辑。当时中国艺术品市场还没有形成,只有一些民间的所谓“鬼 市”——农民收集一些老旧的瓷器、书籍等杂物,天不亮时在城市路边摆摊交易。由于马未都喜爱收藏,很自然地就开始混迹在“鬼市”之中,不断积累自己的收藏 阅历和收藏品级,最终成为中国著名的瓷器和家具类收藏家,创办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第一家民营博物馆——北京观复博物馆。

马未都的收藏经历不可复制。比如说他收藏的官窑瓷器和名贵家具,在过去它们很值钱,可是在“文革”十年中,它们成了腐朽没落的所谓“精神鸦片”,遭受社会鄙视,甚至白送人都不要。“文革”结束之初,大众的收藏与审美意识还没有觉悟,而以马未都为代表的一批人就开始上手收藏了。等到一二十年以后,中国人经过改革开放,有钱了,对收藏产生了兴趣,这些物品又变得很值钱了。所以说,马未都的收藏,占尽了天时地利。

现在收藏界许多人都知道赵庆伟,他可以说是一名文化拾荒者。他在上世纪80年代末进入收藏界以前,只是一个在中关村(000931,股吧)做电源产品的生意人。在我看来,他是非常典型的能把废物变成宝物的人。很多人眼里认为他就是个收破烂的,对于这一点他也毫不忌讳,他跟我聊过早期在潘家园拾荒的事儿,发现有许多人在那儿捡破烂,他就是其中之一,拎着一杆红木大秤在回收废品的货场边溜达。

赵庆伟的藏品中有当代诗人、散文家、小说家魏巍为纪念茅盾先生去世所作的《敬悼茅公》手书原稿;有丁玲书稿《记左权同志话山城堡之战》,这是丁玲根据左 权口述写下的记述红军战斗的散文。那么,这些都是怎么来的呢?赵庆伟跟我说起过,这是他按麻袋算,一袋袋收购回来的。他的工作室真的像废品回收站——各个 国家的雕塑、各种各样的奖杯、各式各样的箱子,甚至还有几十部早期的大哥大,最抢眼的就是屋子中间堆放着的整箱、整捆、整卷的手稿,至今他自己也没法统计 手里有到底有多少值钱的东西。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首都的各个部委办开始盖新楼,搬家,他一想,那些机关扔的东西,肯定有大批“文 化垃圾”,他就去回收那些“破烂”,想淘出些宝贝。如此看来,他基本是放弃了传统的收藏渠道,而去关注文化场所的搬迁与改造。那些各个机关部门、企事业单 位处理的“废纸”,就成了他收藏的宝贝。

赵庆伟跟我说过,搞收藏,其实没有纯粹的运气。当年,中央美术学院要搬到花家地去,很多艺术家 在收拾工作室的时候都是挑拣好的东西带走,剩下的就处理掉。他花几千块买了一捆画,里面竟然有一幅王沂东(中国最优秀的油画家)的作品,只是画上没签名, 但有几个玩收藏的人看出是王沂东的画。赵庆伟找到王沂东,王沂东说,搬家时比较混乱,遗失了。赵庆伟听完立刻完璧归赵。这就是那一代人的特性,尽管是商 人,但还有许多理想主义的情怀,这一点非常可爱。

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收藏观念

2009年11月28日,王世襄先生去世,我看新闻,知道王世襄先生本人生前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家中也不设灵堂,我感觉,直到他去世前的那一刻,老人家依旧是我心中的那位老人——不愿意与那些和自己不相干的人呆在一室。

拜识王世襄先生,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我的印象中,他快乐得像个老小孩,总是乐呵呵的。不讲究穿,但吃什么?怎样吃?却非常有学问。他是一个对 生活充满热情的“大活宝”,架鹰捉兔,遛狗逛獾,无所不玩,所以他也承认自己是个“玩家”。我曾经听他的朋友当面“斥”其为“纨绔子弟”,他也是乐呵呵 的,不反对。

我曾经的同事纪红先生是个才子,他的长辈与中国老一辈文化人交往很深,所以我们俩经常去拜访他们,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顺 便“混吃混喝”,算是有些交情。比如钱钟书夫妇、杨宪益夫妇、黄苗子和郁风夫妇、丁聪先生、华君武先生,所以也知道他们的收藏令我辈望尘莫及。这些令人尊 敬的老前辈,我发现他们有些共同的特点:出身名门、博学多才、性格开朗、虚怀若谷、风趣幽默。

喜好收藏的人都知道什么叫“老窝子”,大 体上讲就是收藏世家或收藏名家的那个家——老一辈的知识分子大都喜欢艺术品,基本上家里都有不少收藏品。老人家们年纪大了,想在有生之年处理自己的收藏, 以对自己的人生做最后的安排,不仅无可厚非,而且是非常明智的打理自己人生的方法。大约十几年前,嘉德就曾经分别拍卖了王世襄、黄苗子和郁风先生家的收 藏,都很成功。在观看拍卖前他们的收藏展览时,我心里感慨颇多。我十分崇敬他们的艺术修养,佩服他们的收藏眼力,当然也非常支持他们的这种处理方式。只是 由于自己的经济能力有限,没能在拍卖场上收藏到他们的藏品,的确是一种遗憾。

古代收藏家希望自己苦心的收藏能够“子子孙孙永宝用”,事实上,那是他们的一厢情愿。所以,我觉得像王世襄、黄苗子和郁风等先生这般处理他们自己的收藏,是我们这个社会在收藏观念上的进步。

收藏是一场持久战

人们收藏的艺术品,无论是瓷器、字画,还是其他,虽然有它们各自的特殊性,但都是一种商品。只要我们确认它是商品,就不可避免地具备商品的属性。你要进 行艺术品投资,简单地讲,就是花钱把东西买回来,经过自己的手,把所有权变更到自己名下,然后再卖出去。收藏虽然具备一定的投资性质,但是它必须讲究周期 性,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眼睛依照心灵的所爱,去寻找和发现自己的收藏品。

在一般情况下,成为收藏家的过程大体有三个步骤:第一步,寻 找和发现收藏品;第二步,经过若干时间,花费了一定精力和财力,自己收藏的艺术品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第三步,通过在收集、整理艺术品过程中的学习和 研究,炼成火眼金睛,成为某方面的专家,最好能够形成自己的理论。

收藏本来就是一场持久战,千万不要把你家准备去买房子的钱去买高档艺 术品。如果你甚至敢于把自己家买米买油的生活费用,都花到潘家园的话,你一定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人。因为你不是在玩收藏,而是在投机,况且潘家园也不是投机 赚钱的地方。所以一定要用闲钱去收藏,由小到大,拾阶而上。

买东西一定要买真,但是市场上真的东西毕竟少,所以会贵一些。反正你也不是 天天去收藏,只要自己心理能够承受,一咬牙就过去了。只有过了鉴真这一关,你才可以谈收藏精品的问题。但是,捡漏儿的想法你想都不要去想,今天卖艺术品的 人几乎没有“瞎子”,他凭什么关照你?捡漏儿往往就是陷阱。

来源:天津日报

相关文章

  • 感受深厚底蕴——山水画家寇子皓国画欣赏[图文]
    感受深厚底蕴——山水画家寇子皓国画欣赏[图文]

    人物简介:寇子皓,20世纪70年代初拜山水画家闫甫先生为师,学习传统山水画,对石涛、髡残、黄宾虹的技法研究颇深,远追元人山水笔意;20世纪80年代初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无论是当知青、上大学,还是进机关、办企业,再忙都没有放松过对书法和山水画艺术的追求。寇子皓的作品入编《当代中国画名家全集——山水篇》《中国写生作品集》等典籍;刊登于《世界知识画报》《中国收藏》《鉴藏》《时代人物》《当代中国...

    1251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苍雄高古 西北风骨:画家徐立作品赏析[图文]
    苍雄高古 西北风骨:画家徐立作品赏析[图文]

    【艺术简介】徐立,字建禄,男,1958年12月生,祖籍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白鹿原。曾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国画班,后转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深造。2006年就读于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邢少臣工作室,2007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家协会创作中心花鸟高研班。对艺术执着的追求四十年矢志不移,并博采众家之长,以其扎实的功底,娴熟的技艺,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雅俗共赏。作品曾先后被文化部及中国文联和有关部门送往美国、英国...

    1103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画坛新面孔•乐颜[图文]
    画坛新面孔•乐颜[图文]

    【编者按语】三年疫情,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对当代画坛冲击很大,在冷暖自知中,画家们走进了春暖花开季节。当回首进丹青队伍时,我们看到了一些陌生的面孔,女画家乐颜就是其中的一位。在这短短三年里,她由从没有摸过画笔的城市青年,来了个华丽转身,成为作品不断面世,书画兼修的职业画家。乐颜在疫情中学画的经历,是值得研究的个案。锦鲤合欢图(河卵石画)戏剧人物一(河卵石画)翠羽天籁(河卵石画)一禅系列(河卵石画...

    827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设计师亲签版双龙钞受热捧 靓号10万被秒杀[图文]
    设计师亲签版双龙钞受热捧 靓号10万被秒杀[图文]

    钱博会拍品:高分设计师签名版“双龙钞”众所周知,受去年邮币卡电子盘全国性停盘潮的影响,线下实物钱币收藏市场陷入长时间低迷。不过,最近有一款“设计师签名版评级双龙钞”却逆势走红受到追捧,成交价屡创新高,给低迷的钱币收藏市场带来了一丝暖意。签名版双龙钞首现钱博会 落槌价高达5万元2018年11月11日上午,在北京国际钱币博览会现场,被誉为“世纪钞王”的高分设计师签名版“双龙钞”广受瞩目。这枚双龙...

    1028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在全球性文化大格局的今天该怎样看待艺术[图文]
    在全球性文化大格局的今天该怎样看待艺术[图文]

    “ART ON TRACK”专列一角今天,如果一种艺术的风格或体裁的发展已经枯竭,或与大众脱离了联系,仅剩下一些死去的经典作品或大众无法欣赏的先锋派作品,那么情况就不妙了。 ——艾瑞克·霍布斯邦 特约采写 郁婷 右面的这句话,是英国近代著名的文化史学家、艺术研究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在其最后一部著作《FRACTURED TIME》中关于探讨20世纪的文化发展时所说的...

    1563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马昍旼:远观近瞧“读”油画[图文]
    马昍旼:远观近瞧“读”油画[图文]

    图/文作者:华夏收藏网 马昍旼欧洲绘画,历史悠久,风格、流派纷杂,异彩纷呈。它不仅仅是一个画种、一种技法、一种审美,它更加呈现出了西方文明不同于我们东方文化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宇宙观、宗教观念等等诸多差异。那么,应该如何去看待、去欣赏这一外来的艺术形式,以及在它的背后,究竟有哪些不同于我们所熟知的“中国画”的塑造、表现形式与宿求?这幅画作是我在去年参观“十艺节欧美经典美术大展”时所拍摄。...

    310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艺术微拍:搅局者还是创新者[图文]
    艺术微拍:搅局者还是创新者[图文]

    艺术微拍的兴起搅动了传统的艺术品交易市场拍卖是古老的艺术品交易方式,在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中,一直占据着艺术品市场的统治地位。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微信的出现,拍卖作为一个古老的行当,和互联网搭上了关系。一种新的艺术品电商模式在大江南北迅猛发展,即艺术微拍。2013年被业界称为艺术微拍元年,2014年则是艺术微拍高速发展和激烈...

    236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越后妻有效应:公共艺术在全球带动了哪些地区复兴[图文]
    越后妻有效应:公共艺术在全球带动了哪些地区复兴[图文]

    草间弥生作品《花开妻有》,图片来源: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每年夏季都是艺术界博览会和双年展喘息的时段。然而,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和欧洲多地艺术节项目的举办使艺术得以走出展厅之外,在城市、乡村和自然景观中栖身。人们也得以换下正装,踏上适于跋涉的鞋履,去寻访这些“公共艺术”的目的地。公共艺术,顾名思义,就是公共的艺术,也可以理解为发生在公共空间里的艺术,或是面向公共的艺术,抑或是探讨公共和艺术关系的...

    361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喜迎二十大 翰墨绘华章——著名画家李维世[图文]
    喜迎二十大 翰墨绘华章——著名画家李维世[图文]

    【艺术简历】李维世,资深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带头人,1943年出生,196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师承著名画家萧淑芳、韦启美、李天祥、赵友萍、潘世勋等教授,在河北师大美术学院任教近40年,学生不下6000人,不少学生已成教授,名画家。省美协副主席中有7人,中国美协理事中有4人是其直接教过的学生。已出版9本专著,发表论文798篇(幅),共300多万字。1987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曾任河北...

    869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栗子:迷失在自我心像的花园中[图文]
    栗子:迷失在自我心像的花园中[图文]

    《第五类森林》70cm×140cm廖雯栗子的画面让人联想到现在“灵异片”的场景。我很少看灵异片,可能是因为一直偏爱文字,总觉得对灵异界这类生命潜意识形态的感受,以文字描述远比视觉描绘更富于自如想象。很多年前曾经看过一个灵异片,片名已经忘记,其中一个镜头给我很深刻的印象。记得是一个长镜头,蛇一般穿梭而过,时茂盛而荒芜,时奢华而落寞,无可奈何却无花落去,似曾相...

    1363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赵梓辰作品蕴含静穆之美[图文]
    赵梓辰作品蕴含静穆之美[图文]

    赵梓辰书法作品赵梓辰诸体皆能、诸体兼擅,其书法取法广、书路宽、功底深。是富有才情的实力派中青年书家。赵梓辰行草以“二王”为根基,于米南宫、赵孟頫等宋元诸家处得韵致,兼收并蓄,颇得魏晋风韵,书风简淡自然、清雅率真而又富有浓郁抒情格调。时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时如清风入怀,清爽宜人;时如古风悠悠,弹奏出浑厚的古韵。细看,其行草无论是结体、章法、墨色和运笔,都独具匠心。无不...

    1906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浅析疫情对拍卖市场的影响[图文]
    浅析疫情对拍卖市场的影响[图文]

    2020年快过去了一半,盛夏已来,可年初戴着的口罩依旧无法脱下,原本往年这个时间段已是各大拍行线下角逐之时,可此刻,同行间怕是早已习惯了在“云”上互相PK的日子。就在半月前,国内拍卖的主战场,北京宣布从6月6日0时起,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级应急响应下调为三级,凭健康码,进入社区可以不再测温,外地人员可来京出差、旅游。可仅仅过了10天,就又回到了“战疫”状态。6月16日晚,北京市举行新型冠状...

    1227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2016陶洪君书画作品赏析[图文]
    2016陶洪君书画作品赏析[图文]

    陶洪君近照陶洪君,汉族,祖籍河北沧州,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华夏文化艺术委员会会长、资深媒体人、摄影家、当代书画艺术家。代表作品:华夏赋、长城赋、泰山赋、江山如画等。作品分别被:人民大会堂、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石家庄规划馆、辽宁省铁岭市慈清寺等单位收藏。2013年3月在河北省石家庄规划馆举办个人书画展。2015年10月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个人书画展。德道为天 陶洪君书法气和春...

    654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天地玄黄,金墨无界——杜春富在古今中西之间构建永恒[图文]
    天地玄黄,金墨无界——杜春富在古今中西之间构建永恒[图文]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与奥林匹克一路去同行,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14年南京青奥会,再到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与2023年的中国奥艺会,中国与奥林匹克的四次“约定”,充分彰显了奥运会坚定的参与者、奥运会精神积极的践行者的大国担当。百年余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历经风雨,砥砺前行。在全球疫情共克时艰的当下,艺术文化越发成为跨越国界的重要纽带。在北京冬奥会即将来临之际,期待着更多艺术家携起...

    1448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隆荣春拍齐白石《白石老屋图》赏析[图文]
    隆荣春拍齐白石《白石老屋图》赏析[图文]

    齐白石《白石老屋图》这幅“白石老屋图”是齐白石70岁后的作品,笔意苍劲,山峰树林均有明显的金石气韵,显示了白石老人“衰年变法”后那“老而益纯”的艺术境界。2008年9月,白石老人小女齐良芷,为纪念其父逝世51周年,从留存在自己手中的白石遗作中,选出此幅“老屋图”,作为鉴赏范本。指出此画的最大特点是...

    1702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