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英国人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用这样一句话来感受法国大革命所带来的未知可能性。然而,我认为这句话用在当今的中国传统书画领域中也是再适合不过的了。
墨彩风流-当代写意人物邀请展
2月4日,天大美术馆、云华美术馆正式落户北京琉璃厂,并举办了《墨彩风流-当代写意人物邀请展》,王明明、史国良、范扬、周京新、袁武、田黎明、刘进安、李孝萱、张江舟、梁占岩、刘庆和、武艺这些大师级的艺术家参加展览,大师级的艺术家带来大师级的作品,让参观者可以切身感受到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称之为"大师级"。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琉璃厂天桥
2月4日,相聚不过数百米,琉璃厂西街。一名画家在天桥上摆出了自己绘画的作品,有三尺斗方,有四尺对开,有扇面,有对联。观其书法,行书气不通,草书杂又乱,看其绘画皆充斥的浓浓的匠气。本着一名传统艺术爱好者的身份,我上前询价,得知要价皆在千元之上,我说"有点贵",匠人回答"这是琉璃厂,都是大师级"。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王明明-雪霁
"大师"和"匠人"区别在哪里呢?答案无非就是名气、底蕴、对艺术理解的层次之类的。但是我认为真正的区别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区别。上述的那些大师级艺术家,都是从苦练基本功开始的,比如王明明的画中对于线条的运用体现的淋漓尽致,而再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线条的运用明显来自于书法。就像王明明自己所言,在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中,书法是重要的基础,而不是我们认为的造型是惟一的基础。书法与中国画中的线条是世界上其他任何艺术都无法比拟与取代的。想必那位匠人也是从练习基本功开始的,但是如何把基础技法转化成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这就是一个过程了,一个"四分能耐,六分运气"的过程。通过扎实的基本功来向精神层面发展,用精神画画,这就是大师级。
随处可见的地摊画
再看看那位匠人,每日风餐露宿,以卖画为生。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其错误的理解了"琉璃厂"和"大师级"这两个词,琉璃厂,只是一个年头比较长的书画经营地。而且并不是在琉璃厂卖画的都是大师级。大师的名头也不是别人能给与你的,是自己挣回来的。也许这位匠人领悟到这其中真正的含义时,中国就出现一个新的大师级画家了。但现在,他是在用物质画画。用物质画画,这就是匠人。
匠人是大师的必经之路,那又该如何从匠人进化成大师?这恐怕是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吧。
清代何绍基在《题蓬樵癸丑画册》中有云:"从来书画贵土气,经史内蕴外乃滋,若非柱腹有万卷,求脱匠气焉能辞。
张大千认为:"初学者必循规蹈矩,熟练后应不拘成法,发挥个性。作画首先要了解物理,体会物情,观察物态,无论画什么总不出这三个原则,了解这三点的话,画出的画才能形态逼真,神韵生动而跃然纸上。"
一个成功的画家,画的技能已达到画境,也就没有固定画法能够拘束他,限制他。所谓俯拾万物,从心所欲。画得熟练了,何必墨守成规呢?但初学的人,仍以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为是。如此看来,匠人和大师只是一个过程罢了,给自己定好位才能走的更加长远。上文中提到的匠人认为自己已然成为大师,究其原因,这其中恐怕也和当今的书画大环境有关吧。
中国书画在当下成为焦点也好,称之为热议话题也好,我认为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就像一个被各种利益因素充斥起来的气球一样,飘在高高的空中,但是却空空如也。三十年前,一批艺术评论家说当时的中国画是"穷途末路"。但是那个时候至少李可染活着,刘海栗活着,黄胄活着,现在呢?只有具备了与前辈直接对话的实力,才能证明中国书画的未来。但是当今真正有实力的人又有几个呢?还是用一句英国大胡子(狄更斯)的话吧,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坏在鱼目混珠,标准丧失。好在市场需要,空间充足。至于是匠人还是大师......看祖师爷赏不赏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