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常逛博物馆是一种修养

时间 : 03-07 投稿人 : 红布林 点击 :

博物馆不仅是对历史的保留,更是让人们通过与馆藏的对话,去认识过去、现在,从而创造未来。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讲,在博物馆中历经各种文化的碰撞,抛弃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以自己的理解去阐释所见所闻所感,这便是创造力最好的摇篮。

近些年各地博物馆越建越多,喜欢参观博物馆的人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博物馆全面免费开放后,文化遗产事业的经济功能更多地体现在间接贡献上,其中文物旅游的贡献尤为重要。有关专家按比较保守的方式测算,仅这一项贡献已远大于各级政府对文物系统的财政投入,博物馆全面免费开放后仍然如此。所以,博物馆事业绝不是财政的包袱,而是社会、经济效益兼备且能拉动产业增长的事业。更为重要的是,博物馆在现代城市文化塑造方面的功能已经越来越受到政府和民众的重视,并确实在打造现代城市文化、引领城市文化发展、树立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博物馆作为现代城市文化功能区和地标,通过对文物的收藏、保护和展示,在提升公众的文化素质和修养的同时,传承和培育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民众对城市的亲切感、认同感、满意度等要素随着城市新文化(300336,股吧)的形成而得到强化。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必然会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最终将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现在外地的朋友到天津来,可玩可看的地方非常多,简直是目不暇接,每当他们向我咨询时,我总是建议他们拿出一天或半天时间参观一两座天津的博物馆,并且告诉他们参观后保证感觉大饱眼福,不虚此行。

我有三个习惯,从上大学开始,迄今已经保持了三十多年。一是有好书必买、必读,二是有好戏必到剧场去看,三是有好的展览必到美术馆、博物馆去看。我自认为,这是几个好习惯。我的工作得心应手,写作题材丰富,生活充实自信,皆得益于这些好习惯。仅就博物馆而言,我参观过国内外各种类型的博物馆数百座,其中有些参观过数十次,对馆藏品如数家珍,还结识了很多博物馆界的朋友,包括各个门类的权威专家。收藏家马未都说,人都是有博物馆情结的,我自认为具有这种情结。喜欢博物馆,常去博物馆,博物馆情结就会越来越深,逐渐影响甚至控制我们的情绪。在那一件件记载着历史、承载着先人创造的文化的宏大或精美的藏品面前,我们会觉得自己很渺小,很粗陋,很无可奈何,但这样的感觉却正是一种难得的冷却,它让我们沉静下来,对人生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梳理,重新确定自己在历史上和社会上的坐标,充分利用自己有限的时空和能力而有所作为。有经典存在,有经典引导,我们必然会少走一些弯路。

这些年博物馆越来越受到青睐,与爱好收藏的人越来越多有很大关系。我喜欢逛古玩市场,也喜欢逛博物馆,把这两个地方当成一枚硬币的两个面。逛地摊,可以真切地了解市场上古玩仿造能力和手法的日新月异;逛博物馆,则可以纠正长期泡在地摊上得到的偏见和误识。如果长期只看地摊货,容易降低自己的审美层次,即俗话说的“看坏了眼”。

还有很多不专门搞收藏的人,也喜欢逛博物馆,他们往往在提升自己审美层次的同时,体验着审美的丰富性。勤奋的作家赵玫,写过一本《博物馆书》,记录了那些让她震撼和感动的博物馆。她说:“我之所以喜欢博物馆,是因为博物馆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一种地域的象征性符号,也是其历史文化的沿革与浓缩。而那些好的博物馆会让你流连忘返。譬如巴黎的卢浮宫和奥赛博物馆,不仅收藏了大量艺术珍品令人一饱眼福,还能让我们了解了世界艺术发展史等相关知识。我尤其喜欢由巴黎老火车站改建的奥赛博物馆,不仅让人看到众多印象派画家的作品,还能从马奈、莫奈、德加、梵·高以及高更的作品中,感受到他们那些充满颠覆性的艺术观念,以及与传统方式迥然不同的绘画风格。”很多人与赵玫有着相同的感受:博物馆就像是没有教室的课堂,以展品、文字和影像传播人类文化,因此,每到一座博物馆或名人故居,都会带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心理。这样的“朝圣”,无疑会使精神上的渴求得到一定的满足。

希望更多的博物馆在推出文物精品让观众了解和欣赏其中的技术和艺术的同时,也通过文物组合展示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让观众明白当时的生活状态,明白文物背后的社会发展状态,进而憧憬几百年前乃至几千年前祖先的物质场景和物化的精神。掌握具有见证意义的历史细节的人越多,能够最接近真实地还原历史的人越多,博物馆事业就越成功。

与博物馆越来越多、服务越来越人性化相比,我们的学者和作家对博物馆的重视和利用还是显得有些不够。在我的朋友圈里,不乏有思想、有学问、有技艺的人士,但平时与他们聊天时,却较少听他们提到博物馆。常去博物馆,应当成为当代人的一种修养。我们有能力、有热情怀想和回望历史,才会更好地活在当下,才会把今天的真实情感和精神高度传给后人。

相关文章

  • 任建国:“以情写形”的人物和风俗画 ——从1980年代到今天[图文]
    任建国:“以情写形”的人物和风俗画 ——从1980年代到今天[图文]

    任建国1957年生于北京,现居住、创作于北京和悉尼。他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198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李可染、蒋兆和、李苦禅、叶浅予、刘凌仓、卢沉、周思聪等画坛名家。任建国早在1980年代就在学术领域获得关注,成为那个时代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和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这在那个年代的学术界具有重要意义。任建国 我们开的饭店 82×82cm绢本工笔重彩 1985...

    1579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艺术要为人类的最高文明奠基 ——《艺术市场》与人文艺术家周天黎对话[图文]
    艺术要为人类的最高文明奠基 ——《艺术市场》与人文艺术家周天黎对话[图文]

    周天黎,中国当代著名的艺术家与艺术思想家,人文学者。在她身上有一种真正的学问学术的价值沉淀,有一种真正的中国文化沉郁顿挫的精神传统,以及重新唤回这个传统核心的人文支撑。她红尘浪里,孤峰顶上,尚思尚行。以作品的正大气象,在继承中涌动着开拓创新的激情,且具有强烈的文化责任感、道义感与担当精神。虽置身美术界和文化艺术界乱象丛生的环境,但她思想深邃、艺术见解独到,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她敢于宏论大道,...

    1573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也说蒋廷锡《百种牡丹谱图》册[图文]
    也说蒋廷锡《百种牡丹谱图》册[图文]

    原标题:也说蒋廷锡《百种牡丹谱图》册近见多种媒体报道,2016年拍卖市场的拍品蒋廷锡所画《百种牡丹谱图》册100开,最终以极高价位成交。蒋廷锡的牡丹图蒋廷锡(1669-1732年)字扬孙,江南常熟人,云贵总督蒋陈锡之弟,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中举,随即被推举为南书房行走,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被特选为进士,历任侍讲、侍读学士、礼部侍郎、户部尚书、兵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地位十分...

    1734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刘玉来:个性是绘画的根本[图文]
    刘玉来:个性是绘画的根本[图文]

    刘玉来作品凡艺术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这个独特性是它存在的根本,倘若缺少了独特性,也就是说没有了自己被识别的要素,它存在的意义也就落进泯然众矣了。绘画创作就是如此的。墨守成规的作品必然在艺术上不会有什么社会影响和意义,不会被人们广泛的认同,它存在的价值也就在可有可无之间了。书画作品存在的价值就是它与众不同的个性,人们认知它就是凭了它的个性。所以大凡名家,他们的作品必然具有独特的艺术品位,使内外行...

    1859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碑帖拓片收藏市场高而冷[图文]
    碑帖拓片收藏市场高而冷[图文]

    东方IC图近年来,碑帖在收藏市场上的需求已由原先的曲高和寡逐渐深温,价格也随之上扬。但碑刻拓本鉴赏,对于收藏者本身的文化素养要求价高,为此,碑刻拓本收藏家连毅提供了5个能够影响碑帖拓片收藏价值的因素,希望对广大藏友有所帮助:一、年代。碑帖的年代通常有三个,即书写年代、刻碑年代、拓本年代,前二者基本上时间相隔不是太长,通常所说的碑帖年代指拓本年代,可以根据碑帖本身的题...

    203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当代艺术命名玄之又玄 画作貌似高深实则糊弄观者[图文]
    当代艺术命名玄之又玄 画作貌似高深实则糊弄观者[图文]

    京城不少画廊展出的当代作品喜欢命名为“无题”,往往让参观者一头雾水。漫画/王鹏2018年3月29日讯,步入三四月间,京城不少画廊、艺术机构都铆足了劲儿推出林林总总的展览。流连于各大艺术展场的参观者,常会与各种命名玄之又玄的作品不期而遇。诸如《无题》,以及借用数字随机组合而成的名字,让不少原想凑近画作瞧个明白的人们,反倒弄得一头雾水。究竟是观者难解深意,还是画者本就无心深究,的确是个问题。不过,有...

    1205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李英绘油画创作:油画布上的东方诗境[图文]
    李英绘油画创作:油画布上的东方诗境[图文]

    李英绘《溪山清远》林木中国人画的油画应该是中国人的画,不必太像洋人的画。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上海画家汪亚尘就这样说过,他的话说了快一百年,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油画家们似乎未必明白。中国的传统艺术自成体系,近代以来,谈艺术者多以引进外学为荣,有时不辨外学之新旧与价值,故以外国之旧,引为中国之新。其实,无论何种艺术形式,都应该成为表述中国人自己情感的艺术手段。以油画的工具、材料和某些技法特色,却以...

    1268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渐入佳境的古代名人手札收藏[图文]
    渐入佳境的古代名人手札收藏[图文]

    具有历史与艺术双重价值的古代名人手札正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那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普通手札,却引起了今天观众和收藏者的兴趣、关注与喜爱。书信,在古代最初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后来变成承载思想与感情的载体,在电子时代的当下成为供人欣赏与研究的文献和艺术品。它小而又大,熏染时代的风云与碎屑,映射生活的甘醇与涩苦;它浅而复深,所说无非身边人、眼前事,所关却有可能是一个时代起落,一场兴亡的始末。现在已...

    635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出价越高 付款越少:揭秘拍卖行潜规则[图文]
    出价越高 付款越少:揭秘拍卖行潜规则[图文]

    拍卖师兼全球总裁Jussi Pylkk?nen在战后及当代艺术拍卖会上。图片:courtesy of Christiechr艺术拍卖从表面上看起来十分简单。买家委托一幅画,而想买这幅画的人竞相出价,价高者得。这是无论在拍卖现场或者在线观看都会有的印象。但这并不是现实情况。在市场的顶端,艺术拍卖逐渐变得复杂和不透明。想一想Steve Wynn本月在拍卖会上拍的三幅作品,总估价达到1.35亿美元。...

    811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敦煌壁画舞姿形象探秘[图文]
    敦煌壁画舞姿形象探秘[图文]

    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被誉为中国唐代舞蹈文化中最著名的绝技艺术形象,长期享誉海内外。但关于反弹琵琶最早出现时间和艺术源流一直没有明确答案,也有人宣称“反弹琵琶”是中国人独创的乐舞高峰,是中国舞蹈史上民族艺术的绝技。我们以长安墓葬石椁线刻画、吐蕃银壶、敦煌壁画三处“反弹琵琶”艺术形象作互参互比,证明来自异域的绘画粉本是敦煌这一独特造型的传播来源,初步释读了这一长期未解的艺术主题。 作者依据近年出...

    300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清末海派画家潘振镛:仕女画的绝唱[图文]
    清末海派画家潘振镛:仕女画的绝唱[图文]

    《花下弄璋》 朱积良仕女画,一般是指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妇女为题材的中国画,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现实生活,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深受历代文人雅士和广大民众的喜爱,流传十分广泛。潘振镛,浙江嘉兴人。字承伯,号雅声,别号冰壶琴主等,生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卒于1921年。是清末民初在江浙沪一带颇有影响的一位著名画家,尤以擅长仕女画 而著称。潘振镛画仕女师法清代画家费丹旭...

    1565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启功之师吴镜汀之山水画十鉴[图文]
    启功之师吴镜汀之山水画十鉴[图文]

    吴镜汀吴镜汀(1904~1972年),名熙曾,字镜汀,号镜湖。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北京并长居于此。他68年的人生,经历了清末、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期,为中国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吴镜汀是我国近现代著名书画家,曾任民国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北平艺专山水画专任讲师,1949年后曾任北京画院副院长。其山水作品兼融南北,画面或精谨,或洒脱,气度雍容,华滋天成。曾远赴长江流域和大西北写生作画,创作...

    615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喜迎国庆 贺中秋——军旅书法家殷宝洪[图文]
    喜迎国庆 贺中秋——军旅书法家殷宝洪[图文]

    个人简介殷宝洪,江苏无锡市人,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治委员(正军职),少将军衔。2005年吸收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顾问。殷宝洪擅长楷书,兼学行、草。尤其对欧阳询楷书浸沉较久,悉心体会欧书的艺术规律。他还着力学习“二王”的字,探究如何在法度森严的欧楷中,融进洒脱自然的行书笔意,于规整庄重中见潇洒超逸。力主习书“以古为师,法古不泥古”。书法作品曾入选“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

    799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山水画名家张建国作品赏析[图文]
    山水画名家张建国作品赏析[图文]

    艺术简历张建国,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中国国家画院山水高研班,美国美联大学艺术与哲学博士。艺术创作曾于1997年获得《世界华人书法展》金奖。1999年《全国诗人书法家画家作品大展》成就奖,《炎帝杯全国书画大展》金像奖,《金丝猴杯全国书画展》金奖。2008年入选《全国首届山水画双年展》等。2013年入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的《大家之路——当代名家邀请展”》。2016年7 月入展国家林业部...

    1943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万千事物扑面来 此中丹青气象开——吉瑞森花鸟画艺术印象[图文]
    万千事物扑面来 此中丹青气象开——吉瑞森花鸟画艺术印象[图文]

    中国花鸟画是世界绘画艺术之林中具有强烈个性特色和独特审美视角的值得深究、探索和挖掘的绘画领域。作为中华民族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负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分量。“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在中国绘画史上,有“以法役意”和“以意役法”两种创作路向。前者“主法”,恪守成法,因袭格套。后者“主情&r...

    271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