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镜汀
吴镜汀(1904~1972年),名熙曾,字镜汀,号镜湖。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北京并长居于此。他68年的人生,经历了清末、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期,为中国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吴镜汀是我国近现代著名书画家,曾任民国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北平艺专山水画专任讲师,1949年后曾任北京画院副院长。其山水作品兼融南北,画面或精谨,或洒脱,气度雍容,华滋天成。曾远赴长江流域和大西北写生作画,创作了一大批山水画佳作,并教书育人,培育了包括现当代著名书画家启功在内的众多画坛英才。
少年启功
吴镜汀学有所宗,师从号称“南画正宗”的近现代画家金城(1878~1926年,字巩伯,号北楼),受其影响,他的传世作品中山水画占据绝大多数,他对董、巨、李、郭、吴门画派及清初“四王”等均有涉猎,颇得众家山水画艺术精髓。其传世山水佳作,前人笔意比比皆是,又具自家面目,诗、书、画交相辉映,风格飘逸俊秀,显示出作者扎实深厚的功力,在中国当代画坛,吴镜汀称得上是一位涉猎广泛的书画家。笔者从他诸多的绘画作品中,撷取10幅仿历代名家笔意的较有代表性的山水画略加赏析,以飨读者。
《拟巨然笔意》轴
纵175厘米,横46.5厘米,纸本设色。款识:“拟巨然法,癸亥九月廿又六日,吴熙曾。”钤“镜汀”“熙曾”二印。
这幅作品仿五代宋初僧人巨然山水之法,布局上虚下实,繁密有序。近处松林掩映,流水潺潺,坡下水草萋萋。中部山峰呈S形延伸,峭壁险峻,不见樵夫之影。峰峦间杂树、蔓草葱茏,一直延伸到山顶。群山逶迤,一挂白练式的瀑布飞流直下。在山腰间,轩敞的楼阁与高耸的宝塔工整端严,景物虽小,却给画面带来一股热烈的人间生气。远处云雾空濛,以淡墨轻扫出远山模糊的轮廓,更彰显出中部山势的雄奇庄严。作者以长披麻皴画坡地山石,以双钩法绘树身,笔法细腻,具有强烈的写生意味。整个画面简明而不拖沓,一景一物各依其位,隐隐可见既有巨然《万壑松风图》的雄浑气势,又有巨然《秋山问道图》的清雅野趣。据画上款识,可知这幅画绘于1923年9月,为吴镜汀早期作品。
《仿倪高士笔意》轴
纵175厘米,横46.5厘米,纸本设色。款识:“仿倪高士,吴熙曾。”钤“熙曾”“镜汀”二印。
这幅画创作于1923年。倪高士本名倪瓒(1301~1374年),江苏无锡人,元代著名画家。善画山水、墨竹,画风清润舒朗,惜墨如金,追求平淡天真的意趣。清代画家王翚、王原祁、查士标、渐江、陈镛、杨晋等都曾研摩过倪瓒的作品。吴镜汀绘此图,明显参用了倪瓒画法,以平远之法构图,画风简约疏淡,清幽的疏林、平坦的坡岸,淡墨渲染山野风景,使画面显得幽秀旷逸。以侧锋干笔作折带皴画山石,笔简而画意悠远。在作者笔下,水浅草生,围绕出一片平坦的坡地,劲挺的林木之下,一间简陋的茅舍露出一角,与树木、浅水、坡石构成画面中下方平和恬静的风景。上部的山势淡墨轻扫,枯笔干墨点苔,以露白法隔出两山峭立相对,平实中呈现雄奇。
此画设色清淡,色墨共融,通过叶落枝秃、空寂荒寒的场景刻画,一种萧疏、淡泊的深秋景象已然而生。
《仿李营丘雪山图》轴
纵175厘米,横46.5厘米,纸本设色。款识:“碎剪银河片片零,芙蓉开遍玉崚嶒。八窗洞启虚生白,好似蓬婆最上层。仿李营丘雪山图意。少秋先生大雅正之,山阴吴熙曾。”钤“熙曾” “镜汀”二印。
此画模仿五代宋初画家李营丘(名成,字咸熙)笔意,平远构图,画法简练,墨色淡润而秀雅,意境萧散而神聚。山势自下而上,绵延起伏,中部突然凹进,使峰峦显得更加奇崛险峻。上部山峰陡峭,随着林木的延伸,又似有路可循,云雾苍茫间,远山犹如冰雕兀立,增添出一种寒冬的凛冽肃杀意象。山脚下的一弯溪水平浅无波,仿佛被薄冰覆盖,不见一丝涟漪,具有强烈的写实意味。山冈间,作者以草草数笔,勾勒出半遮半掩的一处亭阁。近处杂树盘根错节,先勾后染,清淡明润,枝干参差下垂,曲折夸张,隐隐有李成蟹爪树法旨趣;远处松柏成林,静穆肃立,数处点染,为寒冬的画面增添无限生机。画上题诗为明代诗人陶宗仪的《题雪景山水》,描述的是积雪覆盖山岭的冬日旷阔景象,诗意与画意相融一体,显得自然和谐。
此画似为赠送友人而作,创作于1923年,为吴镜汀早期作品。
《仿洪谷子笔意》轴
纵135厘米,横66厘米,纸本设色。款识:“仿洪谷子,丙寅夏五月,竹如先生雅鉴,镜汀吴熙曾。”此画作于1926年(丙寅年)初夏,仿五代后梁山水画家荆浩笔意。
荆浩(约850~?)因避战乱,常年隐居于南太行林虑山中的洪谷山,自号洪谷子,躬耕自食,逸情山水,与弟子关仝创立了墨笔勾皴法,格调雄峻,为北方山水画派鼻祖。此图兼工带写,描绘的是一幅由山水、古松、茅亭、人物组成的重岩叠嶂、林泉掩映的鲜活画面。山峦苍郁,一条瀑布从山岭上迂回而下,溅起一片茫茫水雾,使山岚更加富有生气。一座茅亭搭建在半山腰上,与之相连的山脚小道上,一人正骑驴慢行,神态悠闲。一仆紧随于后,可能是行走多时已有些疲乏,根本无心观赏眼前山景,步履显得有些沉重。此图仿荆浩山水“山顶好作密林”,且树木多为松柏,高低错落,或直挺参天,或倾斜侧出,秃笔细写,勾画细腻,富有张力,表现出了荆浩《笔法记》所论古松“不凋不荣,惟彼贞松。势高山险,屈节以恭”的意态神韵。
吴镜汀早期作品多以细笔设色,在临摹中综合运用古人画法,然后根据自己的体悟,从而形成清新雅致、俊逸洒脱的风格。在这幅作品上,可以探寻到他早期细腻疏阔而又清劲有力的画风。
《仿赵孟頫设色法》轴
纵135厘米,横47厘米,纸本设色。款识:“己巳初春仿鸥波设色法,镜汀吴熙曾。”己巳年为1929年,吴镜汀时年25岁。
此图临摹的对象是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画面布景简中见繁,山势奇丽,流水泛波,山石、梅树以写意笔法绘出,脱去精勾密皴之习。山峦以细密柔和的皴线勾勒出山体的凹凸层次,然后用淡彩和水墨晕染,显得湿润鲜活。特别是远山与近景以色调区分开来,加上云遮雾绕和漫山梅树的烘托,营造出一片清丽出尘的山水效果。作者以淡墨晕染远山,隐隐出没于云雾之间,愈显幽旷苍莽。近景取部分奇崛绵延的山石,青绿敷色,一株株梅树从岭上蔓延到岭下,直至涟漪泛泛的一泓清波。
《仿思翁绿天庵图》册页
纵30厘米,横33厘米,纸本设色。款识:“癸未秋日镜汀仿思翁绿天庵图”钤“吴熙曾”白文印
此图仿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绿天庵图》笔意绘制而成。董其昌《绿天庵图》作于1585年秋天,后世摹本较多,吴镜汀于癸未年(1943年)作此册页,以平远之法构图,虽取全景,却主次分明,近实远虚布置得当,以达到突出主题的效果。《绿天庵图》中的山水、庵堂、湖石、梧桐、芭蕉、嫩竹一一散布其间,增添了局部的篱笆和扶杖而行的人物。布局清疏简淡,将庵堂处理在中景位置,突出了画意主题。山丘简笔草草,矶头平渚,勾皴并用,青绿敷色,破笔点苔,河流留白而成,自然和谐。作者以浓墨画庵堂、竹篱、新篁、树叶,以淡墨画芭蕉、树身,以浓淡兼用画湖石、人物,笔墨沉厚工整而腴润秀雅,墨色运用明洁隽朗,画意清秀中和。
《仿古山水》轴
纵103厘米,横34厘米,纸本设色。画上没有作者款识,但钤有“镜汀”“吴熙曾印”二印。画右上有吴镜汀弟子启功先生题款:“此吴镜汀先生遗笔也,时当冠岁以前,正刻意摹古之际,考先生生平画诣者,弥当宝惜之。一九七九年,启功获观敬识。”根据此题款来看,此图应当是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为吴镜汀早期摹古之作。画面布局左虚右实,构图舒朗简括,设色清润淡雅,意境开阔。布局方面有明显的南宋“一角半边”画法,只取半边景致,有南宋画家夏圭的“夏半边”笔意;画右只留极小的一角山石于画上,则参用了南宋画家马远所创“马一角”画法,让人对与画左高山遥遥相对的山势充满联想。
《拟宋人笔意》轴
纵136厘米,横34厘米,纸本设色。画右上启功先生题款:“世传北宋人画雪景立帧,明人呼为王摩诘(王维,唐代诗人、画家)作,有王觉斯(王铎,明末清初书画家)详跋及王湘碧(王鉴,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题签,今藏博物院中。镜翁此图盖拟其笔,第不作小雪寒色耳。后之得斯帧者,幸勿作近人观。一九七九年,启功。”钤“启功私印”“小乘客”二印。另有吴镜汀“镜汀”“镜汀”“山阴吴熙曾镜汀长年”三印。
此画采用了北宋画家惯用的全景式构图风格,远山在云雾缭绕中空濛苍远,群山逶迤,峰峦叠嶂,栈道绵延,平中见险,繁中见奇,辅之以被寒风剥光树叶的树木、鸡鸣犬吠相闻的村居等景观,虽不见积雪满途,一幅凛冽萧瑟、气象萧疏的冬日山水写生图已是袒露无余,具有强烈的写实意味。
《仿六如居士笔意》轴
纵95厘米,横34厘米,纸本设色。款识:“仿六如居士笔意,镜汀吴熙曾。”钤“熙曾”白文印。作于20世纪40年代。
此画仿唐寅(号六如居士)笔法,布局疏朗开阔,风格秀逸清俊,笔墨细秀雅致。山岭以小斧劈皴为之,虽简率而不失险峻。亭台楼阁简笔草草,掩映于雾霭之中。树木以江南特有的杨柳为主,生长在水边、桥畔、村舍,与王维《山水论》之“水断处则烟树……林密处则居舍”暗合。画中人物众多,刻画工写结合,线条清细,造型准确,或搬罾(zēng)捞鱼,或撑篙驾舟,或蓑衣竹笠行走于小木桥上。令人阅之生出几分甘老林泉的遁世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