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四幅农民图像与中国农民研究[图文]

时间 : 03-05 投稿人 : 鱼儿 点击 :

如果把以下四幅作品联系起来,它们当然可以构成中国农民问题的历史性内在逻辑:在“弃民”时代农民呼唤的是安居;在这条路径上经过短暂而虚假的“幸福”走到“王国福时代”,最后,“父亲”的沧桑脸容、欲语而无言的神情和充满忧患的目光使刚从“文革”震荡中平息下来的社会激起关于中国农民命运的历史反思波澜。

四幅农民图像与中国农民研究 | 美术理论

王悦之《弃民图》

本文选取四幅在20世纪中国美术中曾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农民图像,以分析其不同的历史背景、政治叙事及其与中国农民研究的关系。它们分别是王悦之《弃民图》(油画,1930-1934年)、钱大昕《争取更大的丰收献给社会主义》(宣传画,1958年)、刘春华《向王国福同志学习》(油画,1970年)和罗中立《父亲》(油画,1980年)。这四幅作品在题材内容上各有其鲜明的时代代表性,其艺术水平在当时也不同程度地代表了较高的水准;而这些创作图像的历史语境、政治意义、社会效果以及艺术审美问题,既具有艺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与中国现代农民研究也有重要联系。

这四幅图像的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农民身份特征。当然,严格来说,《弃民图》从作者的创作动机来看,未必完全是指农民形象,而可能包含着“九一八”事变后来自东北的难民身份。(参见北京画院编《20世纪北京绘画史》,第127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9月)然而,有一种观点认为,“也可以将《弃民图》中的人物看作是城市中的无业流民,但按照1930年代城乡情况分析,当时有大量的农民流浪到城市,很多因找不到工作而成为无业流民。从画中人物的着装和道具看,这更像是一个流浪到城市的农民形象”。(徐虹《20世纪以来中国绘画中的农民形象》,《农民·农民——中国美术馆藏品暨邀请展》图册,中国美术馆编,2006年)我认为这种观点比较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境。另外三幅作品则是非常典型的农民图像。幸福的丰收农民自不必说,虽然“王国福”说起来是“农村基层干部”,但仍然是属于地地道道的农民身份;“父亲”则更是真实、朴素的农民形象。从创作年代和所反映的时代生活来看,这四幅作品分别代表了20世纪中国农民在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形象特征:30年代流离失所的老农民、50年代的“社会主义新农民”、70年代以共产主义话语“武装起来”的当地农民和进入80年代仍然在贫困中生活的农民。

四幅农民图像与中国农民研究 | 美术理论

钱大昕《争取更大的丰收献给社会主义》

《弃民图》中那位失去土地、无家可归的老农民正是上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农村问题的形象缩影,在这里可以回溯到近代以来中国农村的地权、租佃问题,从中看到力图向现代国家转变的社会体制在农民问题上遇到的困境。值得注意的是,“弃民”这个当时人们并不太陌生的概念恰好隐喻着进入20世纪的中国农民正成为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弃民这一无情的困境——无论从社会体制管理和现代农业生产的推动或人道主义救助等方面,都面临着无法解决的难题。而在当时出现这种正面图式的农民形象,说明了艺术家对于流浪、乞讨农民这一群体的身份与尊严的承认、内疚与悲悯。

四幅农民图像与中国农民研究 | 美术理论

罗中立《父亲》

钱大昕描绘的老农双手捧着盛满丰收果实的大红漆盘,神情喜悦、笑容憨厚,身上的棉袄、头上的皮帽、身后的一枝红梅都和丰收的果实相互映衬,把丰收的幸福生活充分表达出来;而贴在雪白的棉花上的红色剪纸更为画面增添了一种喜庆和民间艺术的氛围。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这位老农形象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审美理想。作者精心刻画了老农脸上的皱纹、肤色和憨厚的表情以及张大嘴巴的乐呵呵的笑容,这种形象的塑造无疑是对那个时代的农民集体形象的理想化表达。他既没有《弃民图》中那位老农的流浪之痛、生活之厄,也尚未像“王国福”那样被建构为“胸怀共产主义理想”的英雄人物,当然也没有《父亲》心灵上的伤痕和迷惘。他是充满幸福的生产者和感恩者,他的叙事是属于“顺从-幸福-感恩”的类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形象可以反映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对“教育农民”的价值期待和表述期待:朴实真诚的笑容、有说服力的新生活面貌、由衷的感恩和自觉的奉献。这与“文革”时期的那种“提高路线斗争觉悟”、“放眼世界”的王国福式的形象有着重要的区别,但又有内在的联系——他们分别是中国农民在意识形态主宰下的政治主体性表述的建立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从“文革”农民宣传画回头看五六十年代农民宣传画,会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发展逻辑在推动着宣传画的形象塑造的变化。

《向王国福同志学习》中的农民形象与传统农民形象的最大区别当然就是他充分地展示了被激进意识形态革命话语所建构起来的政治主体性;在这种形象话语中,他被描绘为具有政治自觉、自主和充分理性思考能力的主体。与五六十年代同样是在相同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下的农民形象相比,他更具有内在的精神世界,但是他的姿态和神情又不像同时期其他宣传画形象那么夸张与外露。创作者力图使这个人物形象充分体现出“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战斗洗礼”的农村干部的“精神风貌”,是中国农民被建构起来的政治主体性在审美形式上的典型形象。但是,如果认为这种高扬的形象纯粹是艺术上的虚构,则会极大地忽视了它背后的真实历史语境。从某种角度来看,1949年以后的农民本身常被各种意识形态所割裂,歧视与不平等一直到“文革”结束时都是发生在农村的普遍性现实。而对于被认为是可靠的依赖对象的农民,如农村干部、贫下中农等群体,则一方面需要不断地进行“训诫”,另一方面在经济上又给予某种特殊的安排。这是一个既要依赖又要清理、既要纯洁化又要有实惠的群体改造工程,政治性的功利色彩十分鲜明。研究者关于江西省一个乡的调查研究个案表明,这一过程的最初进程大致是这样的:最早出现的响应新政权、把持农协的积极分子多是农村中“历史不清”、身份复杂、能说会道的人,在1950年的土地改革中,他们作为“阶级异己分子”被清除出农协;第二批清除的是因为工作作风或经济问题引起群众不满的干部;然后是清洗一般入会目的不纯的农协会员。在完成了这样的清洗过程之后,最后是对农民干部的整顿,通过转干或予以生活补贴等形式把这一最基层的权力体制确立起来。这个具体个案可以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在新政权下的农民参与实际政治权力运作的建构过程,它包含的要素是组织清理、思想改造、作风整顿和利益分配。在这种新的农民干部形象的背后,存在着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使之有效地运作:农协和其他社会组织的请示汇报制度使“党和国家的意志得以经由已逐步建立起来的各种组织网络贯彻到乡村社会中”;定期、不定期地召开的会议具有现实作用和仪式性。(参见1951年11月中南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布置、由江西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完成的调查材料《农村典型调查之一——小蓝乡》,该研究成果来源:CSSCI学术论文网江西社会科学栏目)更重要的是,这种清洗-改造的过程是不断重复、不断进行的。在1960至1970年代全国各地再次出现成立贫下中农协会的现象,其背景是阶级斗争理论的不断升级和整风整社等各种群众运动的频繁展开,再次确立的农协组织体制更为严密,从省级到生产队共分六个级别。通过这样的体制,使政治宣传、组织参与政治运动、监督社队工作和组织生产劳动等任务得以在原来的基层权力之外完成。“王国福”这种农村干部的形象正是在这种训诫与利益相结合的培育下建构起来的。

最后回到《父亲》。这幅作品问世后引起激烈争论,核心问题之一是现实主义回归与原来的伪现实主义的冲突,从中引发了对中国农民生活现状的表述话语之争——在“文革”狂潮过后,农民的贫困现实是有目共睹的,是否允许和容忍对这种现实的客观表述则是这幅作品提出的巨大挑战。“父亲”这一形象当然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他那被风吹日晒弄得无比黝黑、粗糙的皮肤和沟壑般纵横的皱纹正是中国农民生活仍然无比艰辛、命运仍然无比坎坷的证明。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的宣传画中,虽然劳动人民——尤其是农民的形象绝不可能是小白脸式的,但也绝不允许出现如“父亲”这样的风霜皱纹,因为这会非常自然地使人联想到艰辛与贫困。

四幅农民图像与中国农民研究 | 美术理论

刘春华《向王国福同志学习》

从农民史研究的角度来看,如果把这四幅作品联系起来,它们当然可以构成中国农民问题的历史性内在逻辑:在“弃民”时代农民呼唤的是安居(与流离失所相比)和乐业(与乞讨之业相比),但时代提供的路径却是一步步地被绑架到政治的话语中;在这条路径上经过短暂的“幸福——感恩时代”走到“王国福时代”,从幸福的笑容到“不松套”的训诫和“一直拉到共产主义”的理想主义口号,所有这一切与农村现实中的困境形成越来越强烈的反差。最后,“父亲”的沧桑脸容、欲语而无言的神情和充满忧患的目光使刚从“文革”震荡中平息下来的社会激起关于中国农民命运的历史反思波澜。

从革命文艺史的角度来看,在艺术创作方法上如果要贴上相应的标签的话,它们显然会被分别贴上批判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和乡土现实主义这三种标签。但问题是,这些标签都只是从创作方法上进行的区分,而在这种区别的背后实际上还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都是以“他者”的目光所塑造的形象,而创作手法的区别只是由于“他者”的变化而造成的。

相关文章

  • 古玩鉴定缘何顽疾难除
    古玩鉴定缘何顽疾难除

    古玩鉴定缘何顽疾难除“这是一个老物件,是典型的明代宣德釉里红梅瓶”,专家上手打量一番给出结论。这种情景不只出现在古玩市场,也时常出现在一些电视台的收藏类节目中。独具慧眼的鉴定专家,从来都备受行业推崇。然而,近年来一些负面事件的频发,尤其是一些鉴定机构的骗术曝光让原本笼罩在“鉴定”二字上的光环黯然失色,但在全社会的“讨檄”声中,这一乱象却没有太大改观。鉴定机构和专家的公信力缺失,成为困扰收藏界的“...

    1944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大国工匠"李震与清华大学师生对话青瓷艺术[图文]
    "大国工匠"李震与清华大学师生对话青瓷艺术[图文]

    2016年11月,宁静的水木清华园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一一大国工匠、当代著名青瓷艺术家李震先生。谈到青瓷,李震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近年来,他的作品多次荣获全国金奖,被海内外多家博物馆及众多元首收藏,他的作品"春满江南"更是在前不久的G20峰会上亮相,让众多国家元首和国际友人大开眼界。去年的这个时候,李震登上国家图书馆大讲坛主讲《青瓷之美》,反响强烈,震动了整个青瓷界,他是第一位也是截至目前为止唯一...

    90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吴昌硕交游与艺术的第一手证据[图文]
    吴昌硕交游与艺术的第一手证据[图文]

    吴昌硕是中国近代书画、篆刻的一代宗师,对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探讨他的艺术成长经历是当今美术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澎湃新闻”刊发的此文通过对吴昌硕写给顾麟士的信札进行分析探究,为了解吴昌硕在生活习惯、日常交往、情绪变化、以及艺术探索和成长等各方面的细节,提供了第一手的证据,从而帮助我们补充和订正其传记与年表中的缺讹。一。引言吴昌硕(1844-1927)是中国近代书画、篆刻的一代...

    37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红木市场市场需求下滑:价格指数继续下行[图文]
    红木市场市场需求下滑:价格指数继续下行[图文]

    2015年7月份中国红木进口综合价格指数(HIPI)共同发布单位中国红木委东阳市东艺工艺品有限公司(施德泉红木)凭祥友谊红木发展有限公司2015年7月,中国红木进口综合价格指数(HIPI)为160.1(见图I)。同比上涨4%。环比下降14.5%。由于底部支撑不足,市场需求下滑,7月份红木进口综合价格指数继续下行。图I:中国红木进口综合价格指数(HIPI)其中,红木原木进口价格指数为1...

    1647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刘礼宾:《马拉之死》如果是张照片[图文]
    刘礼宾:《马拉之死》如果是张照片[图文]

    《马拉之死》我生在农村,上世纪70年末,住的老房子也有30多年历史了,屋子被灶熏的黝黑。于是就把一些带颜色的纸贴在墙上。印象最深的一张画就是《马拉之死》。彩色的,印刷质量很好。估计是把《画报》拆开,贴在墙上的。之所以对这张画印象深,是因为和玩伴有过一次争论。争论的主题:这是张照片,还是一张画?我坚持认为这是一张照片,他坚持说是一张画,争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因为有过这次争吵,没人的我时候,我经...

    38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2018艺术市场的七大疑问[图文]
    2018艺术市场的七大疑问[图文]

    2018年,对于珍贵拍品的疯狂追逐仍会继续上演近期,一组统计数据让我们重新回顾2017年的艺术市场:全球范围内,以人民币为单位计算,共有42件拍品超亿元成交,其中也包括3件在中国境内拍卖的珠宝。这态势的出现是建立在市场信心回升基础上的,但表象之下,中国艺术市场仍然有其纷繁复杂的一面。2018年的艺术市场令人期待,但仍有七个问题萦绕在我们心头。哪些板块会脱离低谷?如果珍贵藏品被猛烈地追逐,必定会...

    379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感受深厚底蕴——人民艺术家卿笃武书法欣赏[图文]
    感受深厚底蕴——人民艺术家卿笃武书法欣赏[图文]

    人物简介:卿笃武,男,汉族,59年8月生,湖南省洞口县石江镇人。1977年高中毕业,1978 年至1981年服役广州军区,其中1979年2月参加对越作战并荣立“三等功”一次, 至今一 直在家务农,但却始终在追求一种信念、一种文化、一种境界。2007年3月首次以“净化心灵”之作参赛“纪念邓小平南巡讲话十五周年全国书画大赛”获奖入编,后陆续以“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大家风范”、.追求“人...

    1135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图解:谁在掌控疯狂的金价[图文]
    图解:谁在掌控疯狂的金价[图文]

    作者:陈臣2015年末至今,黄金价格一路飙涨。金价的涨跌到底谁说了算?其背后又有着多少千丝万缕的逻辑关系?...

    161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科技让海报也“动”了起来[图文]
    科技让海报也“动”了起来[图文]

    2021年夏天,各大美术院校毕业展的海报在网上一经亮相,便吸引了网友的目光。“动”,成为其最亮眼的特色。近年来,从影视到展览,再到重大主题宣传,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各领域纷纷推出动态海报。这些海报在网络上流行开来,不断带给网友惊喜。动态海报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起来,在于其顺应了网络传播特点,创新了视觉表现形式,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相较于静态海报,动态海报有着独特的优势。技术赋能,让动态海报融...

    1759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2023全国两会书画焦点人物——周来星(组图)
    2023全国两会书画焦点人物——周来星(组图)

    【艺术简历】周来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会员。现居赤峰。2020年进修于靳尚谊首届美育油画高级研修班。师从靳尚谊先生。2019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2018年,油画作品《雨过天晴》入选第三届全国民族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馆作品被收藏。{入会资格}2017年,油画作品《母亲》入选首届全国教师油画作品展。四川美术学院。2016年,油画作品《扎根大地》入选“丝绸之路-翰墨通渭”...

    627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现代水墨的两难处境[图文]
    现代水墨的两难处境[图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现代水墨艺术,不仅在水墨材料与技术方面拓展了传统,而且在图像结构与符号组织方面也有了新的进展。在艺术家的作品中,有着与传统水墨不同的空间意识和结构方式,笔墨不再作为艺术表现的中心,而是多种艺术表现方式之一,在一个更为复杂多样的语言系统中获得了新的意义。在我看来,“现代水墨”的内涵要大于“抽象水墨”,它可以包括主观性很强的变形形象、符号化的图式、表现性水墨、材料拼贴等。而以水...

    1251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传统、造化、心源——刘清桂作品印象解读 [图文]
    传统、造化、心源——刘清桂作品印象解读 [图文]

    刘清桂,江苏徐州人,承读于天津美术学院研究生部中国画专业。师承著名画家吕云所、霍春阳等教授。曾先后在省市各级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诗歌随笔60余篇。江苏省美术家会员、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受聘于天津大学、徐州师范大学,西部书画艺术院副院长。中国画不同于其他的画种,有独立的文化审美内涵,这个内涵取决于中国画的文化特质和技术属性,是一个画家面对现实、历史、人生以及宇宙观的总和。画家必须以“外师造化...

    984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美术馆如何用藏品讲好文化的故事[图文]
    美术馆如何用藏品讲好文化的故事[图文]

    近年,国家通过第三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对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家底进行了摸底,尤其是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有效地促进了美术馆界对于自身藏品的梳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厚重的工作基础。面对丰富的馆藏,美术馆应该如何发挥它的社会功能?用藏品讲好文化的故事,用藏品重现美术的历史,让藏品进入大众的知识体系,推进社会美育,是美术馆的重要社会责任,而这需要我们从美术馆工作的特性中寻找答案。从库...

    1131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赵伯驹对元明画家的影响[图文]
    赵伯驹对元明画家的影响[图文]

    在当代,赵伯驹是个比较“抽象”的画家,因为他的作品流传到现在已经所剩无几,人们很难从他作品里对他有感性认识。没有确定可靠的作品以供后人品鉴、传习和研摹,后人对赵伯驹的评价就可能失真,赵伯驹对后代画家有哪些影响也可能比较模糊;在“北宗”身份的笼罩下,赵伯驹绘画的真实面貌也极少有人去澄清。而真实情况是什么呢?如何理解赵伯驹与王诜具有近似的笔意和气格?为什么崇尚复古的赵孟頫在学习青绿山水的画法时与钱选一...

    683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新西兰华人画家创作钓鱼岛油画:表达民族情志[图文]
    新西兰华人画家创作钓鱼岛油画:表达民族情志[图文]

    《钓鱼岛》油画观赏《钓鱼岛》油画有感:钓鱼岛卧海门守,倭寇觊觎逾百秋。堪笑跳梁痴梦想,华夏龙威谁敌俦。人民网7月22日电据新西兰中华新闻网消息,2014(第十一届)新西兰华人美术联展日前在奥克兰布鲁斯·梅森中心艺术画廊举办。参展的艺术家以饱满的热情,描绘出一幅幅海外华人爱好和平、热爱生活、追求美的画卷。画展给人以清新高雅愉悦的艺术享受。在诸多展品中,新西兰华人油画家邓邦...

    1231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