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开(中央电视台编导)
李刚远眺密西西比(美国)
导语:纵观古今中国画坛,一生能拥有几幅代表性大作品的人并不多见。因为画大画既要求画家有着很深厚的艺术功力,高深的艺术修养,还需要具备驾驭全局的大气度。今天我们向您介绍的这位画家,不仅创作了数量惊人的鸿篇巨制,而且小幅山水画也画得很精彩,有意境、有情调。他的作品“采天地雄深之气,写山水天成之美”,表达了一种意境高远的天地。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画家李刚的艺术世界。
李刚千岁吴歌(柬埔寨)
[人物标版]
李刚1943年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市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中心专业画家
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解说:李刚从艺40多年,几乎每年都多次外出写生。他曾四上长白山,把辽宁的千山、关门山作为自己的生活基地,每次都带学生一起住一两个月。以后,他又走遍了中国大多数省区的名山大川、人文景观。他认为,大自然是山水画家的最好老师。李刚以画森林、杂木为主要创作题材,又擅长画水和雪,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他的作品融汇中西,传承古今,在当今中国画坛独树一帜。
李刚:那是一种心灵的呼唤,是自己的血肉、灵魂、意愿与大自然客观世界的一种契合,我有一枚图章,刻有“江山助我”4个字,就是说山川大地对我恩惠多多。
解说:李刚从小就喜欢绘画,工作期间也广泛涉猎水彩画、水粉画、连环画、油画等其他画种。到40岁时,师承关东画派领军人物王盛烈、孙恩同等艺术大师,从那时开始他专攻山水画。
李刚:我到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学习了3年。我的导师王盛烈、孙恩同都是国内知名的大家。我跟他们学习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笔墨技法的问题;一个是选择艺术道路的问题。
我跟孙老师学传统的笔墨技法。重点解决笔墨功力问题,通过临摹古典名画,把传统的技法变成自己手上的功夫。
第二个呢,就是选择艺术道路的问题。王盛烈先生提倡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我就跟着他坚定不移地走下来。我坚信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永远是艺术创作的主流。孙恩同老师主张艺术的地方性、乡土味,实际上也是在提倡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道路。他们是关东画派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50多年以来,他们为关东画派的成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们的教导下,我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使我终生受益无穷,才有了我如今的这些成就。
解说:作为专业画家,李刚先生之勤奋、刻苦,超乎常人想象。他每天埋头于创作之中,不愿虚度一日,这种近乎苦行僧式的创作状态使他在艺术创作领域里成就斐然。他创作了一系列山水画巨作,享誉国内外画坛,天安门、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中共中央办公厅等国家级大雅之堂,均有陈列和收藏。2005年,李刚历时两个多月创作的《国都名园·钓鱼台》长8米、高2米,是钓鱼台国宾馆目前藏画陈列品中最大的一幅。
李刚:这幅画很难画。画面太大,必须处理好整体关系,又要大胆取舍,不能画成旅游示意图。既要画得庄严郑重,又要优雅抒情。画面以18号总统楼为主体,以其他古典建筑为陪衬,配以适量的现代建筑,突出钓鱼台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建筑风格。在技法上,以传统笔墨为主,也吸收了一些西洋画的因素。此外,也有对风俗画、介画风格和技法上的借鉴。这种园林题材的创作对我来说是第一次,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解说:他以国内的东北、新疆、宁夏、西藏、江南水乡以及国外的俄罗斯、南非等地的山水为题材,创作了《十大山水系列》,享誉国内外画坛,可以说每一个系列都是一部气势恢弘的记录当代、留存历史的画卷。国内一些资深美术评论家概括李刚笔下的大山大水,追求的是一种中国气派,表达的是一种中华大国的情怀和艺术风范。
李刚:过去我画东北山水,探索画树、画雪的技法,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之后我走过祖国大地的许多名山、大川,出访过欧、亚、非三大洲的十几个国家。走的地方多了,就把这些感受都慢慢地表现在画面上,创作出许多系列专题山水画作品。用自己的作品记录历史,传承文化,激励人生,让世界更美好,这是我今后的创作方向。
李刚柬埔寨记忆
解说:李刚之所以喜欢画大画,是因为他是大山之子,大山给了他一个大胸怀、大气度。而他不同时期艺术风格的演进,也体现了他对大山的不断深刻的理解。对李刚而言,特殊性在于,他的山水画以森林杂木为主要题材。李刚笔下的树展现出盘根错节的生命力,这是他山水画创作的一个重要的形象标志。
李刚:在鲁迅美术学院研究生班学习时,临摹古典名画,学古人画树之法,那时打下了很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力基础。后来,我到长白山的原始森林写生,看那里的树横躺竖卧、纵横交错、千姿百态,与古人画的树距离太大。传统技法简直无法表现,这就逼着我研究一种新的技法去表现眼前这个无比复杂的客观世界。于是,我开始研究西洋画树之法。俄罗斯的希斯金、列维坦、格里采,法国的柯罗都是画森林、树木的名家,他们画的都是油画。而我必须用中国画的观念、精神,中国画的笔墨技法,用浓淡干湿不同的墨色来表现这种整体关系,把无比丰富的森林杂木表现在自己的画面上。表达那种交叉错落的美感,成为我多年的一种追求。
徐悲鸿先生说:“古法之佳者宁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用者融之。”他为中国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至理名言,使我更加坚定,并奉为自己艺术创作的座右铭。
解说:李刚创作的每一幅作品都是有血、有肉、有生命、有脉搏的,因为这些作品都是来自于他对生活的深刻体验。这种美感就像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他把树之美视为自己眼中的“西施”。他的作品赋于森林以生命之美。他笔下的树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特质,独具风采。
李刚:经过多年的探索,应该说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以树为主角的山水画技法语言和艺术风格。我的作品无论挂在哪里,大家一看就知道姓李,这就应该说有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和独具个性的艺术形象了。
解说:李刚作品中的溪流、瀑布、江河湖海,汹涌澎湃、水雾生烟,似有一种声音激荡人心。他画的水有一种神韵,有声音、有气势,是天地精灵的一种结合。他的作品“以严谨显示雄深天籁,以精微突出博大气势”。这幅名为《千古绝唱》的作品以大黄河为题材,以李白诗句的意境,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表达自己心灵的真切回声,表现出一种惊天动地的气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李刚:“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体现,所以我给我的这幅画起名为《千古绝唱》。首先是画气势,画面上没有天才会感觉黄河之水是从天上来的。画汹涌澎湃、波涛翻滚、云雾升腾的感觉,心里也感觉跟着它翻滚起来了。你站在画面之前就会感觉到水雾淋在身上。画出这种感觉就对了。
画画首先要有整体的构思,然后才是技法问题。笔墨技法有时候好像很难用语言把它说清楚。古人讲:“先有法,后无法。”画到最后就无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
解说:写实而抒情的手法需要兼收并蓄、吞吐古今、融汇中西方的知识结构,需要深刻、厚重、雄健的气度,唯此才能表达意境高远的天地。体现现代精神和民族传统的结合,李刚的艺术是属于这个时代的。
《关东雪》是李刚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这幅画的主体都是树,以画雪中树表达那种玉洁冰清的意境。他认为画雪必须先会画树,首先得把那千姿百态的树的互相穿插、互相掩映的这种关系画好。关系要画对,落雪的地方要留白,全留出来,单纯中见丰富有一种特殊的美感。《关东雪》中,一组歪倒的树,一片雪地,有3只狼从那树丛中蹿出来,狼在雪地里觅食,互相追逐,给整个冰雪世界增添了一种生灵的野性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李刚朝晋吴哥(柬埔寨)
李刚:20多年,不论画树、画水还是画雪,都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画不好的时候非常苦恼,画不出来的时候非常焦急。连做梦都在想这个画,都在画,有时真是忘了饥渴。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东西。虽然不能说前无古人,但我看古人画树、画雪都比较简单,没那么复杂,传统技法很难表现这种纷繁复杂的自然世界。
解说:作为一位优秀的艺术家,不仅要具备深厚的艺术技法和功力,还必须具备高深的艺术修养,学贯中西的知识结构,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李刚先生总结多年以来的思想积累,写成了5句话,40字的人生哲言,不仅表达了他对艺术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也表达了他的自警自励的人生态度。
李刚万国博览会遗址(美国)
【字幕】
不执不争,宠辱不惊;能忍能持,无欲自静;心路高远,步履从容;
量大福大,举重若轻;无声之声,四海共鸣。
李刚:这5句话,40个字是我多年来的思想积累。我40多岁的时候写不出来,我50多岁的时候写了几句,到了60多岁的时候,我才写出这么5句话,共40个字,这就算是我的人生哲言吧!
解说:“追求独到,走向崇高”,这一目标一直贯穿于李刚先生山水画创作的全过程。他的山水画作品的风格在我国美术界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
徐悲鸿纪念馆的廖静文馆长说:“李刚的画,真山、真水、真性情,他是创新的典范。”
中央美术学院的孙美兰教授认为:“李刚选择了北国树群为主角,为一画之始……那山涧飞瀑的跃动,大自然伟力的蕴蓄感,显然得益于李可染山水范式的启发,但又有他自己不可替代的创造。”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柯文辉先生在文中写道:“他已悟得:艺术是个3层楼——再现、表现、引发人生哲理的思考。后者更具学者思想者的品质。他已上了2楼,正以殉艺术的痴情与老庄妙悟去攀登3楼——东方大师们的归宿,境到自然成。
这些精彩的论述,对李刚山水画的创作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作出了定位性评价。
其实艺术创作的过程就像登山一样,眼前有许多高峰。在近现代山水画的领域里,傅抱石、李可染都是高峰,他们为山水画的创作留下了许多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李刚先生吸取二人的长处,加上自己的创造,就是他要寻找和攀登的另一座高峰。
欣逢国家太平盛世,艺术家应站在时代的制高点,自觉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泱泱中华大国需要有一个与大国形象相匹配的中国艺术,呼唤着艺术家们创作出雄风大气,黄钟大吕般的作品,为中国画艺术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世间得失休多问,始信峰高少路人。”
对于艺术家来说,世间的一切最终都会烟消云散,只有奋力创作的事业才能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欢愉。奋斗应该是人生的主旋律,艺术家的人生将会因奋斗而更加精彩!
2006年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