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那些藏在大英博物馆的“文房瓷器”! [图文]

时间 : 01-28 投稿人 : 小挺 点击 :

在古代,“文房”一词可以用来指官府掌管文书的地方,亦可以指书房,唐代大诗人元稹在《酬乐天东南行》诗中就有这样的句子:“文房长遣闭,经肆未曾铺。”后来,“文房”逐渐成为笔墨纸砚等书写用具的代称。文房多不限于材质,而以瓷为材料,不仅愈显精美,同时也是使用者身份地位的象征。建于1759年的大英博物馆,藏有大量中国文物,文房瓷器亦不在少数。

那些藏在大英博物馆的“文房瓷器”!  | 陶瓷作品

明万历青花瓷毛笔,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那些藏在大英博物馆的“文房瓷器”!  | 陶瓷作品

明成化五彩瓷毛笔,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毛笔,是中国传统书写工具,有研究表明,毛笔产生于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古代文房用品中,毛笔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日常使用的毛笔,多以竹制管,体轻,便于书写。少数以玉制管或以瓷制管,不便于书写,其观赏价值超乎实用价值。

那些藏在大英博物馆的“文房瓷器”!  | 陶瓷作品

那些藏在大英博物馆的“文房瓷器”!  | 陶瓷作品

明万历青花瓷砚,底部有款识“玉堂佳器”“大明万历二十三年夏月吉日彭懋龄置用”,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那些藏在大英博物馆的“文房瓷器”!  | 陶瓷作品

清康熙亦庵居士铭青花瓷砚,书“持片石归,袖有沧海。与人作研,寿以千载。易之陶埏,圆灵月采。即墨策勳,事逸功信。结文字缘,得大自在”,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砚是一种传统文房用具,起源于汉代。砚的材质众多,石、陶、瓷、砖瓦都可制砚。瓷砚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隋唐亦多有流行,至宋代,瓷砚迎来了它的发展高峰。明清时期,瓷砚仍不乏精品之作,特别是清代的青花瓷砚、粉彩瓷砚,都达到了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并具的极高水平。

那些藏在大英博物馆的“文房瓷器”!  | 陶瓷作品

明万历五彩镂空笔架,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笔架是案牍上暂时放置毛笔的器具,又称笔床、笔格、笔山。笔架的质地多种多样,明代屠隆《文具雅编》中谈及笔架质地,就有玉雕、铜鎏金、仿古铜、哥窑、定窑、棋楠木、沈速木与老树根等。

那些藏在大英博物馆的“文房瓷器”!  | 陶瓷作品

荷花形笔掭,清代,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笔掭是下笔之前用以掭笔的器具,起到均匀墨色的作用。笔掭出现以前,大多在砚台上掭笔。自明代起,笔掭开始流行。笔掭的质地多样,玉石、瓷器、竹木牙等皆可制笔掭。笔掭的造型多为浅碟式,葫芦形、秋叶形、佛手形,都是笔掭的常见形状。

那些藏在大英博物馆的“文房瓷器”!  | 陶瓷作品

北宋钧窑洗,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那些藏在大英博物馆的“文房瓷器”!  | 陶瓷作品

明万历五彩瓷笔洗,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笔洗同样是书案上的必备之物,在使用过毛笔之后,须得洗去笔中的余墨,笔洗就是清洗毛笔的专用器具。笔洗大约在宋代开始出现,明代的笔洗多为玉、瓷质地,至清代,笔洗出现了很多前代所未有之器。

那些藏在大英博物馆的“文房瓷器”!  | 陶瓷作品

清康熙瓷笔筒,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笔筒是文房常备用品,是置笔之器。有研究者按照大小,将大器称为“笔海”,小器称为“笔筒”。笔筒质地多样,竹、木、牙、玉石、陶瓷都可制笔筒。从存世的情况来看,竹笔筒的存世量是最大的,瓷笔筒次之。瓷笔筒的品种众多,涉及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等。

相关文章

  • 西夏瓷器的起源及历史地位 [图文]
    西夏瓷器的起源及历史地位 [图文]

    关于西夏瓷器起源西夏王国的党项人,原本是散居在青海一带的拓跋氏后裔。据《旧唐书党羌传》载“唐初吐蕃强盛,拓跋氏渐为所逼,遂请内徙,始移其部落于庆州(今甘肃庆阳)”。内徙庆州后,与中原内地接触机会增多,对党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们逐步开始半农半牧的新生活。与中原汉人及东北部契丹人相比,党项人还是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党项人不会耕作,更不会烧制瓷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民族,何以在西夏时...

    1588 陶瓷 陶瓷知识 陶瓷作品鉴赏
  • 品民国王禹成置盖碗茶瓷[图文]
    品民国王禹成置盖碗茶瓷[图文]

    盖碗,传为唐蜀相崔宁之女所创,李匡义《资暇录》卷下《茶托子》:“建中……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取碟承之……乃以蜡环碟子之央,其杯遂定……用于世”,到明清时期盖碗广为流传。笔者要介绍的这件盖碗(见图),原为四川王禹成在1929年所置办。由四川宣汉县档考证,王禹成为四川宣汉人,在1949年重修了四川宣汉王氏宗谱二卷(木刻本),在民国时期只有族长或由族长委派族里德才兼备有较高地位等级的人员才能编修族谱...

    1347 陶瓷 陶瓷图片 陶瓷作品鉴赏
  • 瓷器鉴藏:明清甜白瓷如何区分[图文]
    瓷器鉴藏:明清甜白瓷如何区分[图文]

    永乐甜白十二珍禽套杯 在瓷器审美方面,经过两宋数百年辉煌瓷史的洗礼和熏陶,到了明代,其实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工艺能让人眼前一亮。永乐甜白釉之所以有名,完全因为明成祖朱棣的个人偏好,这个神秘古怪的帝王自幼失去生母,只得认他人为母,生在帝王家的显赫显然不足以抵挡高处不胜寒的清冷,由此养成了他古怪冷清的性格。传说他很早便失去了性能力,面对后宫佳丽的莺歌燕舞,其心中怕也有许多怨悔与苦恼,是以他一方面通过接连不...

    1191 陶瓷 陶瓷作品 陶瓷作品鉴赏
  • 近代浮梁陶校款识[图文]
    近代浮梁陶校款识[图文]

    前些日子,笔者收藏了一件粉彩圆形笔筒,底有“浮梁陶校制”红款,因存世量少,故在藏友聚会时带去与藏友们共赏,并借此讲讲“浮梁陶校”的史实。 清朝末期,为了抵制洋瓷的倾销,当时不少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创办瓷业公司,以振兴国瓷,并先后成立过福建宝华制瓷有限公司、萍乡瓷业公司、湖南瓷业公司、江西瓷业公司、川瓷公司等,从而迎来了我国瓷器生产企业化时代的到来。 这件粉彩圆形笔筒,应是当年江西省浮梁县陶校所制瓷器...

    656 陶瓷 陶瓷科普 陶瓷作品鉴赏
  • 婺州窑唐代茶碗主要样式[图文]
    婺州窑唐代茶碗主要样式[图文]

    婺州窑 青黄釉高喇叭形圈足茶盏婺州窑青黄釉高喇叭形圈足茶盏。敞口,薄唇,口沿为八出葵口,一进一出相互交叉,弧腹下收,高喇叭形圈足,圈足内有12个支烧痕,胎质细腻,烧结程度高。内外施青黄釉。是唐代婺州窑烧制的代表性青釉茶盏。婺州窑青釉玉璧底碗。高3.5厘米,底径5.5厘米,口径14.5厘米。敞口,斜腹壁,玉璧底,施青釉,底足有垫烧痕。釉质青绿,有玻璃质感。婺州窑青釉圆唇直口深腹盏。...

    1076 陶瓷 陶瓷知识 陶瓷作品鉴赏
  • 我国古代帝王与瓷器不得不说的那些事[图文]
    我国古代帝王与瓷器不得不说的那些事[图文]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距今已有4200年的历史,唐代以前瓷器一直是实用器的代表,但到了宋代瓷器逐渐成为了达官显贵,文人墨客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各种精美的瓷器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中,从那时起就流传了一句话叫做:“家无瓷不贵,室无瓷不雅。” 元明清帝王对瓷器也情有独衷,公元1271年,元帝国建立。元代统治者崇尚白色,“国俗尚白,以白为吉”。其服饰、建筑都崇尚白色,白色的...

    303 陶瓷 陶瓷欣赏 陶瓷作品鉴赏
  • 鉴藏:五彩斗绚在明清[图文]
    鉴藏:五彩斗绚在明清[图文]

    明 五彩鱼藻纹盖罐 五彩瓷的五彩,是黄、青、白、红和黑色,也是多彩的意思。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五彩瓷在明清两代得到发明和发展。五彩斗绚在明清文_舒曼经历了漫长的时光,釉质晶莹剔透、色彩丰富自然的五彩瓷器诞生了,从原始瓷器到青瓷,从青瓷到白瓷,从白瓷到彩瓷,中国古代瓷器的产生和发展,走了近2000年的历程。从青瓷...

    1695 陶瓷 陶瓷图片 陶瓷作品鉴赏
  • 元青白瓷:青色更明显 玻璃质感强[图文]
    元青白瓷:青色更明显 玻璃质感强[图文]

    元青白釉凸雕折枝梅纹双耳瓶瓷器赏鉴“青白瓷”是宋元时期以景德镇窑为中心区域烧造的一种具有独特釉色风格的瓷器,因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有白,白中闪青,故名。考古资料表明,景德镇的青白瓷生产始于北宋初期,极盛于两宋,元代仍然盛烧不衰,是一种深受当时国内外市场欢迎的产品,受其影响在今江西、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都发现了不少宋元时期专烧或兼烧青白瓷的古代瓷窑遗址,诚如宋末元初人蒋...

    1176 陶瓷 陶瓷科普 陶瓷作品鉴赏
  • 吉州窑剪纸艺术绝技[图文]
    吉州窑剪纸艺术绝技[图文]

    南宋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梅花鹿纹碗南宋吉州窑最具特色的是黑釉瓷器,且最负盛名。黑釉是不惹人喜爱的釉色,历代产量都不多。到了宋代,茶色贵白,为了观茶色和斗茶风尚的需要,吉州窑和福建建阳水吉镇的建窑一样,大量烧制各种各样的黑釉花盏及瓶罐等物,不仅产量大,而且装饰技法多种多样。诸如树叶贴花、剪纸贴花、黑白彩绘、黑白剔釉、剔釉填绘和玳瑁釉等,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它利用天然黑色涂料,通过独特的制作技艺,产生出...

    740 陶瓷 陶瓷科普 陶瓷作品鉴赏
  • 唐三彩为何能烧得那么美[图文]
    唐三彩为何能烧得那么美[图文]

    唐三彩 马 CFP供图唐三彩是一种流行于唐代的多彩釉陶制品,因其釉色以黄、绿、白三种颜色为主,故被称为“唐三彩”。它因其质美、色美、触美、音美,在陶瓷艺术中被人们所钟爱。唐三彩主要体现在造型美、色彩美、装饰美上。唐三彩凝结着中原文化的深厚内涵,形象地记录了中华民族高超的智慧与聪颖的技能以及精美的创造。不少人一直都很好奇,那么唐三彩为什么能烧得那么美呢?唐三彩作品《贵妇游春》 新华社发造型分人物动物...

    1171 陶瓷 陶瓷作品 陶瓷作品鉴赏
  • 古瓷上的《溟鸿图》折射出世道人心[图文]
    古瓷上的《溟鸿图》折射出世道人心[图文]

    中国古代皇权社会,所有的臣民划分为四个大类:士、农、工、商。其中“士”排四民之首,表明他们的社会地位较高。因为“士”是一个有文化的群体,既能帮助君王管理国家,也在社会中担当着传承文明的功能。“士”在遇到明君的时候,的确可以施展才华,为国效命;但如果遇到了昏君,就只能徒叹奈何了。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皇权统治下,“士”的生存境遇总的来说,不如意的多。于是“士”这个阶层逐渐形成了两种人生观:入世的人生观与出...

    956 陶瓷 陶瓷欣赏 陶瓷作品鉴赏
  • 北宋汝瓷何以称五大名瓷之首[图文]
    北宋汝瓷何以称五大名瓷之首[图文]

    汝瓷,中国五大名瓷(汝、官、钧、哥、定)之一,因产于汝州(临汝旧称)而得名。宋代被列为五大名瓷首。被钦定为宫廷御用瓷。其特点是:造型古朴大方、 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擎,明亮而不刺目。汝瓷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擎,明亮而 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

    1613 陶瓷 陶瓷图片 陶瓷作品鉴赏
  • 清宫大盘读斗彩[图文]
    清宫大盘读斗彩[图文]

    斗彩是自明代万历年间发展起来的著名的中国瓷器制作工艺,并在此后逐渐成为彩瓷发展的基础,甚至日本伊万里古瓷也是根据我国的斗彩发展出来的。在2014年香港苏富比的一场中国瓷器拍卖会上,一件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尺寸不过8.5厘米,竟然成为竞拍的焦点,并以2.8124亿港元成交,斗彩的珍贵可见一斑。现收藏在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内的一件清乾隆斗彩八宝大盘堪称斗彩中的精品,以此可管窥斗彩之精美。据《雍正、乾隆官窑...

    1437 陶瓷 陶瓷欣赏 陶瓷作品鉴赏
  • 上博与故宫藏明清贸易瓷展开幕:展示外销瓷之美[图文]
    上博与故宫藏明清贸易瓷展开幕:展示外销瓷之美[图文]

    景德镇窑青花果树纹油醋瓶(上海博物馆藏),荷兰收藏家倪汉克捐赠中新网北京12月18日电 (记者 应妮)由上海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的“越洋遗珍——上海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藏明清贸易瓷展”在故宫延禧宫古陶瓷研究中心展厅开幕。本次展览从两馆藏品中遴选出106件(套)明清时期的贸易瓷进行展示,旨在反映中国明清时期陶瓷外销的状况。展览分为明、清两部分。明代部分展出明代中期至晚期销往东南亚、西亚、欧洲以及...

    677 陶瓷 陶瓷知识 陶瓷作品鉴赏
  • 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仕女俑鉴赏[图文]
    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仕女俑鉴赏[图文]

    图1阿斯塔那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三堡乡、二堡乡,西距吐鲁番市约40公里,南距高昌故城约2公里。古墓群分布在三堡乡以北至二堡乡以东地带,有墓葬数百座,是晋唐时期高昌国贵族和平民的公共墓地。这里出土文物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其中各类人物俑和动物俑件件堪称精品,形成了庞大的阿斯塔那墓俑艺术。图2一、阿斯塔那古墓葬出土女俑群像说到俑的发展,汉代可以说是第一个发展时期,隋唐则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高潮。新疆吐鲁番...

    1824 陶瓷 陶瓷作品 陶瓷作品鉴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