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从古瓷陈设看文人书斋添香文化[图文]

时间 : 01-28 投稿人 : 盼盼 点击 :

从古瓷陈设看文人书斋添香文化 | 陶瓷

文人多爱香,独处以香为友,读书以香为伴,“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添香读书”是古代文人的一大生活习惯。书斋添香,不独以熏香论,画堂外,竹映风窗数阵斜,书斋内,龙井珠兰香味腾,插花盈瓶集香气,或静嗅书香,或广邀坐客,同闻满斋芳气。

从古瓷陈设看文人书斋添香文化 | 陶瓷书格上的瓷器

瓷器是书斋陈设把玩之不可或缺者

书斋布置或是最能体现文人风雅品味之所在,而陶瓷朴素清雅,温润如玉,与文人士大夫恬静内敛的文化品质极为相符,年百年来已成为文人雅士书斋陈设把玩之不可或缺者。

高濂在《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里对书斋陈设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述,“斋中长桌一,古砚一,旧古铜水注一,旧窑笔格一,斑竹笔筒一,旧窑笔洗一,糊斗一, 水中丞一,铜石镇纸一。左置榻床一,榻下滚凳一,床头小几一,上置古铜花尊,或哥窑定瓶一,花时则插花盈瓶,以集香气……”

从古瓷陈设看文人书斋添香文化 | 陶瓷焚香听琴

熏香:焚香闲看谿诗

真正的香料并不产于中国,而远在西域诸国。所以宋代以前,除了朝贡以外,香料来源有限,宋朝以后,香才在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使用。从熏燃、悬 佩到涂傅、饮用、乃至到奇思妙想地用来计时,都反映了古人对“香”这种海外来物的认识以及古人精致的生活情趣。自古以来,从寺庙、宫廷乃至民间,参禅拜 佛,品茗静坐,都有焚香的习俗。“红袖添香夜读书”,古代文人在书斋读书时更有焚香的优雅情致。

唐•萧项《赠翁承赞漆林书堂诗》:“却对芸窗勤苦处,举头全是锦为衣。”金•冯延登《洮石砚》诗:“芸窗尽日无人到,坐看玄云吐翠微。”其实,书房除了 “书斋”之名外,还有“芸窗”、“芸馆”也是书房的别名。而“芸窗”和“芸馆”,则缘于古人书斋熏染的香料——芸。

对于香的功能,北宋黄庭坚所作的《香之十德》说得最为全面:“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久藏不朽、常用无碍。”古人读书最讲究平心静气,“焚香除妄念”,“香”可谓书斋读书的“静中之友”。

从古瓷陈设看文人书斋添香文化 | 陶瓷宋 青釉三兽足香薰

历代使用的焚香用香器造型丰富多样,除了博山炉、手炉、卧炉等不同形制的香炉外,还有熏球、香斗、香筒、香插、香盘、香盒、香夹、香铲、香匙、香囊等配套 器具等,香器的材质也是琳琅满目,如陶器、瓷器、铜器、鎏金银器、画珐琅、竹木以及玉石等等,种类丰富,形制多样,已成为了文人书斋中的爱物及“文玩”。

从古瓷陈设看文人书斋添香文化 | 陶瓷插花盈瓶

花香:插花盈瓶集香气

插花是我国重要古典艺术之一,早在第五世纪就已普遍流行,到了唐宋,这种修养与“焚香”、“点茶”、“挂画”同称“四艺”,上至皇宫贵族,下至街坊茶肆,无不热衷此道。

文人插花在中国最早起源于五代,兴盛于唐宋。尤其是唐宋明清几朝,花艺蓬勃发展,君王提倡,民间盛行,文人雅士也尤其喜爱,盆景和插花能妆点客堂书斋,也是雅趣的体现。

明•高濂在《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里描述的书斋陈设,“左置榻床一,榻下滚凳一,床头小几一,上置古铜花尊,或哥窑定瓶一,花时则插花盈瓶,以集香气, 闲时置蒲石于上,收朝露以清目。” 书斋插花,讲究“天然”为本,忌“雕饰”,朴素清雅是书斋插花的基本要求。

花器,包括“盆景”与“插花”两类器皿,二者既可以单独摆设成景,也可以多件一起排列作为装饰。中国传统花器材质众多,铜、瓷、玉、石、玻璃、漆、木竹等,不一而足。形制则有瓶、盆、缸、碗、盘、桶、篮及挂瓶等,丰富多样。

从古瓷陈设看文人书斋添香文化 | 陶瓷煮茶

茶香:龙井珠兰香味腾

早在汉代,人们开始把茶作为一种饮品,史籍中开始有了不少文人饮茶的记载,如杨雄、司马相如、王褒等文人,可算是当时饮茶的先行者;三国时,文人崇茶之风 有所发展;到了两晋、南北朝,文人饮茶相效成风;“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第一座高峰;入宋以后,文人饮茶之风更炽;与唐宋时期相 比较,明清两代文人雅士有着更深得嗜茶情结。

“弹琴阅古画,煮茗仍有期”,自古以来,文人与茶关系密切。历代文人知茶、爱茶、嗜茶,唐•元稹《咏茶》“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唐代诗 人刘禹锡有诗云:“生怕芳丛鹰嘴芽,老郎封寄谪仙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诸如此类诗句,不胜枚举。

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据西汉辞赋家王褒《僮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中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 处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宋、元、明几个 朝代,“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礼志》载:“皇帝御紫哀殿,六参官起居北使……是日赐茶器名果”

唐代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究竟有多少种茶具呢?据《云溪友议》说: “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在各种古籍中还可以见到的茶具有:茶鼎、茶瓯、茶磨、茶碾、茶臼、茶柜、茶榨、茶槽、茶宪、茶笼、茶筐、茶板、茶挟、茶罗、茶 囊、茶瓢、茶匙……等。

从古瓷陈设看文人书斋添香文化 | 陶瓷宋 耀州窑青釉划花斗笠盏

古代茶具,种类繁多,造型各异,不仅是饮茶实用器具,不少精美茗器还是文房清玩之物。茶具以陶、瓷材质为多,除此之外,紫砂、金属、竹、木、牙、角等材质的也有。

相关文章

  • 脉枕的价值可与西医中的听诊器相媲美[图文]
    脉枕的价值可与西医中的听诊器相媲美[图文]

    (原标题:青花狮子来把脉)  中医有“望闻问切”四诊法,内含“切脉”, 即医师以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特征来分析诊断疾病。切脉需要脉枕、脉床、脉褥等辅助工具,而脉枕是最为常用的,切脉时,将脉枕搁置在病人手腕下,使病人的手臂充分舒缓伸展,在减轻其劳累的同时,使号脉更为准确。从传统医学角度来看,脉枕的价值可与西医中的听诊器相媲美。传世所见的脉枕以晚清后的制品为多,在古玩市场上的价格也不是太高,有时...

    332 陶瓷 陶瓷知识 陶瓷作品鉴赏
  • 元青白瓷:青色更明显 玻璃质感强[图文]
    元青白瓷:青色更明显 玻璃质感强[图文]

    元青白釉凸雕折枝梅纹双耳瓶瓷器赏鉴“青白瓷”是宋元时期以景德镇窑为中心区域烧造的一种具有独特釉色风格的瓷器,因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有白,白中闪青,故名。考古资料表明,景德镇的青白瓷生产始于北宋初期,极盛于两宋,元代仍然盛烧不衰,是一种深受当时国内外市场欢迎的产品,受其影响在今江西、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都发现了不少宋元时期专烧或兼烧青白瓷的古代瓷窑遗址,诚如宋末元初人蒋...

    1176 陶瓷 陶瓷科普 陶瓷作品鉴赏
  • 现代陶瓷:是收藏也是投资[图文]
    现代陶瓷:是收藏也是投资[图文]

    刘嘉鸿作品。作为青年陶瓷艺术家刘嘉鸿的首场个展,刘嘉鸿陶瓷艺术作品展正在深圳景亿山庄典范别院艺术馆举行,展览不仅带来了70余件工艺精湛、造型独特的陶瓷艺术作品,而且聚集了一个深圳现代陶瓷收藏群体。而作为收藏现代艺术陶瓷长达20余年的资深收藏家,景亿山庄典范别院艺术馆主人李强和景德镇陶瓷艺术家刘嘉鸿的相遇,也掀起了一个现代艺术陶瓷市场在暴冷暴热之后回归理性的收藏话题。中国缺少专业艺术经纪人对于从事金...

    281 陶瓷 陶瓷欣赏 陶瓷作品鉴赏
  • 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粉彩瓷 [图文]
  • 丝绸之路对唐宋时期茶器的影响[图文]
    丝绸之路对唐宋时期茶器的影响[图文]

    唐三彩束腰把杯“丝绸之路”是连接东亚、西亚和地中海的一条世界贸易的古道。在我国古代,广义上的“丝绸之路”共有三条:最主要的一条是指自西汉张骞始开辟的东起长安,西达大秦(古罗马帝国),横贯亚洲的陆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的通道有东海和南海两条起航线。南海起航线东起中国的扬州、泉州、广州等港口,连接东南亚,经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天竺(今印度半岛各国),越印度洋、阿拉伯海,最后到达大食(阿拉伯帝国)。东海...

    1749 陶瓷 陶瓷图片 陶瓷作品鉴赏
  • 越国时期的官窑:亭子桥窑址的发现[图文]
    越国时期的官窑:亭子桥窑址的发现[图文]

    亭子桥窑址考古发掘现场亭子桥窑址位于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龙胜村东山自然村北亭子桥。亭子桥窑址于1986年被发现,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德清县博物馆,对该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亭子桥窑址主要分布于山体东侧,面积约1000平方米,共发掘出7条窑炉遗迹,揭露的7条窑炉遗迹均建在小山缓坡上,平面呈长条形,系富有南方地区特色的 龙窑。该窑出土文物类型较多,数以吨计,主要是原始...

    1668 陶瓷 陶瓷知识 陶瓷作品鉴赏
  • 老窑瓷:高价汝窑洗的背后[图文]
    老窑瓷:高价汝窑洗的背后[图文]

    宋画、宋瓷、宋版书,历来是文物艺术品收藏中的顶极收藏,代表着收藏的极致品味。“在老派的藏家心目中,宋瓷乃陶瓷最高境界,不是元明清三朝可以媲美的,尤其乾隆时期繁花似锦的官窑,在美学上与素雅的宋瓷,尤其是汝窑,官窑等不可同日而语。这些年,由于大量新兴收藏者的涌入,使简单审美的清瓷价格大大超过了复杂审美的宋瓷,我们可以理解,但宋朝人清朝人未必能理解。”“宋瓷曾是陶瓷价格上的峰巅,代表了那一代藏家的修养;...

    287 陶瓷 陶瓷资料 陶瓷作品鉴赏
  • 陶艺作品欣赏—万变的陶艺[图文]
    陶艺作品欣赏—万变的陶艺[图文]

    我们在欣赏陶艺作品时,总是会被它们多变的表情和形态吸引,感慨于创作者的奇思妙想与指尖的艺术,看看这些形态各异,风格不一的作品,是不是能勾起你的些许创作思绪呢?...

    1792 陶瓷 陶瓷资料 陶瓷作品鉴赏
  • 古人用瓷瓶作装饰寓意万事平和[图文]
    古人用瓷瓶作装饰寓意万事平和[图文]

    读康熙青花三足笔洗上的博古图1 读康熙青花三足笔洗上的博古图2《孔子家语》: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通今。”东汉许慎对“博古”在《说文解字》中作“博,大通也;古,故也”的释义。从春秋时就已经出现的鉴藏古物的行为到宋代将实践活动整理出了理论文本。王楚的《博古图》、吕大临的《考古图》于宋哲宗元祐七年问世,将秦汉尊彝鼎绘制形范辨论款识。宋徽宗特敕王黼编撰的《宣和博古图》将“...

    500 陶瓷 陶瓷图片 陶瓷作品鉴赏
  • 离开紫金土 莫谈龙泉瓷[图文]
    离开紫金土 莫谈龙泉瓷[图文]

    大家简介 陈坛根,1949年出生于龙泉青瓷世家,从小随父学艺,1964年进入龙泉瓷厂工作。现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丽水学院客座教授、龙泉古窑瓷研究所所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坛根称龙泉青瓷一定要“原矿配土” 讲究原汁原味古往今来的各色瓷器中,青瓷无疑是佼佼者。而浙江的龙泉青瓷,更是以“雨过天青云破处,梅子流酸泛绿时”的至美境界,将深沉、优雅、含蓄的青瓷美学推向了历史...

    1324 陶瓷 陶瓷科普 陶瓷作品鉴赏
  • 瓷画上的刺猬图案 佐证民间敬奉白仙[图文]
    瓷画上的刺猬图案 佐证民间敬奉白仙[图文]

    明清民窑瓷器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包容万象的纹饰不仅表述着社会各阶层对美的追求,而且携带着大量人文信息。透过表层笔墨,以怀古观今的视角审视瓷画、解析内涵,自有引人入胜的乐趣在其中。是的,面对不曾著录、寓意隐晦的新奇画片,总能挑动起瓷友们对古人思想内涵、社会审美情趣、民俗民风、人文故事等方面的探索之情,深入研究与释读瓷意已然成为探秘与求知的趣事。以这块清康熙民窑青花刺猬(见图)纹瓷画为例,笔者曾...

    1553 陶瓷 陶瓷欣赏 陶瓷作品鉴赏
  • 从三彩俑了解唐人丝路情结 增进中外文化交流[图文]
    从三彩俑了解唐人丝路情结 增进中外文化交流[图文]

    图一 凤翔唐墓釉三彩骆驼图二、陇县唐墓粉彩骆驼骆驼在关中与中原地区并不常见,史书中也很少记载。然而,这个地区唐代墓葬中大量出土的各种骆驼俑,几乎成了唐代考古中的一个奇特现象和亮点。这些频频出现的骆驼,或与各类马俑人俑相组合,或由胡人牵引,满载货物、用具,不能不令人联想到古代的中外交通。因此,一提起骆驼,人们往往把它与“丝绸之路”和胡人进行联系。实际上,骆驼的生理特征与“丝绸之路”上的地理环境以及西...

    274 陶瓷 陶瓷资料 陶瓷作品鉴赏
  • 瓷器收藏以人物画最贵[图文]
    瓷器收藏以人物画最贵[图文]

    在传统的古董陶瓷纹饰中,通常都是由制瓷艺人在器皿身上用颜料绘画出精美的图案而进行烧制的。为此,古董陶瓷绘有纹饰的器物,其欣赏价值通常是要比没有绘画的古陶瓷的艺术性要强。古陶瓷鉴藏界资深人士岑世英先生表示,古董陶瓷的绘画纹饰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奇葩,而人物纹饰则最为珍贵。 由于在陶瓷上绘画图案对制造陶瓷的工匠艺人们要求甚高,为此能够画出精美纹饰的陶瓷作品是非常难得的。而在收藏界对于瓷器绘画精美的人...

    1667 陶瓷 陶瓷资料 陶瓷作品鉴赏
  • 看看瓷器上的那些雪景[图文]
    看看瓷器上的那些雪景[图文]

    图1多日前,一场瑞雪如期而至,我国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处处“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冬天里看雪,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其实在前人留下来的瓷器上,也有许多美丽的雪景,大家可以跟我一起,看看瓷器之上的那些“雪”。江边看“寒江晚渡” 图1是一只民国时期的雪景壶,和现在用的烧水壶有些类似,有壶把和壶嘴,壶高10厘米、口径6.5厘米、身长14.3厘米。这种壶有壶把可以手执,因此在古代也叫“执壶”。壶身...

    494 陶瓷 陶瓷资料 陶瓷作品鉴赏
  • 惨淡秋拍中唐三彩出精彩[图文]
    惨淡秋拍中唐三彩出精彩[图文]

    图一□河南省陶瓷文化研究会会长乔红涛十月初,香港苏富比与佳士德拍卖公司都在香港举行了本年度的秋拍,这是收藏市场的又一次重要拍卖活动,自然也吸引了全球艺术品收藏爱好者的目光。单从中国古代陶瓷方面来看,两大拍卖机构为今年的秋拍还是下了一定的功夫的。佳士德香港继去年秋季推出“古今”中国瓷器及艺术品拍卖以来,一直致力于搜集源 自不同朝代的中国精致藏品。在今年十月“古今”拍卖当中,首次出现在香港佳士德平台的...

    729 陶瓷 陶瓷图片 陶瓷作品鉴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