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瓷器收藏:辨别元青花仿制品的方法[图文]

时间 : 01-28 投稿人 : 知知 点击 :

瓷器收藏:辨别元青花仿制品的方法 | 陶瓷知识

过去人们对元代青花瓷器还知之甚少。自从美国学者波普博士以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至正十一年款”青花龙纹象耳瓶(原北京智化寺旧藏)为依据,对照伊朗阿 特别尔寺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元代青花瓷器发表了两本研究报告后,才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研究、收藏元代青花瓷器热潮的不断升温, 其市场价位已今非昔比,动辄就要千万元之巨。而后,有国内古陶瓷界专家提出,要将青花瓷定为中国“国瓷”,以取代被世人普通接受的“青瓷”的“国瓷”地 位。与此同时,当代景德镇瓷器制造业对仿制元青花的热情也与日俱增,各种元青花的仿制品不断问世,并由当初的低档产品逐步向高档仿品发展。

对于鉴别高仿品确有一定难度,必要时,还要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鉴定,但就一般仿品而言,只要熟练掌握古陶瓷工艺知识,就能作出明确判断。凡具有下述特征之一者,就必定是现代仿品。

1、瓷胎过白,过细或过密者。

景德镇产元代青花瓷器的胎质与宋代青白瓷的胎质相似,只是氧化铝含量比后者高出约1.5%,其中含有微量铁元素,看上去白中泛灰。元代青花瓷器原料加工 过程中,除去在粗加工时使用水碓粉碎外,其余均是手工操作。它与使用球磨机和真空练沿线机加工出来的现代材料相比较,无论是细度和密度都有明显差异。一般 中低档仿品为降低成本,都使用机械加工原料生产,其胎质不是过白,过细就是过密。

2、底足露胎部位有人工涂抹或喷洒的氧化铁锈色者。

社会上曾普遍认为元代青花瓷器的露胎部位均有“火石红”现象,并将此作为鉴定标准。其实不然,“火石红”现象仅存在于部分元代青花瓷器上,有相当数量古 代真品上没有“火石红”现象。大量实验证明,“火石红”现象的出现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坯体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游离铁,二是坯体在入窑时含有足够数量的 水份。只有这样,在窑炉起火升温的初始阶段,随着坯体之中的水分迅速蒸发,将游离铁带到坯体表面形成“火石红”。一般来讲,第一个条件属于内因,是元代青 花瓷器普遍具备的,而第二个条件是外因,不是元代青花瓷在烧制前的必备条件。有的器物在烧制前已经“干透”,甚至装窑时使用的“垫饼”也已不含水分。尚若 如此,所烧器物的表面就很少出现“火石红”现象。由于低档仿品的坯体内不含游离铁,仿制者就用涂抹或喷洒氧化铁锈的方法来造假,实际上是欲盖弥彰,它与真 正的“火石红”和“糊米底”存在明显差异,懂行者一看便知。

瓷器收藏:辨别元青花仿制品的方法 | 陶瓷知识 3、内壁光滑无纹者。

元代器物多采用手工拉坯或脱坯成型工艺,在瓶、罐等器物内壁往往会流下明显的指纹和旋纹。如果在器物的内壁没有发现指纹和旋纹就是采用现代注浆成型工艺 生产的低档仿品。我们仔细观察这类器物内底靠圈足部位还会发现一圈凹下去的“注浆印”。如果是带双耳的器物,其双耳也往往是空心注浆而成,在其下方隐蔽处 存在有排气孔。注浆成型工艺是在民国中期以后由欧洲传入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普遍用于工艺瓷器的生产。曾有读者误将《中国陶瓷史》中提到的唐代以 后出现的“浆胎”器当作“注浆”器,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4、内壁有修坯刀痕者。

凡是了解景德镇陶瓷制作工艺的人都知道,修坯用的刀具有两类,一类叫“条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内壁的;一 类叫“板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外壁和足圈的。“板刀”的出现至少已有二千多年以上的历史了,而“条刀”仅仅是在清代康熙年间才有的。换句话说,就是康熙之 前的瓷器只修外壁,不修内壁,康熙中期以后的瓷器才开始修整内壁。有些仿制者不了解这点,只是根据图录进行制作,经常画蛇添足修整内壁。

瓷器收藏:辨别元青花仿制品的方法 | 陶瓷知识 5、具有均匀细密线状刀痕者。

明代以前的修坯刀是在铁匠煅打成型的基础上,再用磨刀石磨制而成。欧洲工业革命以后,钢锉传入我国。景德镇的陶瓷工匠很快发现用钢锉加工出来的刀具要优 于磨制刀具。钢锉加工刀具的刀口呈锯齿状。使用它修坯省工、省力又耐用。于是,这种加工刀具的方法在清代康熙年间迅速普及,并流传至今。与此同时,景德镇 的陶瓷工匠还发明了各种形状的条刀。使用这种刀具修整的瓷坯,留有均匀细密的线状刀痕。

6、釉色过白者。

俗话说: “衣对骨必对”。这里的“衣”是指瓷器的釉,“骨”是指瓷器的胎。元代青花瓷器的釉质都白中泛青,特别是早期产品与宋代青白瓷的釉色基本一样。这种透明釉 的颜色往往与胎质有关,在烧制过程中,胎中的铁元素会在高温的作用下向釉内扩散,加之窑炉内的还原气氛,致使成品的釉面呈现出亮丽地青白色。大部分仿品的 胎都含铁量不足,其釉面看上去都青色不足。

瓷器收藏:辨别元青花仿制品的方法 | 陶瓷知识 7、釉面光滑平整或釉质稀薄者。

瓷器釉面的平整度与施釉方法有直接关系。由于元代青花瓷器是采用蘸釉、浇釉和刷釉工艺,所以看上去釉质丰满肥厚,但平整度欠缺。特别是采用浇釉和刷釉工 艺的大件器物,釉面往往留有“泪痕”和“刷痕”现象。清代以后景德镇普遍采用吹釉法施釉,釉面的平整度较前朝大有提高,现代又采用电动空气压缩机代替人工 吹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釉面过于光滑平整稀薄者,均是现代吹釉产品。

8、青花中的铁元素浮于釉表者。

古代使用的 “苏勃尼青”是一种天然矿物材料,其主要成份是氧化钴兼有少量氧化铁。铁与钴相互融合,均匀分布。在高温的作用下“苏勃尼青”中的氧化铁会在硅酸盐液态中 互相聚集,形成深色斑点。它们一般不会浮到釉子表面上来,形成所谓的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不规则状酱褐色斑点沉于釉下。现代绝大多数仿品,都只是在 国产青花产中简单地加入氧化铁粉,也不作高温煅烧处理,所以氧化铁不可能均匀地融合在氧化钴中,在高温的作用下,这些氧化铁会迅速浮到釉子表面形成结晶。 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矿渣状斑点。

瓷器收藏:辨别元青花仿制品的方法 | 陶瓷知识 9、青花色泽过于灰暗或鲜艳者。

国产青料与“苏勃尼青”比较,除铁含量偏低外,锰含量又明显偏高,前者是后者的60——300倍。如果不能有效祛除国产青料中的锰,只是一谓加铁,青花的色泽就会显得灰暗。如果直接将化学工业中的氧化钴用作青料(俗称“洋蓝”),其色泽就会显得过于鲜艳。

10、所绘纹饰有破绽者。

观察纹饰是鉴别的基础。一般来讲,仿品的纹饰与真品都十分接近,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仿”了,往往需要仔细观察才有可能发现破绽。

瓷器收藏:辨别元青花仿制品的方法 | 陶瓷知识 11、器物造型与时代或工艺特征不符者。

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造假者追求新奇,好让收藏者摸不着头脑,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万一是最近出白的“绝品”,可就捡了大“漏儿”了。另一种是仿制者的功乎不够,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自觉不自觉地就作走了样。

12、器物的口沿和足圈线条生硬或过于规整者。

使用现代机械加工出来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制备的原料。就陶瓷成型工艺而言,现代景德镇流行的说法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这就是说, 器物的形状主要是靠修工用刀修出的。元代工艺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有人认为是技术问题,其实不然,主要是由于现代泥料的可塑性已大不如前。由 于元代泥料可以拉得很薄,所以器物的上半部和内部根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对下半部和圈足做简单修整。因此元代器物的口沿和脖颈都线条流畅,外型圆润,不 落刀痕。现代仿品的拉坯拉得很厚,不但要修上半部,甚至还要修内壁,因此,线条生硬,规整有余,刀痕累累。

13、器物的体积与重量之比明显超常者。

器物过轻或过重都说明有问题,过轻者往往是采用“注浆”成型工艺。采用手工拉坯成型 工艺的器壁,是上薄下厚。而前者是上下一样厚,如果器物口沿部位厚薄合适的话,下半部就显得薄了,一般又不易察觉,只有通过重量来体会。过重者又往往是由 于泥料的可塑性差所至。可塑性差的泥料会给拉坯成型带来难度,薄了,器型不准,厚了又重量超标。就是仿品的壁厚与真品类型,它也会显得比真品重,因为仿品 胎质的致密度一般都高于真品。

14、成型工艺与时代特征不符者。

前面所说的“注浆”只是成型工艺中的一种。笔者曾见到一件青花条案,是用坯板拼粘而成,景德镇称作“镶活”。收藏者仅根据青花纹饰就说它是元代真品。事实果真如此,就是国宝级珍品。遗憾的是元代根本没有“镶活”这种成型工艺,只是到清代景德镇才采用“镶活”工艺。

15、垫烧工艺特征不符者。

目前景德镇普遍使用石油液化汽窑烧制瓷器。为了防止器物与碳化硅棚板粘连,要在两者之间撒上石英砂或氧化铝粉。仔细观察器物的足圈,如果上面粘有上述两种材料且十分牢固,必定是现代仿品。不仅是元青花,明清瓷器亦如此。古代根本不用石英砂和氧化铝粉作垫料。

16、表面有明显人工作旧痕迹者。

要想使仿品招摇过市,就离不开“作旧”工艺。人工作旧痕迹与古陶瓷的自然旧貌有着本质区别。笔者对此另有撰文,不再赘述。

17、采用X荧光检测,指标元素超标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陶瓷釉面的光亮度会逐渐减弱,它是由于釉质本身“脱玻化”所至。为了降低仿品釉面光亮度,向釉内添加锌、锆、钛等氧化物作消光剂,是现代 仿制者的常用手段之一。采用X荧光分析可以无损地检测出各种元素在胎和釉中的含量。如果上述某元素超标,既是现代仿品。

18、采用波谱分析,釉质老化系数在0.10以下者。

釉质本身随时间推移会产生“脱玻化”现象,又称其为老化。老化系数在0.10以下者必定是现代仿品。

以上列举的18条,仅是现代仿品中的常见问题,很可能挂一漏十,难以全面。笔者仅想借此阐明一个道理,只有那些对陶瓷工艺发展的历史了如指掌的人,才有 可能在鉴定实践中敏锐地发现现代仿品中存在的细微破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实践证明,陶瓷鉴定,可意会,亦可言传。鉴别真假有时容易有时难,一般来说,看 假容易看真难。看假,只要抓住一条就可以作出明确结论;看真却要谨小慎微,面面俱到,尽量抓住每一个细节,把所有可能出现疑点的地方都排除后,才能作出肯 定结论。

相关文章

  • 等级森严的皇家御用黄釉器[图文]
    等级森严的皇家御用黄釉器[图文]

    图1黄釉是以适量的铁为着色剂,在氧化焰中烧成。分高温、低温两种。高温黄釉是含适量氧化铁的石灰釉,在高温氧化气氛中生成三氧化二铁,呈黄色。唐代已能烧出高温黄釉瓷器,如安徽寿州窑、河南密县窑、山西浑源窑等都烧造黄釉瓷器。低温黄釉是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以氧化铝为助熔剂的颜色釉。最早见于汉代陶器上,颜色显橙红色。瓷器上纯正的黄釉,始于明永乐年间,明嘉靖以后黄釉成为皇室宗庙祭器的重要颜色。清代黄釉有蜜蜡黄...

    711 陶瓷 陶瓷图片 陶瓷作品鉴赏
  • 钧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图文]
    钧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图文]

    图1-1 宋钧窑天蓝釉盘图1-2 宋钧窑天蓝釉盘图2-2 宋钧窑窑变釉菱花盏钧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不仅造型端庄沉稳,而且釉色古朴凝重,变幻莫测,尤以玫瑰紫、海棠红、火焰青、鸡血红、鹦哥绿等多种窑变釉为其他窑口所不及。钧釉有高温一次烧成,也有二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这是...

    1539 陶瓷 陶瓷图片 陶瓷作品鉴赏
  • 你相信这是陶瓷做出来的吗?[图文]
    你相信这是陶瓷做出来的吗?[图文]

    美国艺术家Cheryl Ann Thomas用最传统的方式进行她的创作。运用前哥伦布时代印地安人与西非人製作大型陶瓷器皿的技术,重现陶瓷工艺的悠久历史。将传统的条纹一圈一圈叠合,她选择留下泥土的天然质感以及她自己的手作印记。她说,“文物与艺术创作是人类干预历史的遗留证据,我的雕塑构成了我与物质相互干预而留下永久的纪录!”。(文章来源:视觉艺术)...

    1538 陶瓷 陶瓷欣赏 陶瓷作品鉴赏
  • 元磁州窑瓷器量大品种少[图文]
    元磁州窑瓷器量大品种少[图文]

    元黑釉加彩题酒字玉壶春瓶瓷器赏鉴元代磁州窑制瓷虽然仍保持着很大的生产规模,但生产品种比以前有所减少,除典型磁州窑的白地黑花品种仍大量生产之外,传世品中还常见绿釉黑花、孔雀绿(蓝)釉黑花、三彩、黑釉等品种,其产品也有一定的时代特色。绿釉黑花或孔雀绿(蓝)釉黑花瓷器是宋元时期磁州窑在白地黑花瓷基础上烧造的瓷器品种,与我国传统的低温铅绿釉陶器不同,磁州窑产品是二次烧成,即先高温烧成瓷胎,然后在瓷胎上施釉...

    823 陶瓷 陶瓷欣赏 陶瓷作品鉴赏
  • 惨淡秋拍中唐三彩出精彩[图文]
    惨淡秋拍中唐三彩出精彩[图文]

    图一□河南省陶瓷文化研究会会长乔红涛十月初,香港苏富比与佳士德拍卖公司都在香港举行了本年度的秋拍,这是收藏市场的又一次重要拍卖活动,自然也吸引了全球艺术品收藏爱好者的目光。单从中国古代陶瓷方面来看,两大拍卖机构为今年的秋拍还是下了一定的功夫的。佳士德香港继去年秋季推出“古今”中国瓷器及艺术品拍卖以来,一直致力于搜集源 自不同朝代的中国精致藏品。在今年十月“古今”拍卖当中,首次出现在香港佳士德平台的...

    729 陶瓷 陶瓷图片 陶瓷作品鉴赏
  • 德化窑鼓式罐艺术漫谈[图文]
    德化窑鼓式罐艺术漫谈[图文]

    图1鼓式罐又叫鼓钉罐,是因其外观仿制大鼓的形状而得名。这一特征是延续了青铜器战鼓或先民祭祀用鼓的样式,上面的铺首神兽起的是震慑或威慑作用。历史上的鼓还在两头装上用来固定皮面的钉子,且均匀地分布在鼓的两头的边沿上,形成了钉圈。在这类瓷罐上,同样大多数都有乳丁状突起的钉圈,所以这类瓷罐又被称作鼓钉罐。说到鼓式罐就不得不提德化窑鼓式罐,因为它是同类民窑器中最具特色的品种之一。其最大的特点是以纯手工捏塑成...

    358 陶瓷 陶瓷作品 陶瓷作品鉴赏
  • 巴西Jorge Barrão颠覆传统的陶艺作品[图文]
  • 元龙泉器独创露胎贴花釉面装饰法[图文]
    元龙泉器独创露胎贴花釉面装饰法[图文]

    元龙泉窑青釉褐斑露胎贴花八仙纹梅瓶元代龙泉窑青瓷除造型、烧造工艺特点突出之外,在胎釉、装饰等方面也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胎釉特征上,虽然南宋时期那种薄胎厚釉,釉色粉青的制品仍有生产,但元代龙泉窑生产的主流产品还是一种胎体厚重,釉层较薄,釉色以绿色为基调的青瓷,其色调除标准的翠绿色外,还见有青灰、青黄等色,而因烧成时窑内气氛的改变,有些制品的釉色会完全变为黄色,俗称“黄龙泉”,别有一番韵味。元龙泉窑青...

    578 陶瓷 陶瓷资料 陶瓷作品鉴赏
  • 古人用瓷瓶作装饰寓意万事平和[图文]
    古人用瓷瓶作装饰寓意万事平和[图文]

    读康熙青花三足笔洗上的博古图1 读康熙青花三足笔洗上的博古图2《孔子家语》: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通今。”东汉许慎对“博古”在《说文解字》中作“博,大通也;古,故也”的释义。从春秋时就已经出现的鉴藏古物的行为到宋代将实践活动整理出了理论文本。王楚的《博古图》、吕大临的《考古图》于宋哲宗元祐七年问世,将秦汉尊彝鼎绘制形范辨论款识。宋徽宗特敕王黼编撰的《宣和博古图》将“...

    500 陶瓷 陶瓷图片 陶瓷作品鉴赏
  • 比利时华人吴培的“文物回归梦”[图文]
    比利时华人吴培的“文物回归梦”[图文]

    明末清初之际,中国曾有上亿件瓷器被运往欧洲,其晶莹的质地、美丽的色彩吸引了欧洲上流社会的关注,西方宫廷贵族竞相收藏,视若拱璧。明清外销瓷在中国瓷器烧造史和陶瓷贸易史上,有着独特的风格、独特的影响和独特的地位。不仅曾风靡欧美,如今在全球各大拍卖行也占有一席之地,许多著名博物馆也将其收纳展览,众多学者将研究中国明清外销瓷作为毕生的事业。2014年11月18日,比利时籍华人吴培创办的“明清外销瓷展览馆”...

    1482 陶瓷 陶瓷知识 陶瓷作品鉴赏
  • 瓷器中的海水山石纹饰有吉祥寓意[图文]
    瓷器中的海水山石纹饰有吉祥寓意[图文]

    图1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沈源《佛像卷》局部 图2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永乐青花海水纹香炉图3 明崇祯青花海水仙山纹饰 佛教有一尊阿弥陀佛,那里有一个无比庄严、清净、美妙的西方极乐世界。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有沈源(清)奉命依内府旧藏贯休(唐末五代画僧)法师所绘极乐图临仿缩绘的佛像卷,引首为乾隆帝题“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安养道场”。此水墨设色佛菩萨听法图以世人的想象描述...

    1476 陶瓷 陶瓷作品 陶瓷作品鉴赏
  • 英乡绅收藏百余中国瓷器 精美程度让人落泪[图文]
    英乡绅收藏百余中国瓷器 精美程度让人落泪[图文]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 参考消息网4月26日报道英媒称,朋友和村民们记忆中的“胖子”皮尔金顿,是个少言寡语的乡绅,只有他的家人知道他有一个秘密——一个近乎偏执的爱好:收藏中国瓷器。而且,他慧眼独具、瓷海淘金。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4月25日报道,皮尔金顿英年早逝,1969年44岁时就过世了,给妻子和三个女儿留下一个农庄和他的100件中国瓷器收藏。 报道称,半个世纪后,他的家人决定把100件瓷器一锅端全...

    1463 陶瓷 陶瓷科普 陶瓷作品鉴赏
  • 青花海水白龙纹扁壶鉴赏[图文]
    青花海水白龙纹扁壶鉴赏[图文]

    青花海水白龙纹扁壶,高45.3cm,口径7.8cm,足径14.5cm。壶圆口,口边微外侈,长颈自上而下渐阔,扁圆式腹,椭圆形浅圈足。通体青花为饰,壶口及颈部绘卷草纹和缠枝莲纹各一周。腹部为青花留白海水龙纹,一条矫健威猛的白龙在苍茫无际的大海中遨游,白龙回首曲体,须发飘扬,四肢伸张,呼之欲出。青白相间的波涛上下翻滚,汹涌澎湃,又见点点黑斑,大有铺天盖地、水珠激溅、迎面而来之感。尤其是以青花点白龙双睛...

    1956 陶瓷 陶瓷科普 陶瓷作品鉴赏
  • 褶皱陶瓷设计师谢东作品欣赏[图文]
    褶皱陶瓷设计师谢东作品欣赏[图文]

    女设计师谢东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于北京,目前驻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客座讲师,意大利著名品牌Driade设计师,并与施华洛世奇水晶有过合作。她的陶瓷设计专注于实验性和探索创新的形式和工艺为特色,基于陶瓷的特性模拟纸张或者有机的自然肌理,在这个方向上进行了很多年的探索,现在已经推出很多系列的作品,同时也拓展了设计的种类,从桌上餐具到灯具,艺术品等都用其独特的陶瓷设计语言来诠释自己的艺术观念。近年来参加了C...

    970 陶瓷 陶瓷图片 陶瓷作品鉴赏
  • 唐代陶瓷工艺成就[图文]
    唐代陶瓷工艺成就[图文]

    我国烧瓷业发展到了唐代,出现了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两大瓷窑系统,并出现了评品瓷器高下的专薯——陆羽的《茶经》,瓷器的生产有了很大发展。晚唐时期越窑青瓷的质量已大为提高,原料经过很好地粉碎、淘炼,瓷胎胎质细腻致密,不见分层现象,气孔也少,胎色呈灰淡紫等色。成型技术也普遍提高,器型规整,碗、盘、执壶等胎面光滑,釉层匀净,坯体显著减轻,图足纤细,足壁外撇,制作十分认真。釉料处理...

    375 陶瓷 陶瓷知识 陶瓷作品鉴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