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首壶,因鸡首状壶嘴而得名,又名鸡头壶、天鸡壶。鸡首壶作为一种独特的壶式,最早出现于三国末年,流行于魏晋南北朝至隋,到唐代,鸡首壶逐渐被新出现的执壶所替代,慢慢淡出历史舞台。
西晋的鸡首壶是由盘口壶演变而来,以小件为主,多在小盘口壶肩部对称地贴鸡首与鸡尾。造型简单,容量小,鸡首实心,不通壶腹,不能用于倾注。这是鸡首壶发展的早期阶段,在日常生活中,鸡首壶主要用于装饰。
到东晋时期,鸡首壶已向实用功能转化,器形相对比较高大丰满。壶颈部比西晋时要高,鸡尾演变成弧形柄。鸡首由装饰性的实心变为张嘴空心,下面有颈,与壶腹相通,可以出水,鸡冠加高竖挺,双目圆睁。壶柄上端与盘口粘接,下端装在肩部,高于壶口。颈部细长,在使用时可以直接用手持颈部倒酒。据深圳宝雅艺术专家赵先生分析,鸡首壶的这种演变与我国魏晋时期的酒文化有关,东晋以后,鸡首壶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用壶。
东晋黑釉鸡首壶
南北朝时代,鸡首壶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器,因此它的制作已趋于规范。器形进一步向修长方向发展,变得苗条秀气。鸡首部分鸡冠高耸,做打鸣状,盘口增高,重心向下移从而增加了平稳性,鸡嘴依旧与腹部相通,有孔,能倒水。值得注意的是,南朝时期出现了龙柄和莲瓣装饰,这在工艺上是很大的进步,同时也给鸡首壶增加了一些宗教色彩。无论从工艺、纹饰还是实用性等方面,鸡首壶在南北朝时期均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发展趋于成熟。
南朝越窑青瓷鸡首壶
隋朝的鸡首壶较南北朝时期更为修长,表现为壶颈变细,腹部瘦高,容量大大减少。柄部仍沿用南北朝时的龙首,但衔龙造型更加生动,并派生出虎首、羊首或凤首壶。此外,隋代白瓷发展成熟,胎釉有了象牙白的质感,出现了部分白瓷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是1957年出土于西安郊区玉祥门外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中的白瓷龙柄鸡首壶。此时鸡首壶在工艺、纹饰还有实用性方面都达到了顶峰。
青瓷凤首壶
到唐代,壶的样式增多,逐渐出现执壶、直柄壶、龙柄壶等。唐代初期,只有越窑仍在生产鸡首壶,壶体已接近双龙柄壶的样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发生变化,鸡首壶逐渐被替代,淡出历史舞台。
鸡首壶的出现与我国古时的崇鸡文化现象有关。鸡在古代是吉祥之禽,西汉初期,韩婴《韩诗外传》中记载了鸡的“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即“文、武、勇、仁、信”五德。 “鸡”与“吉”同音,寓意吉祥安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 长期处于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中,鸡首壶反映了战乱年代人们对吉祥安宁生活的祈望。
赵先生还指出,宝雅艺术馆现收藏有两个隋朝风格鸡首壶,造型新颖,釉色莹润,有兴趣的藏友可以前去观赏评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