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用具也精致
“看到古瓷塑的工艺,我深深震撼了。”谈及自己收藏的宝贝,德化县收藏协会会长陈明良说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收藏的明代《掌上观音》,这是他所知的、已经发现的“瓷圣”何朝宗作品中最小的一件。近30年来,他收藏的德化窑古瓷已达2000多件,精品瓷雕也有200多件,从中可以窥见德化窑的发展史。
明代《掌上观音》虽小却神韵丰足
瓷都人爱上 家乡古陶瓷
生长在瓷都,陈明良从小耳濡目染,了解到德化瓷器之精美和陶瓷文化底蕴之深厚,并走上了陶瓷创作的道路。在创作的过程中,陈明良发现,每件古陶瓷里都蕴含着作者的精、气、神,与古人精品的对话,让他眼界大开,潜移默化之中,于自己的瓷雕技艺大有裨益。于是,他开始认真收藏德化古陶瓷。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陈明良就已经开始注重收藏和研究德化古陶瓷。刚开始由于没有经验,他收集到的古瓷有不少是档次较差的残瓷,“买的时候感觉很不错,可是拿出去交流时就发现了它的问题”,这对他打击很大。陈明良当时决定,暂时停止收集古瓷,重新建构自己的陶瓷收藏知识体系。
明代《坐岩观音》是镇馆之宝
陈明良一边积极研究德化陶瓷历史,研究陶瓷文化,提高文史理论上的素质,一边虚心向瓷工艺人请教,从技艺上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他调整自己的收藏方向,改变了以往收藏多而杂的做法,专门收藏德化县本地生产的古陶瓷。
近30年来,他收藏的德化窑古瓷已达2000多件,精品瓷雕也有200多件。其藏品较为系统齐全,从商周瓷片、瓷罐到明清时期瓷雕,再到近现代瓷器,几乎各个时期的精品都有。
“瓷国明珠通中外;艺苑奇珍贯古今。”这是陈明良多年心血所系——“瓷艺堂”的冠顶联,该联既概括了德化瓷的悠久历史和广泛影响,又隐现了藏者搜奇寻古的艰辛和美好愿望。
7厘米《掌上观音》令人叫绝
和所有的德化瓷藏家一样,对陈明良来说,拥有一尊何朝宗的作品是梦寐以求的事。上世纪90年代,他终于有机会与何朝宗“亲密接触”。当时经朋友介绍,他在漳州龙海见到了倾心已久的何朝宗作品——一尊7厘米高的《掌上观音》。当时,对方开价不低,陈明良前后三次前往龙海,最终把这件作品纳入自己的收藏中。
虽然这尊观音仅高7厘米,但它的神态、造型和开脸都让他深深折服。陈明良小心翼翼地把这件宝贝拿出来让大家欣赏。《掌上观音》是经典的德化“象牙白”,观音衣纹流畅,面容端庄秀丽,发丝纤毫毕现,“这么纤细的纹理,从头到尾都没有断过,技艺十分精湛”。如此精妙的瓷雕,令人叹为观止。
在得到《掌上观音》之后,陈明良又定下了更大的目标:拥有一件何朝宗的大件作品。8年后,他实现了梦想,收藏了何朝宗一尊36厘米高的《坐岩观音》。
“没买回来都睡不着。”陈明良笑着说起收藏古瓷的感受。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雕塑设计系进修时,陈明良一位老师得知他在收藏古陶瓷并观摩了他的藏品后,嘱咐说:“应该多买,不能卖,以后开个博物馆。”这更激发了他的收藏热情。
如今,他收藏了大量历代德化陶瓷名家精品。除了明清大师瓷雕外,还有清代的《倒流壶》,形如桃子,创意新颖别致,而十九世纪初期的《动舌十不全》,舌头可随着身体的运动自由转动,妙趣横生,设计水平高。陈明良的藏品得到了社会肯定。2008年央视《寻宝》节目在泉州举办,他收藏的德化窑明代《五彩盖罐》被评为“十大宝物”。2012年,央视《寻宝》走进福建集美,他收藏的德化明代何朝宗《坐岩观音》获得“民间宝物”称号。
“德化古陶瓷 仍是价值洼地”
德化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其陶瓷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宋元时期德化陶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德化窑烧制的优质白瓷闻名海内外,尤其是以明代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林希宗、林孝宗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瓷雕艺术大师,创作大量“中国白”瓷雕,把德化瓷雕艺术推到了一个新高度。到了清代,德化窑大量烧制青花瓷和五彩瓷,出现种类琳琅满目、风格多姿多彩的局面。
陈明良介绍说,德化精美的瓷塑作品被美国、英国、丹麦等多个国家博物馆收藏。但国内对德化瓷的认识还不到位,拍卖市场上的价格还远未能体现德化古陶瓷的地位。德化古陶瓷仍然是收藏拍卖市场中的“价值洼地”。“这是一种遗憾,更让我感到一种使命。”陈明良说,愿能穷毕生之力,收藏德化古陶瓷,开设一个专门展览德化古陶瓷的私人博物馆,向世人开放,让更多人了解德化陶瓷的灿烂文化和独特魅力。
为此,陈明良给自己定下了这样一个标准:凡是能体现德化陶瓷发展轨迹的重要藏品,即便是残缺不全,也要收藏。如果单纯从收藏市场的角度来看,那些残缺不全的陶瓷艺术品,有时并不值得收藏,但是从德化古陶瓷研究角度来看,则是不可多得的珍品。他深知,搞收藏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是不行的,充其量也只是一个“陶瓷保管员”而已。工作之余,陈明良常常埋头书斋、图书馆,学习陶瓷专家学者的文章、论著,积极研究陶瓷发展的规律,研究德化陶瓷发展的历史。在收藏基础上,陈明良还撰写多篇论文发表,编著了《德化窑古瓷珍品鉴赏》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