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德清窑黑釉盘口鸡首壶 1985年9月青州市五里镇涝埠村出土
鸡首壶又称“鸡头壶”“天鸡壶”,是指雕塑鸡头为装饰或以鸡头作为壶嘴的瓷壶。为酒具,又作盛水器。烧于三国时期,盛行于两晋。其前身乃盘口双系壶,为南方越窑所首创。在南北朝时期有进一步发展,形体趋向高大,流行龙形执柄。隋代的鸡首壶以壶体修长、鸡头雕塑逼真著称。入唐以后,鸡首壶逐渐被酒注子(执壶)所取代。
青州市博物馆收藏有多件鸡首壶,介绍于下,供大家共赏。
东晋德清窑黑釉盘口鸡首壶底部
东晋德清窑黑釉盘口鸡首壶(图1) 1985年9月青州市五里镇涝埠村出土。口径10厘米,高28.6厘米,底径13厘米。盘口,圆唇,束颈,广肩,鼓腹,平底。肩饰对称桥形系,肩一侧贴塑直颈高冠的鸡头为流,似在引吭而歌。另一侧贴塑引颈俯首口衔盘口的龙柄。通体施黑釉不及底,底部露胎,胎体厚重,釉色漆黑。为国家一级文物。此壶虽鸡头神形毕肖,但不通壶腹,不能倾注,为闭口者,纯为装饰,是用于陪葬的明器。
该黑釉盘口鸡首壶,圆阔的形体,配以鸡首流与龙柄,整个造型匀称、自然,器身弧线与折线的有机结合,更增添挺拔中见柔和的韵律美。用黑釉遮体,更显得高雅,是东晋德清窑鸡首壶中的一件珍品。黑釉瓷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瓷业生产中的新品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是在青瓷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颜色釉瓷。它的烧制成功,突破了单一的青釉传统,丰富了瓷釉装饰。魏晋南北朝瓷器中,黑釉者较少,以烧造黑釉瓷器著称的是东晋德清窑。
南朝越窑青釉盘口鸡首壶 青州市益都中心医院出土
南朝越窑青釉盘口鸡首壶(图2) 青州市益都中心医院出土。口径9厘米,高25厘米,底径10厘米。盘口,细颈,肩部一侧有一对并列鸡头作流,鸡头的刻划惟妙惟肖,作昂首状。另一侧用双股泥条塑龙头把手,龙头仅具轮廓,龙口衔盘。流与把之间的肩部装饰对称的桥形方系。腹部略显瘦长,下腹部微内敛,平底。通体施豆青釉,釉色温润。此壶的鸡头流为闭口者,亦为明器。从这件壶的造型、釉色来看,应为南方越窑的产品。为国家二级文物。
南朝越窑青釉盘口鸡首壶底部
“鸡”与“吉”谐音,鸡首壶在社会大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和发展,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吉祥安宁生活的期望。鸡首壶器形演变大致为:器形由小到大,由矮到高;盘口由小变大,颈由短变长;鸡首由实心到空心,鸡尾由装饰变为实用把手。鸡首壶的流有张口、闭口的分别,张口者数量较少,可以实用。
唐长沙窑青釉斑彩鸡壶 从青州古董商李徵山手中征集入馆
唐长沙窑青釉斑彩鸡壶(图3) 1965年从青州古董商李徵山手中征集入馆。壶嘴作仰头张口鸡头状。壶身对称贴塑绿彩鸡翅,肩部挂釉下绿、褐斑彩,壶把捏塑成外卷的尾巴,壶腹分割成瓜棱形,整体施青釉未及底部。造型像一只引颈高叫的雄鸡,比较罕见。
唐长沙窑青釉斑彩鸡壶底部
从整体上看,此壶在鸡头、鸡尾的处理上极富想象力。肩部挂10多条釉下绿、褐斑彩,为唐代长沙窑的典型装饰手法。肩部的系消失,由两翼写实贴塑的绿彩鸡翅替代,竹刀刻划的鸡翅栩栩如生。长沙窑是唐代湖南长沙地区的一个重要窑场,其窑址位于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坪,始烧于中唐,盛于晚唐,终于五代,为南方的一处青瓷窑场。经考证此壶是唐代饮茶用壶,弥足珍贵,为国家一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