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烟壶,其用途在于盛装鼻烟,以便随身携带和取用。鼻烟在康熙年间传入中国,并开始流行,上至帝王,下至平民,无不好之,而鼻烟壶的赏玩则成为一种时尚。
鼻烟壶的种类繁多,材质上有陶瓷、玉石、玛瑙、玻璃、金属、象牙等,加工工艺几乎涉及了中国所有的工艺门类,集实用性、材质美与工艺美于方寸之间。
从清代至民国,掐丝珐琅鼻烟壶十分少见。一则是因鼻烟壶体量甚小,掐丝珐琅工艺施展其上难度较高,故而制造极少,官造者仅乾隆一朝。另一原因是鼻烟放置铜胎壶内,铜壁会因生锈而影响烟质味道,因而掐丝珐琅鼻烟壶内均施蓝珐琅釉,以防范铜锈。同样,为实用之故,乾隆时期采用木塞放置细管上端,方能密封良好。到了民国,由于鼻烟货源问题以及其它烟草产品的冲击,人们吸闻鼻烟的习惯逐渐衰落,鼻烟壶的实用性已不被看重,转而成为赏玩收藏之物。此时,不再在壶内施釉,塞柱也由铜管代替暖木。
掐丝珐琅工艺于元代后期传入我国,早期用单丝勾勒枝蔓,到了康熙中晚期,开始采用双钩法勾勒枝蔓。于鼻烟壶之上,凡是西洋风格的西番莲纹样都用双钩法勾勒枝蔓。明代,西番莲作为植物引入我国。之后,工匠在原有的与之相似的缠枝莲纹的基础上根据实物加以改进,形成了西番莲纹样。明清时期西番莲纹是皇权和等级身份的象征。乾隆时期掐丝珐琅鼻烟壶的掐丝技艺特点是精、严、密,用丝如用笔,一丝不苟,对称均匀,丝纹紧密,少有空隙。晚清之时,其掐丝则不再严谨细致,纹饰也较乾隆时稀疏。壶口、足等露铜处,康熙至咸丰采用鎏金工艺施金,其中乾隆时期用金最奢。乾隆时期的珐琅制品,砂眼细小,像鼻烟壶这种小而精的掌上玩物,砂眼几近于无。乾隆掐丝珐琅鼻烟壶的款识皆为楷书刻款,晚清民间制造的珐琅鼻烟壶,一般不作款,或作乾隆伪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