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知不觉之中,我被诱入光明,就是那样自然洋溢着信仰的伟大。同时我也感觉到祖国的古艺术,敦煌艺术,以至唐宋艺术中共通的情趣。这样大约在1955年末,终于脱离了危机,自己想说的话沸沸腾涌,已经能够把握着表现了。新的空间变为己有,在那里面自己能够自由的呼吸。
—1959年〈赵无极的自白〉
随着1950年代中期赵无极经历人生与情感的剧变,将无可宣泄的感情投入创作,从此展开艺术生涯最重要的关键时期,1954-1958年间被称为「甲骨文」时期,因深受学术界推崇,巨幅作品多为国际知名美术馆与机构所藏,出现在市场上的作品如凤毛麟角,十分珍贵难得。《大地无形》在1957年于法兰西画廊展出后,旋即为私人藏家所收藏,历经五十年后曝光于市场,当时已在万众瞩目下刷新市场纪录,而今相隔十年重新现身,更无疑是难得一见比肩知名博物馆藏的良机。
赵无极《黎明—不早不晚》1957年作 200 x 300 cm. 日本 京都 国立近代美术馆藏
赵无极《风》1957年作 130 x 195 cm. 美国 纽约 所罗门 · 古根海姆美术馆藏
赵无极《火》1954-1955年作 130 x 195 cm. 法国 巴黎 庞毕度中心藏
赵无极《夜幕降临》1956年作 195 x 130 cm. 美国 芝加哥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
赵无极《大地无形》
1956-1957年作
油彩 画布
200.4 x162.3 cm.
估价:HK$ 90,000,000 - 150,000,000
来源
法国 巴黎 法兰西画廊
瑞士 私人收藏(于1950年代后期购自上述画廊)
佳士得 香港 2007年11月25日 编号211
现藏者购自上述拍卖
展览
1957年 法兰西画廊 巴黎 法国
出版
尚·劳德《赵无极》LaConnaissance 布鲁塞尔 比利时 1974年(黑白图版,第33页)
尚·雷玛利《赵无极》Editions Hier et Demain 巴黎 法国;EdicionesPoligrafa 巴塞罗那 西班牙 1978年(图版,第57图,第103页)
尚·雷玛利《赵无极》Éditions Cercled'Art 巴黎 法国;EdicionesPoligrafa 巴塞罗那 西班牙 1986年(图版,第57图,第103页)
丹尼尔·阿巴迪及马丁·康坦索《赵无极》Ddiciones Poligrafa 巴塞罗那西班牙 1989年(图版,第13图)
丹尼尔·阿巴迪及马丁 康坦索《西洋近现代巨匠画集—赵无极》文库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 台湾 1993年(图版,第13图)
《赵无极作品1935-2008》Flammarion巴黎 法国 2009年(图版,第124页)
《赵无极—生命 1935-2008》季丰轩香港 中国 2010年(图版,第124页)
〈赵无极与自然的艺术〉《Above杂志》秋季刊 Centoria有限公司 纽约 美国 2010年(图版,第177页)
《大地无形》在1957年于法兰西画廊展出后,旋即为私人藏家所收藏,历经五十年后曝光于市场,当时已在万众瞩目下刷新市场纪录,而今相隔十年重新现身,更无疑是难得一见比肩知名博物馆藏的良机。据目前现有的出版文献所示,或许因当时艺术家工作室空间所限制,日本京都国立近代美术馆收藏两米乘三米的《黎明-不早不晚》为此时期最大尺幅作品,《大地无形》位居次大,不但是现今市场出现最大的「甲骨文」系列作品,主题更兼容中西、回归宇宙初始的探索,实为赵无极超越自身文化、追寻普世意义的扛鼎之作。
赵无极《大地无形》1956-1957年作
天地大问直探造化起源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记载:「颉有四目,仰观天象。因俪乌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甲骨文既是文字之始,于《大地无形》更为传神地描述了大地原初的混沌状态,随着文字初创后「造化不能藏其秘」,书画的传意见形乃是「天地圣人之意」。从《创世记》中的造物初始、甲骨文的书契始作,至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赵无极无疑不满足于过去对既有现象与自然的描述,更进一步以《大地无形》追溯人类乃至造化的起源,作品因而从内在的核心理念至外在的构图形式,突破了语言和地域的限制与隔阂,以中西美学相互的融合与激荡在艺术史上建立了一种新的高度与地位。
取中国之神魄 创抽象之开端
赵无极曾在与艺术史学者刑晓舟的访谈中提到如何由具象转入抽象创作:「1953至1954年间,我开始转向无叙事性因素的绘画,我的画变为一种想象的和不可读的书写。」赵无极的创作脉络不仅与中国文字的发展过程相契合,更源于其内在对于中国文化的依归。1950年代中期他自离家后首次从法国友人处听闻父母的消息,「给我极大的安慰,好像我长年渴望、企盼的事,突然间触手可及。」此时他对于故土的怀念与思乡之情凝聚于创作中,1955年的《向屈原致敬》与1956年的《墓志铭》、《向杜甫致敬》等作品,皆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寄托了他自身的际遇感怀与忧国忧民,透露出深切的历史使命感与爱国意识。在赵无极长达七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甲骨文」时期是唯一由内而外如此深切表达中国意识的时期,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关键地位,他往后的创作发展皆由此而来。
赵无极《向杜甫致敬》1956年作
赵无极《向屈原致敬》1955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