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介绍发现的炼铁炉。
新京报讯(记者黄颖)辽代的炼铁高炉什么样子?工人生活环境如何……这些问题在延庆大庄科乡矿冶遗址群考古现场,可寻到答案。
昨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一年考古发掘,已基本确定该矿冶遗址群发现的五座矿山、四处冶炼遗址、三处居住及作坊遗址,年代为距今1000余年的辽代,是目前发现的华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矿冶群。
遗址地曾为辽兵工厂
2011年大庄科乡矿冶遗址被发现后,今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考古队对大庄科的矿冶遗址群进行了发掘,仅生活区遗址面积就达3000余平方米。
“最早的首钢就在这儿。”昨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科技考古室刘乃涛介绍,辽代十分重视发展炼钢技术,辽太祖更是下令建设了多个炼钢区域,大庄科乡的矿冶遗址群便是其中之一,可为辽代五京铸造兵器或生活用品。该遗址所在地为辽“五京”之中的陪都“南京”幽州(现北京),所以该矿冶群也可称作辽代“首钢”的生产基地和工人生活区。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工人居住区遗址。
刘乃涛说,目前已了解到,在这3000平米的生活区中,共有14间居住用房,面积从二三十平方米至一二百平方米均有,“居住者应该包括普通工人和管理者都有”,估计这片居住区可住数百人。
从出土的瓷器、玉器等生活用品观察,这些炼钢工人的生活、待遇应该较高,“普通人用的都是陶盆。”刘乃涛透露,从房屋坐北朝南,院门、院墙、正房、东西厢房以及火炕等形制来看,当时的房屋已与现代基本相同,在某处土炕遗址还能看到烧红的熟土痕迹,颇具生活气息。
遗址中挖掘发现的铁块。
刘乃涛介绍,在发掘中,出土了部分箭头等兵器,这片矿冶群很可能是辽代的“兵工厂”。因为如今北京曾位于辽南京附近,是历史上宋辽的战场前沿地带,所以,该矿冶遗址群的发掘也成为了冶铁技术自中原地区向边远地区传播的证据之一。
“(该矿冶遗址群)从辽至金一直在使用。”刘乃涛说,到了明清两代,因与皇家禁地十三陵一山之隔,最终被废弃,因此得以保存至今。“生活区”向南数百米,考古队发现了当年炼铁的4座高炉遗迹,基本形貌清晰可见,炉内结构完好,鼓风口清晰可见。
“有工人在炉后拉风箱。”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郭京宁介绍,根据史料记载,当时有工人从高炉上方倾入铁矿石和木炭,融化的铁水和炉渣会从高炉下方流出,再由工人进行锻造。
刘乃涛称,与现代技术相比,辽代的冶炼技术已十分成熟,“工艺原理基本一样”。通过技术手段测定,该处高炉日产可达1.5吨左右,“在辽代也属于很大的产量”。这也是考古人员将此处戏称为辽代“首钢”的原因之一。高炉遗迹的发现,为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冶铁高炉的炉型结构演变提供了珍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