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图2
(原标题:难忘那时的青春之歌)
与上山下乡相关的物件时下已成为收藏品。这些物件记录了那个令人难忘的年代,唤起了一代人的集体追忆……
全国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期间。在这十多年里,数千万知识青年来到农村或者奔赴边疆参加生产建设,用自己火热的红心和无比辛勤的汗水建起了一个个农场、林场、科研所,也用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不断改变着边疆和农村的面貌。
知识青年抒豪情、立壮志,描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远景。他们的足迹遍及新疆、黑龙江、山东、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云南等省份的十几个生产建设兵团、林场、农场等,经受了一次又一次严峻的考验,领悟和寻找着人生的价值和真谛。
有人认为上山下乡始于“文革”,但事实上并非这样。早在1955年,北京市的知识青年就积极响应毛主席发出的号召“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组建了“北京市青年垦荒队”,率先奔赴北大荒。当时作为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亲自为他们授旗,从而拉开了全国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序幕。1964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1965年由中共中央办公厅予以下发,成为指导知青上山下乡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从此,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便成为党和政府重要的日常工作。在“文革”刚刚开始的几年,仅上海奔赴新疆参加农业建设的知青就多达10万人以上。从1964年到1965年,笔者身边(武钢子弟中学)有很多位同学也志愿报名奔赴新疆,武汉市至少有数千名知青加入到“支边”行列之中。“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已成为上世纪60年代初期广大青年自觉的行动和最流行的口号。
图3
图4
毛泽东主席于1968年12月22日发表了另一条关于知青的语录:“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在那以后,全国掀起了更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甚至身在城市的每一个家庭均参与其中。
目前,有关知青的纪念品和生活用品已经进入了收藏市场,如上山下乡批准书、纪念册、搪瓷缸、像章、语录本等,均已成为红色收藏中最受欢迎和青睐的藏品种类之一。下面介绍一些笔者收藏的与知青上山下乡有关的藏品。
图一为无锡市革命委员会1969年颁发的《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批准书》,尺寸为8开,奖状形式,上方为毛主席正面木刻像和红旗,边饰为葵花和麦穗、棉花,左边是1955年发表的《毛主席语录》:“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其正文为:“谢浣维同志:你热烈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坚决要求到农村去,滚一身泥巴,干一辈子革命,我们坚决支持这一革命行动,批准你到五固河农场。希望你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彻底改造世界观,为人民立新功!”图二由河南省郑州市革命委员会一九七四年颁发,性质、形式与图一相同,只不过尺寸更大些,为4开,“光荣证”三个大字印在了背景上,与正文重叠存在,节省了位置。其边饰包括光荣花、棉花、稻谷农田水利等。
图三也是一张光荣证,不过是颁发给知青家长的,由西安市东风区革命委员会1969年颁发,大小介于4开和8开之间。其设计非常有时代特征,如红太阳、葵花、主席木刻侧面像,1968年12月22日公布的《毛主席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则印在了飘扬的红旗中。“下乡上山光荣”六个大字作为衬底,与正文的内容重叠。此外,光荣证还有一种形式,就是作为一种便携的证件方式出现,大小如工作证一样,甚至更小些,如图四。这种光荣证一般有红色字体的毛主席语录,有本人的登记照以及省市革命委员会上山下乡办公室的钢印。
以上这些奖状和《光荣证》都是由各省市的革命委员会颁发的,内容均为励志语录,显示了党和国家对知青上山下乡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鲜明的政治取向,成为知青上山下乡大潮的见证物。(邵春华)
(来源:中国商网—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