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汉安丘庭院百戏画像,画中贵族独坐一榻(贵族坐榻局部)
山东汉安丘庭院百戏画像,画中贵族独坐一榻
译珍4P:
说床话榻释坐姿
原著/藤田丰八 译注/董玉库 编辑/张嘉奇
上一篇文章中关于坐姿的说明,表明古代中国人不是坐在床上,就是坐在地上。可是在《说文》中,除了床之外,并没有列举其它坐卧类家具(除掉附属物几、帷、枕、筵、箦等)。可以推测,在汉代可能再没有什么坐具了。
长狭而卑曰榻
到了汉末,刘熙的《释名·释床帐》里,除了床字以外,还有榻字,“人所坐卧曰床,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长狭而卑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小者曰独坐,主人无二,独所坐也。”《说文》中没有“榻”字。《康熙字典》对“榻”字的解释,引用了《说文》“床也,从曰从羽。”只从字典来分析,还不能说有充足的证据。在《说文》中有“”字,释义为“飞盛貌,从羽从曰。”“榻”字在《史记·汉书》里没有看到,在《后汉书》中首次出现。《后汉书·徐徲传》介绍陈蕃接待他时说:“蕃在郡,不接宾客,唯徲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 注释1
在《后汉书·陈蕃传》里介绍接待高洁之士周缪时,“郡人周缪,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莫肯至,唯陈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 注释2
另外,隋·虞世南的《北堂书钞·卷一三三》里引用谢承《后汉书》曰:“薛湻为汉中太守,盛夏但坐板榻上,不用席,冬坐羊皮,河内高弘为琅琊相亦然。”
到后来,榻几乎和床为同意。虽然当时说“长狭而卑曰榻”,只有靠自己来区别了。这里可以理解为榻和床是同样供人坐的用具。还有一种榻,放在大床前供人登床用。《释名·卷六》里“榻登,施之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后来就由榻登造出了“毾㲪”这样的专门用语,解释为“施之大床前小榻上,所以登上床者,因以名焉。”还有一种毛制的毾㲪,在《北堂书钞·卷一三四·吴时外国传》(有可能是交州以南外国传)记载:“天竺出细靡氍㲣毾㲪,氍㲣细者谓之毾㲪。”这段话引自晋·郭义恭的《广志》“氍㲣,白叠,毛织也,近出南海。”氍㲪就是白叠布,也即棉绒,可以染成不同颜色及图案。魏·鱼豢的《魏略》中记载有“五色九色”,南朝宋·刘敬叔的《异苑》也有“百种形象”的记载。这些可以说明,榻最初用于登床,所谓“长狭而卑”,由于搬运方便,也用于坐,后来演变为坐卧共用。
另外,《释名》记载“小者曰独坐,主人无二,独所坐也”,还有刚才引用的《后汉书·卷三八·徐徲传》“特设一榻”,《后汉书·卷九六·陈蕃传》“特为置一榻”,都似乎是说小榻。可是,榻不分大小,都和床一样用于坐,这是因为那时的坐不像现在的垂足倚坐。关于这些,刚才引用的管宁的例子、还有薛湻的例子都可以说明。陈寿在《三国志·蜀志·卷八·简雍传》中记载“优游风议,性简傲跌宕,在先主坐席,犹箕踞倾倚,威仪不肃,自纵适;诸葛亮已下,则独擅一榻,项枕卧语,无所为屈。”说明此人横卧榻上,这也许是一个特例。古人如何使用榻,只能根据这些文字记载来推测个大致。注释3
床榻同意,坐卧共用
北齐(6世纪后半期) 浮雕菩萨像 美国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藏
辽阳棒台子墓室壁画,画中或为墓主独坐榻上
“踞床”、“踞鞍”中的“踞”
我们现在的倚靠坐姿,在古代并不是没有特例。例如《史记·卷八·高祖本纪》记载:郦食其谓监门,曰:“诸将过此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乃求见说沛公。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注释4
此事在《汉书·卷一·帝纪》、《汉书·卷四三·郦食其传》里也有记载,洗足只写为洗。此处“踞床使两女子洗足”中的踞,不应视为蹲踞。颜师古注曰:踞,反企也;洗,洗足也;踞音据。可能是说此时尻靠在床上,两脚垂在床下。后来有很多中国画家以此题材作画的时候,画的都是两脚垂在床下。
汉高祖踞床的踞,是不是蹲踞,这里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在《汉书·黥布传》里能见到“淮南王至,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见”的记载。所以,颜师古将“踞”注释为“据也”。注释5
还有《汉书·卷四十·张良传》记载:汉王以良为成信侯,从东击楚,至彭城,汉王兵败而还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己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这里的“踞”很明显地应该视为“据”,而不是蹲踞。注释6
王充的《论衡·卷二六·实知篇》记载:孔子将死,遗谶书,曰:“不知何一男子,自谓秦始皇,上我之堂,踞我之床,颠倒我衣裳,至沙丘而亡。”其后,秦王兼吞天下,号始皇,巡狩至鲁,观孔子宅,乃至沙丘,道病而崩。注释7
这些只能说是一种传说,但却可以说明在后汉的时候,踞是一种不礼貌的坐姿。另外,《晋书·卷三八·平原王干传》记载:(秦王)冏既辅政,干诣之,冏出迎拜。干入,踞其床,不命冏坐,语之曰:“汝勿效白女儿,”其意指(赵王)伦也。注释8
北齐校书图
《晋书·卷九一·刘兆传》记载:尝有人著靴骑驴至兆门外,曰:“吾欲见刘延世。”兆儒德道素,青州无称其字者,门人大怒。兆曰:“听前。”既进,踞床问兆曰:“闻君大学,比何所作?”兆答如上事,末云:“多有所疑。”客问之。兆说疑毕,客曰:“此易解耳。”因为辩释疑者是非耳。兆别更立意,客一难,兆不能对。客去,已出门,兆欲留之,使人重呼还。客曰:“亲亲在此营葬,宜赴之,后当更来也。”既去,兆令人视葬家,不见此客,竟不知姓名。注释9
司马干是奇人,刘兆的访客“著靴骑驴”,估计是穿胡服。这里的“踞床”就应该理解为坐在床上,脚垂下。《晋书·卷九五·王嘉传》有“下马踞床、一无所言”,从下马来推测,有可能穿的是胡服。注释10
还有,唐代小说《虬髯客传》记载:隋炀帝之幸江都也,命司空杨素守西京。素骄贵,又以时乱,天下之权重望崇者,莫我若也。奢贵自奉,礼异人臣。每公卿入言,宾客上谒,未尝不踞床而见,令美人捧出,侍婢罗列,颇僭于上。未年愈甚,无复知所负荷,有扶危持颠之心。一日,卫公李靖以布衣上谒,献奇策。素亦踞见。公前揖曰:“天下方乱,英雄竞起。公为帝室重臣,须以收罗豪杰为心,不宜踞见宾客。”简直就像郦生见到汉高祖时的态度。注释11
佛像碑 美国大都会美术馆藏 收于《海外藏中国历代雕塑》上册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
总之,从晋代起踞床的现象比较多见,这就不得不想到胡床的影响。一般的情况下,床或榻用于平坐,即使能见到踞床的时候将脚垂下来,估计也是一些少数特例。
注释:
1、陈蕃曾多次请徐徲,在府衙里专门设了一张榻,徐徲来了就放下来,徐徲走了就收起来。“下榻”一词源于此。唐朝王勃(约650-约676年)在《滕王阁序》中写道:“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2、陈蕃为人耿直,为官清廉,当时的仁人志士都愿意和他交朋友。他在任乐安太守时,当地有一位德望很高的文人名叫周缪,清高自负,曾拒绝过好几位前任太守的邀请。而陈蕃却能将他请来,成为了好朋友。陈蕃称他的字,不叫他的名。周缪到陈蕃处,陈蕃特地为他准备了一张榻,专门用来接待周缪。周缪一旦离开,陈蕃就把榻挂了起来。
3、简雍在年少时便与刘备相识,后跟随刘备奔走。常作为谈客,往来使命。简雍擅于辩论、议事。性情简单直接、不拘小节。与刘备同坐时,亦盘腿而坐,不理威仪。和除诸葛亮外的人相处时,他都独占一榻,卧姿对话,从不屈就于人。
4、公元前207年,刘邦(公元前256-公元前195)的军队路过高阳,在旅舍住下,派人召见郦食其。郦食其来到旅舍,先递进自己的名片,刘邦正坐在床边伸着两腿让两个女人洗脚,就叫郦食其来见。郦食其进去,只是作个长揖而没有倾身下拜。郦食其说:“如果您下决心聚合民众,召集义兵来推翻暴虐无道的秦王朝,那就不应该用这种倨慢不礼的态度来接见长者。”于是刘邦立刻停止了洗脚,穿整齐衣裳,把郦食其请到了上宾的座位,并且向他道歉。
5、秦朝末年,英布原本跟随项羽打天下,立下不少功劳,因此被封为九江王。后来,刘邦吸纳他投效自己,却故意在刚起床时召见他。英布来了之后,看到刘邦还坐在床上盥洗,感觉自己不受重视,立刻勃然大怒,后悔自己前来投效他。但是等回到刘邦所赐的住所后,看到无论家具、食物以及侍从,规模都跟刘邦本人的一样,因此而“大喜过望”。
6、公元前205年春,刘邦任命张良为成信侯,从东攻打楚国,直捣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攻占彭城后,刘邦得意忘形,给项羽回军解救赢得了时机。项羽闻知彭城失陷,亲率精兵急救彭城。刘邦惨败,狼狈逃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刘邦下马靠着马鞍对群臣说:“关东地区我不要了,谁能立功破楚,我就把关东平分给他。你们看谁行?”在此之际,张良力荐英布。
7、据说孔子临终前,留下一封谶书,放入悬挂在床头的瓦罐中。秦始皇东巡,想趁机挖孔子墓,找到经书之类毁掉。他到孔子住宅,找到谶书一看,完全被孔子算准了,只差最后一句“至沙丘而亡”了。他再不敢小觑孔子,下令避开“沙丘”,另走别路。行进到河北,看见一群小孩在堆沙子玩儿,问他们,他们说是“沙丘”。秦始皇于是应验而重病、驾崩了。
8、司马干是司马冏的爷爷辈,造访司马冏后,自己就踞坐床上,不让司马冏坐。并告诉他:“汝勿效白女儿!”意思是说:你不要效仿赵王司马伦。起因在于他们的父亲司马懿。当年司马干的母亲张氏年老色衰后失宠,司马懿说她“老物可憎”,气得张氏寻死觅活。那时受宠的是柏夫人,赵王司马伦就是柏夫人的儿子。司马干母子嫉恨赵王母子,因此称赵王为“柏女之儿”,以示疏离与轻蔑。司马干专程跑来,目的就是告诫齐王低调收敛,别学赵王玩火自焚。
9、有一个穿靴子、骑毛驴的客人,到了刘宅,直呼“我要见刘延世”,惹得门人大怒。刘兆与客人一问一答,方知客人是世外高人。客人道别,刘兆“欲留之,使人重呼还”,客曰:“亲亲在此营葬,宜赴之,后当更来也。”客人走后,刘兆又派人到葬家查看,没有找到那位客人。
10、苻坚要带兵去淮南打仗,派使者去问王嘉,这事行不行?王嘉却说“金刚火强”。说完便骑上使者的马,端正衣帽,慢慢向东走出数百步,策马返回的时候,脱掉衣帽,丢掉鞋帽。下马之后盘坐在床上,一言不发。使者回来后据实相告,苻坚不能悟解,又派人前来问他,说:“我们的国运如何?”王嘉说:“未央。”大家都以为是吉利。第二年是癸未年,苻坚在淝水之战(383年)被打得大败,这就是王嘉所说的“未年有灾殃”的印证。所谓金刚火强,是因为秦在西边属金,东晋在南属火,以火能炼金得出。
11、杜光庭(850-933年)撰写的《虬髯客传》,属于唐末武侠小说。隋朝权臣杨素的侍妓,常执红拂立于杨素身旁,因此被人称为红拂女。有一天,李靖身着布衣来见杨素,向杨素献策。红拂女倾慕李靖的英姿,于当天夜里找到李靖的住所,以身相许,与李靖私奔了。在私奔的途中,又巧遇想来中原建功立业的大侠虬髯客。三人惺惺相惜,后一同到太原,通过刘文静见到了李世民(即唐太宗,618-626年在位)。虬髯本有争夺天下之志,见李世民神气不凡,知不能匹敌,遂倾其家财资助李靖,使辅佐李世民成就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