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游走于理性与感性之间的玻璃诗人Steffen Dam)
丹麦玻璃艺术家Steffen Dam的创作,似乎包含了他对于自然与宇宙的认知,他试图利用新的媒介——玻璃,来塑造一个他人不曾感知的哲学世界。逻辑与诗歌,精确与随性,理性与非理性,Steffen一直追寻其中的平衡点,成就了他鲜明的创作风格和玻璃艺术的本质。
几乎没有人会怀疑,Steffen Dam的确将自身矛盾融合得天衣无缝。一方面,他是理性的自然学者、技术天才,是至高无上的完美主义者。另一方面,他是感性的吟游诗人,善于领略不经意间的美丽——花园的蝴蝶、桉头的旧书、牛皮纸上精确的草图,都是灵感来源,间接催生了他作为一名艺术家所独有的敏感和好奇心。
永无止息的探索
1961年,Steffen Dam出生于丹麦,受其祖父的影响,从小自然科学就是他的最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对自己与一切存在发出疑问,不仅探索周围的一草一木,更多的,是广阔的未知——为什么我是我?为什么我们不能像水母一样待在水里?外星人是不是真的存在?
他在图书馆中阅读大量书籍:有关自然科学、历史、生物学的专业书册,各类植物及动物图鉴……尝试从书中解开自己的问题,与此同时,随着新知识的注入,更多新的疑问随之而来,更有针对性,也更为深奥复杂。
Steffen的童年在疑问与自我解惑中充实度过,20世纪80年代初,他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工程技术领域中做了四年的学徒后,为塑料模具制造商工作。这份工作让他学会“注重和追求细节的完美”,对于往后挑战玻璃艺术创作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经由岁月和经验的累积,Steffen发现,“塑料”这种媒材无法满足心中的创作欲望,他渴望一种真正属于他的艺术语言,一种能随心所欲“表达”和“展现”的材质,它必须更具美感、更有震撼力。
发现玻璃中的生命
1985年,Steffen Dam于丹麦?rhus,开设了一间陶艺工作室,但过没多久,在某次公开研讨会上,有人推荐他阅读玻璃艺术家Finn Lynggaard(丹麦Glasmuseet Ebeltoft玻璃艺术博物馆的创办人),于1975年出版的玻璃工艺书《The Glas-h?ndbogen》。Steffen从此找到此生最合适的创作语言,他毅然放弃塑胶模具製造的工作,全职研习令其神往不已的玻璃艺术。1990年,Steffen更与玻璃艺术家Micha Karlslund一起成立了“Dam & Karlslund GLAS”玻璃艺术工作室。
Steffen早期的作品,倾向于利用平面的形式,呈现出网格般的几何变化──依照一定的规律,组装一个个如载玻片的生物标本。当他投身玻璃铸造之后,作品开始丰富起来,包括生物标本瓶、气缸及仿真标本等。还有冉冉上升的气泡,被永久地固化在一个个玻璃面板与玻璃气缸之中,Steffen的艺术创作穿越模糊的学科界限,串联了艺术与生命科学的元素。
Steffen一直在努力追求玻璃的内在气质,其创作不局限于传统的玻璃艺术,大胆地将“塑胶制造商”的阅历和灵感注入玻璃艺术——许多金属氧化物可以使玻璃液着色,艺术家通过控制氧化还原反应,创造他想要的颜色。他喜欢展现玻璃的“不完美”,例如许多人试图隐藏的气泡和灰痕,Steffen利用这两者营造令人痴迷的魅力——在虚构与现实之间,创造一种意想不到的平衡,从而在视觉上增加了朦胧的美感。
穿梭于现实和虚构之间
艺术家善于剖析现实,在作品中捕捉生物的多样性,观看其创作最有趣的地方,就是这些让人误以为真的海洋生物或花朵的标本,其实全都是艺术家虚构的生物体,藉由Steffen Dam的创作,观者进入了一个完全虚构的世界,Steffen自述:“在我的标本瓶中,没有任何东西实际存在于海洋中,它们看似真实,却非来自这个世界,那些植物、花朵们也只存在于我的玻璃作品中,没有名字。”
那些玻璃艺术品中的“小精灵”,虽然冻结在玻璃中,却仿佛以一种“静中有动”的视觉效果,时刻提醒我们如何读取和感受时间的变化,Steffen认为:“玻璃世界中,玻璃自有他自己的时间意识。”
玻璃世界中,玻璃自有他自己的时间意识。
玻璃世界中,玻璃自有他自己的时间意识。
作为一个艺术家,Steffen立志永远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探索”是他的座右铭,纵使已拥有娴熟的玻璃技法,依然持续研发和创新,极力避免简单乏味地模仿自己。1994年开始,Steffen的作品在世界各地举办多次个展,先后被美国、德国、英国、丹麦等十馀家艺术馆以及丹麦女皇玛格丽特二世(Margrethe II)收藏。
McFadden曾这样评价:“Steffen注定成为玻璃艺术家的使命,似乎是为了向我们展示无形的、世界的奇迹——观察世界,我们能看到的不只是我们!他是人类心灵和精神的一面镜子,透过简单纯粹的美,反映着自然的意义。“Steffen Dam作品所蕴藏的美,充满哲学意味。
(文章来源:琉璃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