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周末清晨7点,家住武汉市青山区钢都花园122社区的一位七旬老人都按时起床,赶往湖北省博物馆。9点半,他挂上“湖北省博物馆001号志愿者”胸牌,整理一下衣领,喝口茶润润嗓,就开始一整天的讲解工作。
他就是在省博物馆义务讲解了近10年的“草根教授”胡昇,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
迷恋楚文化走上讲解路
胡昇今年70岁,党龄30年,退休前在一冶机械厂工作。
1978年夏末秋初的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曾侯乙编钟在随州出土,即将运抵湖北省博物馆展览。
胡昇从小喜欢历史,从事的又是冶金工作,对编钟的铸造工艺很感兴趣,他迫不及待地来到省博物馆,“当时编钟七零八落的摆在地上。”胡昇回忆,虽然没有组装好,但那股恢弘的气势令人震撼。
参观结束,胡昇意犹未尽。回家后,他找来各种书籍资料,补习楚文化知识。“那段时间老胡仿佛着了魔,没事就向同事和亲友推荐编钟展,陪着他们一起参观,边看边讲。”胡昇的老伴说。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胡昇担任机械厂办公室秘书,负责接待南来北往的客户。“很多客户问我武汉有哪些景点值得一看,我说除了黄鹤楼、古琴台和东湖,一定要去省博物馆感受一下编钟的魅力,我来给你们当讲解员。”胡昇说,那时候几乎每周都要陪客户去趟省博,常来常往,省博的工作人员们也与这位编外讲解员熟稔起来。
2007年,省博物馆着手组建志愿者团队,已退休的胡昇立即报名。由于专业知识过硬,又是熟脸,他被选聘为001号志愿讲解员。省博物馆志愿者团队现有成员2100余人。
受观众喜爱的“草根教授”
湖北省博物馆平均每年接待160万人次,为让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荆楚历史文化,每次办展前,馆方都要给志愿讲解员们发放材料进行培训。
胡昇说,除了熟记材料内容,每次他都要找来大量资料进行深入研究。观展者中不乏专家学者,如果讲解员肚子里的墨水不够,是很难胜任讲解工作的。
2013年,“黄金草原——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物特展”在湖北亮相。为了拉近观众与草原文化的距离,胡昇自创“演绎法”,将歌曲《让我陪你一起看草原》和《成吉思汗》穿插在讲解过程中,形式既新颖又通俗易懂。6个小时的讲解结束后,一位高校教师找到胡昇,问他是哪个学校的教授,要跟他互换名片。胡昇笑道,我是草根,不是教授。长谈后,这位教师向胡昇竖起大拇指,“我佩服您的学识,您是一位‘草根教授’!”
去年省博举办“拿破仑文物特展”时,一位观众问胡昇:“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有几样?”胡昇回答,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共4样。有观众半开玩笑地说,不对,应该是5样,还有一样就是胡老师您。
省博物馆要求,志愿者每年至少要讲解80个小时。而胡昇每年要讲800到1000小时,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只要家里没有特别的事,他都会赶到省博讲解,退休近10年来风雨无阻。
“古人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把志愿讲解工作坚持下去”,胡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