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杰伊·瓦依达
波兰电影大师安杰伊·瓦依达(Andrzej Wajda)周日(10月9日)晚在医院因病逝世,享年90岁,该消息是他的同事电影导演杰克·布罗姆斯基向美联社透露的。
安杰伊·瓦依达1926年3月6日出生于波兰史瓦基。迄今导演了49部电影。21次在3大电影节获得提名,7次获奖。1996年、2006年两度获柏林电影节终身成就奖;1998年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2000年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安杰伊·瓦依达
瓦依达是波兰电影学派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善于创新、敢于提出尖锐的社会问题,一些作品被认为是反社会主义的反斯大林的而褒贬不一。他的影片,结合了新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优秀传统,以强烈的道德意识和精湛的电影技巧,深刻反映了20世纪波兰的苦难和挣扎,在其中显示出艺术家的良知、反思与社会关怀,堪称波兰20世纪历史的最好见证,被誉为“波兰电影之父”、“波兰电影的骑士”和“波兰电影之王”。
影片中对希望、勇气、民主与自由等“波兰精神”的探讨远远超出了波兰的地域范围,而使全世界的电影爱好者都能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其作品被公认为是“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混合结晶,但又带有超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色彩”,西方评论界把他的作品归入“新浪潮”的范畴,认为它们是“波兰学派”创作路线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时期,受列宁的“电影是最重要的艺术之一”的思想影响,波兰电影的政治倾向性曾非常明显,电影要扮演政治角色来实现其艺术的表达形式。波兰也曾出现过先进的电影思潮,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波兰电影学派”、七十年代的“道德焦虑电影”开始,以安杰伊·瓦伊达等电影人为代表的艺术家们强烈批评当时的独裁专制制度,呼吁更广阔更自由的创作空间。
安杰伊·瓦依达
《一代人》与《下水道》和《灰烬与钻石》共同构成了瓦伊达导演艺术生涯的早期“战争三部曲”,其影片中的现实主义技法以及深刻的主题内涵为当时广大波兰电影观众所注目,并引起了西方电影界的极大关注。
一代人
在被德国占领的波兰,年轻一代长大了。Stach就是其中一个,他和朋友们起初只是自发地从事危险的抵抗活动,总的来说是无组织无目的。后来在一个慈祥的共产党干部的带领下,他接触到了地下组织。当看到那个勇敢美丽的青年领袖Dorota时,他就加入了进去并与Dorota坠入爱河。接着Stach就投入反抗压迫和屈辱的危险活动中,直到要对其他人的生命负责时他就变成熟了。不幸的是Dorota被逮捕,Stach悲痛欲绝。与此同时,地下抵抗组织招募了新成员,新的一代正在成长。
下水道
《下水道》讲述的是1944年华沙起义的最后时刻一部分抵抗者的悲剧故事。瓦依达曾经亲身经历过德国占领期间的抵抗运动,因此他清楚的向观众点名了历史的真相:抵抗者是牺牲在盲目的爱国主义和苏联的政治出卖的双重利刃之下。瓦依达的题旨并不在于歌颂抵抗者的高尚和无畏,与此相反,他恰恰指出了起义失败的不可避免。那些抵抗者其实在死之前就已经死了,因为在下水道中逃亡面对的只有阴暗、污秽和恐怖,绝望的死与绝望的逃生,这两者在下水道中并无分别。研究瓦依达的波兰专家魏尔内教授所讲:“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进行英勇的斗争究竟有没有必要呢?这是不是一种爱采取高尚的但是毫无成效的行动的波兰癖性的表现呢?这种癖性既然导致了历史上接连不断的悲惨命运的出现,那么是不是应当采取一种更加现实的态度呢?理智是一种回答,忠实和荣誉感是另一种回答。
灰烬和钻石
《灰烬与钻石》描写一位年轻的右翼抵抗组织战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在省城里经历的故事。片名是一种隐喻,来自19世纪的一首诗,作者是齐普利安·诺尔维特。诗句在影片中被反复吟诵。瓦依达的用意是很清楚的——对波兰来说,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波兰的自由和解放,它仅仅代表统治波兰的国家由德国变成了苏联而已。《灰烬与钻石》是瓦依达和西布斯基组合的最完美的作品。他们共同将男主角马齐可塑造成为波兰电影史上最激动人心的角色之一。他们使他内心充满了纠结、矛盾和无以伦比的魅力(堪称“波兰精神”的化身),并将他的毁灭直接与战争之外的元素相联。也是从这部影片开始,评论家习惯将此类探索波兰晚近的历史,提出社会道德和同一性问题的电影称之为“第二类电影”,以此和战后不久拍摄的“第一类影片”相区别。《灰烬与钻石》被宣传为“危机和对生存绝望的影片”。直到今天,由《灰烬与钻石》所带来的一种对波兰影片神化式的估价还在广泛传播。
瓦依达的一些作品,如:《大理石人》和《铁人》被人认为是反社会主义的。《大理石人》拍于1976年,电影讲述了50年代初期劳动英雄比尔库特遭受迫害的故事,本片曾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国际影评奖。1981年拍摄的续集《铁人》承接上集,讲述记者在收集大理石人儿子黑材料的时候,竟意外的发现了大理石人是如何被谋杀灭迹的材料,于是记者将此公诸于世,本片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这两部片子都受到了多方阻挠,后来才得以公映。
大理石人
影片描写刚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阿格涅什卡,雄心勃勃,立志拍一部以50年代劳动模范砖瓦工人布尔库特为主角的传记性记录片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为了弄清楚主人公是如何成为劳动模范,后来被控告判罪,而最终又恢复名誉的曲折传奇的一生,阿格涅什卡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资料的搜集,还访问了当时历史发生时的一些关键人物。最后她找到布尔科特的儿子,得知这位曾经被称为大理石人的英雄已经死了。就连公墓的墓碑上都没有留下布尔库特的名字。“在格但斯克造船厂工人骚动期间,布尔库特丧了命。人们再也找不到他的任何痕迹。从此,大理石人就成了一个幽灵。”
残留映像
瓦依达的遗作《残留映像》(Afterimage)日前刚刚被提交为波兰参选奥斯卡外语片的代表作品,电影讲述了一名画家兼教授在苏联统治时期受尽压迫,最后只剩下左脚和右手,但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仍坚持自己的艺术良心的故事。
铁人
《铁人》中的电影纪录片是国家强奸民意施暴于人的犯罪记录,无声的胶片在控诉,那场发生在1970年的镇压和屠杀因为载入胶片而被历史铭记。警察凶狠打击无力反抗者头部的画面如此令人愤慨,难怪记者在挂满人形沙袋的警察训练场里要歇斯底里。
《铁人》曾获戛纳金棕榈奖,并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丹东
瓦依达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两个英雄人物搬上银幕,他们是丹东与罗伯斯庇尔,他们本来是一起分享革命胜利的革命派,却无奈因为理想的不同而分道扬镳,后来更成为夙敌。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公安委员会,为了镇压反革命暴乱和打击投机分子,实行恐怖政策,因打击面过宽造成人人自危。在那种环境下,巴黎人民呼唤丹东上台执政,以制止恐怖活动。丹东强烈抨击罗伯斯庇尔的恐怖统治,遭到逮捕并被判处死刑。
1989年后,波兰的“政治电影”基本开始消失,人们在电影中可以看到任何事情的直接表现。但历史苦难的空白处,一直没有被提及。1990年,在安杰伊·瓦伊达的帮助下,马塞尔·洛津斯基创作了纪录片《卡廷森林》,让之前被掩盖的事实显现原貌,同时还展示出了更多的细节信息。但是,由于当时年轻人占据着影迷的绝大多数,他们对严肃的民族历史电影反应平平,除了少量优秀的纪录片出现外,波兰电影仍然难见起色。
卡廷惨案
这一情况持续多年,直到2004年华沙起义博物馆建成,这座涉及民族创伤、历史屠杀主题的纪念博物馆在年轻人中反响强烈,他们开始全方位正视历史、牺牲、集中营、大屠杀等严肃的民族话题。而安杰伊·瓦伊达(其父死于卡廷惨案)在艰难等待了十多年之后,也盼来了这个时机,终于在2007年完成了他的《卡廷惨案》。《卡廷惨案》也是1989年之后,波兰电影在国际上取得的最大成功。
本片是第一部对波兰史上最具争议的“卡廷惨案”做出正面叙事的波兰电影。在波兰甚至世界范围内都引起了强烈反响。年过八旬的瓦依达依然坚持着自己半个世纪来的创作理念。2009年,他又凭新作《甜蜜的冲动》赢得第59届柏林电影节的阿尔弗莱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