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钱镜塘的痴迷与醒悟[图文]

时间 : 07-16 投稿人 : 绿绿 点击 :

钱镜塘的痴迷与醒悟 | 美术品鉴赏

钱镜塘像

钱镜塘(1907—1983年),原名德鑫,字镜塘,晚号菊隐老人,后以字名世。钱镜塘原籍浙江海宁,为吴越王钱镠30世裔孙。其祖父钱笠群、父亲钱鸿遇均做过清朝的小官,且皆善丹青翰墨,爱好书画收藏。钱镜塘自幼深受家庭环境熏陶,善画,能治印,爱好诗词戏曲。钱镜塘临帖学习书法,照着石印版的《芥子园画谱》学画山水;钱镜塘也读报纸,虽然上海的报纸投递到海宁要晚两天,但总体上他了解外边的社会发生了些什么。钱镜塘对上海地区浓厚的艺术氛围留下深刻的印象,此间他开始涉足书画收藏,也向朋友们展示他雅好丹青的一面。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逃难来沪的人很多,其中不乏世家大族,许多人为生活所迫低价转让所收藏的历代字画。钱镜塘用二千银元开始了他的收藏生涯,他抓住了机会,低价购入一批明清字画。之后局势趋于太平,涌入租界的富人很多,待安顿下来后又回头购买字画点缀门面。这一进一出让钱镜塘赚得了收藏生涯中的第一桶金。此后他在复兴中路(1943年前称辣斐德路)近重庆路处租门面开了家古董店——六莹堂。随后,钱镜塘以六莹堂为平台,在上海多次举办历代书画展销,认识了多位名家。

钱镜塘的痴迷与醒悟 | 美术品鉴赏

钱镜塘 山水画横披

精明的钱镜塘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了扬长避短的收藏策略,那就是选择年代较晚的海派名家的书画和明清地方名家的书画入手收藏。一来自己身处上海,海派名家的书画量大易得,且精品颇多,有充足的选择余地。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名家特别是自己家乡海宁等地的书画名家的作品,如明代李因、清代画僧六舟的书画,自己本就有收藏,鉴定方面自然也积累了不少心得。有了这样的基础,至1936年9月,钱镜塘成功地举办了五届书画展览,六莹堂在上海也开始小有名声。由此,钱镜塘信心大增,无论是用于收藏的资金还是藏品的质量都有了不小的起色。这也更坚定了一个后来贯穿钱镜塘整个鉴藏生涯的宗旨——以画养画,留下优秀的和自己所喜好的,出卖自己暂时不需要的,获得的资金又可以再次用于作品的征集之中。钱镜塘的藏品和资金就在这个模式的流通过程中不断得到扩充和丰富。

钱镜塘的痴迷与醒悟 | 美术品鉴赏

任伯年 华祝三多图 (钱镜塘曾经收藏)

在《申报》所刊“六莹堂古今名人书画第五次展览会”的展讯旁,即有钱镜塘的如下自述:

鄙人雅好书画,殆成痼癖。遇古今名流手迹,往往浏览展玩。动废寝餐,观之不已。辄思购而致之,私为己有。积以岁月,箧衍遂兹。粉蠹汗牛,家珍徒拥。然看囊之钱有尽,嗜古之欲无穷。有时续遘新赏,爱有所迁,而力有所绌。转辗寤求,惟有踅斥旧藏,公诸同嗜庶几,易则两全,各得其所。虽曰市道必有可观,因是四届举行,购者叹为观止,今复续有贡献,仍循囊例臚,列名品以供鉴家采择。六莹堂主启。

在这段自述中,钱镜塘特意强调了自己的个性和举办书画展览的初衷,那就是因为个人“雅好书画殆成痼癖”,但是困于资金不足、能力不及,惟有将旧藏公诸于各位同好,大家互相交易、各取所需。

考察钱镜塘日后在中国书画收藏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这一切还只是小试牛刀。

1937年上海爆发“八·一三事变”。上海地区陷入混乱状态,许多达官贵人富商巨贾纷纷抛售书画藏品,市场上又一次出现了名家字画贱如萝卜白菜的行情。钱镜塘是尝到过甜头的人,他匆匆从上海赶回老家,说动祖父和父亲低价出让房屋田产,仅携带现钞和所藏名家字画避居上海。他还雇佣了一批人,成天蹲守或游走于五马路等古董市场,一旦遇有故家旧族出让古物,立即上前看货揽货。有了如此谋划,他总能比别人先一步买到好的藏品。统计资料或许有些夸大,钱镜塘在此期间一下收进的古旧字画数量多达3万余件。据老辈人回忆,那时的六莹堂内名家字画堆得满坑满谷,用宁波话说是蟹也爬不进了。随便打开一件,不是四王的山水就是扬州八怪的花鸟,其盛况可以想象。钱镜塘将出售房屋田产之资用以购入历代名家字画,此举被圈内称为收藏界的大手笔。

在字画买卖中,钱镜塘对自己的收藏品进行了升级,在收藏的历代名画中有范宽的《晚景图》、徐熙的《雪竹图》、董源的《山水图》、王石谷的《竹屿垂钓图》等。

随着钱镜塘收藏品的丰富、鉴赏水平的提高,他的交际圈越来越广,社交活动也日渐频繁。

钱镜塘的痴迷与醒悟 | 美术品鉴赏

钱镜塘 山水轴

钱镜塘的经济宽裕后,在上海茂名路购买了一幢带花园的小洋楼。裱画名家严桂荣回忆当时的情景——茂名路的洋房他几乎每天要去两次,早上送去钱镜塘裱好的字画,或有送古旧字画的掮客过来,一起品鉴到中午。下午一般是钱镜塘收藏圈内朋友的聚会。吴湖帆、张葱玉他们常来走动,看画、题跋、作诗,或是唱几阙昆曲。有时钱镜塘也会去古董市场淘换文物,或是回访其他朋友。到了晚上八点以后,严桂荣会再去钱府,这次是去拿要做的东西。这也是钱镜塘当时基本的一个生活状况和社交方式。

其中,与吴湖帆的相识对钱镜塘的书画鉴藏生涯尤为重要。钱镜塘与吴湖帆相交前后达30多年,两人之关系亦师亦友,彼此相惜尊重,时常酬应书画,探讨书画鉴藏之趣。如果说钱镜塘在此前的买卖中积累了书画收藏的实战经验,那么在与吴湖帆的交往中,钱镜塘将鉴定书画的经验引入了学术含量。20世纪40年代中期之后,钱镜塘本人也成为了书画鉴定大家,因此,书画界赠给他与吴湖帆“鉴定双璧”之美誉。

钱镜塘喜欢将所收藏的书画进行鉴别分类。他收集各家各派所绘同一题材的作品加以研究,如荷花、牡丹、梅花等。这种专题收藏方法从他的收藏印中也体现出来,如“镜塘藏扇”、“镜塘藏荷”、“钱镜塘珍藏乡贤经籍印”等。清末以来,考据之风盛行,钱镜塘胜人一筹的地方便是他严谨的考据。他所藏的《明代名贤尺牍》20册,皆紫檀木镶框,锦缎覆面精装而成。在每位名家尺牍旁,均有他楷体工整的人物考证。他收藏的书画作品,如明代的李因、查继佐,清代的许汝霖、陈元龙,近现代的徐砚、周承德等人的作品上,均用工细的小楷对作者的生平、艺术风格、著述等做了严谨的考证。

钱镜塘的痴迷与醒悟 | 美术品鉴赏

钱镜塘最出名的是果断买下范宽的《晚景图》。一天,钱镜塘接到一个神秘的电话,说广东路某古董店收到一张画,落款是范宽的字,但是没有印章。他立马赶到到店堂里,看了很长时间,问要价多少,老板说要16根金条。钱镜塘说既然没人敢买,那我借回去看一晚上,明天一早作出决定。钱镜塘在收藏界很有人望,这幅古画就被他带回家中。钱镜塘研究了一宵,清早从二楼窗口看到古董店老板已等在门外,他取了16根金条交给老板,画就留下了。那一晚说是研究,其实还是凭感觉。又经过一番深入研究,钱镜塘才在收藏圈内讲了这张画的来龙去脉:范宽的《晚景图》在明代是严嵩收藏的,到了清代,这张画流入到当时大收藏家毕沅手里,毕沅出事后,这件作品被抄没入宫,后来又流入到民间,到了浙江平湖葛金烺家里,抗战时期,葛家的帐房先生出了坏心,偷了一批画,范宽的《晚景图》即在其中。眼看着时局有变,那账房想卖了变现,于是此画被送到了古董店里。

当时这幅《晚景图》上的印章已经看不出来,钱镜塘请严桂荣重裱。严桂荣用热水泡画,慢慢清洗画芯。待画面出现了些许印章的痕迹,他在上面涂上油脂隔纸烧烤,不知花了多少功夫,最后这个印章终于显示出来了。

钱镜塘最钟情的画家是任伯年。据传钱镜塘最多时收藏有任伯年的大小作品2000来件,最出名的一件是《华祝三多图》。而任伯年的《群仙祝寿图》12条屏也是经钱镜塘收藏后才进入了公众视野。那时钱镜塘住在南昌路上,每天早上到重庆路的吴湖帆家附近的沧浪亭去吃面。某天他吃好面回来,经过一个画廊时听到刮纸的声音,觉得奇怪而循声进门。钱镜塘看到画廊的老板正拿把竹刀在刮一件作品表面的赤金。他问你用刀在刮这个干什么?老板说画卖不掉,把上面的黄金刮下来卖钱。这是谁的画?钱镜塘开始随意地问。老板说这套画有12条屏,上面落的是唐伯虎的款,很多人一看说是假的。钱镜塘见画上的笔墨神采奕奕,于是认真看了起来。这一看吓了他一跳,这套作品分明是任伯年的笔墨。钱镜塘也不说穿,只是装出淡淡的口气说唐伯虎怎么会画这种画呢,这款是假的。钱镜塘说便宜点他买下算了。老板不肯便宜,说画款是假,可画芯泥金笺上的黄金是真,就是黄金也要值400大洋呢。钱镜塘掏出400元的银票将画买下。钱镜塘还是请严桂荣重新装裱,后挂在家里越看越喜欢,根据画面内容所示,将其命名为《群仙祝寿图》。这是一组任伯年最顶尖的作品,如果没有钱镜塘的眼力,当时泥金笺上的金子被画廊老板刮掉后,画的下场也是可想而知的。

艺术品收藏的最高境界是“失之坦然、得之淡然、争之必然、顺其自然”。作为一个“以商养藏”和“以画养画”的大收藏家,钱镜塘的收藏理念与一般的画商截然不同。他敏锐的眼光推动了海派书画市场的兴盛,曾以低廉的价格收入了不少当时认为没有多大价值的冷名头书画作品和明清名人手札。今天,这些藏品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越来越被看重,充分凸现出钱镜塘独到的鉴藏眼光。

有痴迷就有醒悟,钱镜塘开始考虑自己众多收藏品的去留。

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安徽省博物馆成立时,时任安徽省委宣传部长的赖少其亲自来上海动员,问钱镜塘能否捐一些作品给安徽省博物馆。经钱镜塘慎重考虑,半卖半送给了安徽省博物馆一大批历代名家书画。任伯年的《群仙祝寿图》也是如此,钱镜塘买到后曾宣扬过一阵子,不料被唐云掂记上了,唐云跟钱镜塘说,上海美协没一件像样的作品,可否请兄弟捐几件?钱镜塘与唐云是好友,最后这组作品转让给了上海美协。

从1956年开始,钱镜塘系统地整理他的收藏,先后捐赠了全国11家书画单位——上海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海宁博物馆、嘉兴博物馆、广东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西泠印社等。1963年,西泠印社成立60周年之际,钱镜塘捐赠了名家作品数十件,其中有名家印24件,包括吴昌硕、曹世谟、赵之琛、王大昕等的手刻,弘扬了西泠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的学术宗旨。

正如钱镜塘自己所说:“几十年来总算对自己民族的文物尽到了一点保护的责任,献给国家是得到了可靠的归宿。”

相关文章

  • 文物被拆让网友心痛 古朴老房究竟啥身世[图文]
    文物被拆让网友心痛 古朴老房究竟啥身世[图文]

    2012年,摄影师王正坤拍到该建筑时,还是完好的模样。 王正坤 供图今年10月25日,王正坤拍到该建筑正在被拆除。 王正坤 供图昨日上午,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建筑已被拆除大半。 记者 郑旭鹏 摄商报首席记者郑旭鹏记者谈书“重庆开埠时期1891年的文物建筑就被无情地拆除了,好心痛。”10月25日下午,“摄影家王正坤”在微博发布了这样一组图,南滨路边一堡坎上,一栋颇具古朴气质的淡黄色建筑,正在被工人...

    1923 艺术品市场 艺术品欣赏 美术品档案
  • 一片冰心在玉壶[图文]
    一片冰心在玉壶[图文]

    说起壶,大多数人都会想起酒壶、茶壶这些日常生活中时时都会用到的器皿。然而,中国古代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表明自已光明磊落,清廉自守,志趣高洁。事实上,汉唐之时,玉壶便已有了特殊的涵义,它指代的是一种玉制的壶形佩饰,由皇帝颁发,其中寓有敬老、表功之意。知道了这点,便也不难理解,唐•王昌龄的喻己之诗——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涵义。冰心玉壶,均是高洁之物,冰在玉壶,两厢映衬,愈显纯净洁白。不但如此,古...

    829 艺术品档案 美术品趣闻 美术品百科
  • 广西雕刻师的“琢玉人生”[图文]
    广西雕刻师的“琢玉人生”[图文]

    图为钱思宇雕刻作品《壮嘟嘟》。 陈沿佑 摄中新网南宁8月14日电 (陈沿佑 唐诗)一盏小灯,一根滴水管,二尺见方的工作台,台上摆着一把电动工具和数十个轮换的工具头,这就是玉雕师钱思宇的工作场所。1984年出生的钱思宇,系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人。2003年,他从湖南怀化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设计类的工作。“2012年,我在机缘巧合下接触了玉石雕刻,随后我去广东揭阳学习了两个半月,学成归来后...

    743 艺术品收藏 美术品杂谈 美术品百科
  • 伦勃朗名作被盗十多年[图文]
    伦勃朗名作被盗十多年[图文]

    前一段时间,法国一名前警报技术人员盗窃伦勃朗名作并保存了十多年的事件被炒得沸沸扬扬。这名盗窃者是帕特里克·维阿兰尼克斯(Patrick Vialaneix),他因两度挑战法国法律系统的威严而名声大噪。伦勃朗 《拿肥皂泡的孩子》帕特里克·维阿兰尼克斯第一次见到伦勃朗的名作《拿肥皂泡的孩子》(L’enfant à la bulle de savon)是在13岁跟随母亲参观法国东部城市德拉吉尼昂的市立...

    1482 艺术品趣闻 艺术品知识 美术品收藏
  • 罗马帝国时马赛克地板残件亮相 仍色彩斑斓[图文]
    罗马帝国时马赛克地板残件亮相 仍色彩斑斓[图文]

    (记者伍迪通讯员杨理胜孙夏)在日常生活中,为了保护隐私,常常需要用软件对照片或者图像的敏感部分进行处理,马赛克就是一个很好的帮手。马赛克是从何时诞生的,它原本是什么呢?昨日,《辉煌时代——罗马帝国文物特展》开箱仪式在湖北省博物馆举行,率先亮相的三件文物中,有一件就是“实物版”的马赛克残件。这件马赛克残件高105厘米,宽89厘米,色彩斑斓。据主办方...

    1640 艺术品资料 美术品报道 美术品科普
  • 百年古墓三大谜团 墓坑竟有手表[图文]
    百年古墓三大谜团 墓坑竟有手表[图文]

    完好无缺的上思“三合土”棺椁是目前全国用“三合土”包裹的墓葬中,首例出现一棺一椁的棺椁。由考古、文物保护和医学联手合作开启这一棺椁,也是广西首次多学科合作共同考古。这一神秘的巨棺从被发现至今,一直受到关注,随着棺椁开启后,一些谜团解开了,一些新的谜团又来了。明清时代墓坑旁发现“瑞士手表”的消息引起了众多的猜测,有“盗墓者遗留说”、“墓葬年代怀疑说”……这块袖珍的“手表”到底从何而来?为什么会出...

    720 艺术品资讯 美术品文摘 美术品知识
  • 英国艺术家绘制街头场景:栩栩如生宛如照片[图文]
    英国艺术家绘制街头场景:栩栩如生宛如照片[图文]

    里德创作的这幅绘画以德比的伦敦路桥为原型,名为“穿越轨道”,看起来就像照片。(网页截图)里德的绘画风格被称为当代现实主义,可以照片为原型进行精心创作。这幅画中是德比的假日酒馆,里德对这里很熟悉。(网页截图)里德绘制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写实作品“冬天落日”。(网页截图)里德的作品现在受到收藏家热捧,有人出高价收购。(网页截图)这幅画作曾入围英国国家大奖,已经被伦敦一名收藏家购下。(网页截图)里德自学...

    519 美术品欣赏 美术品市场 艺术品杂谈
  • 至今仍然盛行的清代翡翠扳指[图文]
    至今仍然盛行的清代翡翠扳指[图文]

    翡翠扳指在古代是射箭时用于保护拉弦手指的套管。套在射手右手拇指上,以保护射手右拇指不被弓弦勒伤的专用器物。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时期就发现有扳指的存在了,最初有皮质等一些较软材料制成的扳指,随着年代的变更以及逐渐演化,扳指的材料和形制在有所不同,譬如商代的翡翠玉扳指还有拉弓护指的功能,不仅较后来的扳指更长,而且其上有槽痕;到了战国就开始变短;汉代的扳指出现玉片形状,类似于玉佩,称之玉蹀;宋代出...

    1048 艺术品趣闻 艺术品知识 美术品收藏
  • 多情乾隆爱古玉胜过爱美女[图文]
    多情乾隆爱古玉胜过爱美女[图文]

    文◎小玉石女人爱玉天经地义,自古以来女子对美玉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痴恋情节。《诗经》有云:“谦谦君子,温婉如玉”,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把美玉誉为做人的品德,以“君子如玉”来甄别男人的品性与情操,这或许就是女人喜欢美玉的初衷吧。而乾隆皇帝对美玉的痴迷,是爱屋及乌还是以玉比德博取美女的青睐呢?那么我们就从玉石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寻找完美的答案吧。中国的玉...

    543 艺术品趣闻 艺术品知识 美术品收藏
  • 昆卡双年展总监为钱愁 10万美元预算仍未下发[图文]
    昆卡双年展总监为钱愁 10万美元预算仍未下发[图文]

    克里斯多巴·扎帕塔假如天遂人愿,厄瓜多尔南部城市昆卡2018双年展即将迎来53位本国和国际艺术家参展。但眼下,有一个难题:预算吃紧。据The Art Newspaper报道,双年展的总监、策展人、艺术家近日致信厄瓜多尔政府,表达了 “极大的担忧”——“由于缺乏必要的经济来源,双年展无力组织展览作品,很显然,没有作品就无法举办双年展。”这届双年展的日期定为11月23日至明年2月3日,但10万美...

    1979 美术品欣赏 美术品市场 艺术品杂谈
  • 一亩泉水干千年古墓现 揭秘满城汉墓46年前之谜[图文]
    一亩泉水干千年古墓现 揭秘满城汉墓46年前之谜[图文]

    石破天惊古墓现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中国北方的一个普通县城,却因46年前的一次考古发掘而被广为人知,被称为“金缕玉衣”的故乡。1968年,满城县城西南1.5公里的陵山上,随着“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闻名世界的稀世文物被发掘,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揭开神秘面纱。而事发&ld...

    486 艺术品趣闻 艺术品知识 美术品收藏
  • 采蘑菇拾到陶瓷碎片,拼好后竟是四千年前的文物[图文]
    采蘑菇拾到陶瓷碎片,拼好后竟是四千年前的文物[图文]

    最近,双鸭山市宝清县博物馆收到了一份特别的“赠礼”,一件四千年前新石器时期文物,而这件文物竟然是双鸭山市宝清县的居民无偿捐赠的。前段时间,双鸭山市宝清县的孙铁民,在一个村子附近采蘑菇,在路边沟里无意间发现了类似陶器的碎片,好奇心驱使下,孙铁民把这些碎片全部挖出来并带回了家。文物捐献者 孙铁民就以为是普通的陶片,回来后闲着没事,就把它拼到成图案,一块一块把它拼起来,拼起来之后,有朋友来我家,就...

    1130 艺术品资料 美术品报道 美术品科普
  • 吓你一跳的雕塑——从地下爬出一个巨人来[图文]
    吓你一跳的雕塑——从地下爬出一个巨人来[图文]

    如果你现在开车从布达佩斯的赛切尼广场上经过,做好心理准备,说不准就会被从地下爬出来的恐怖巨人吓到,握好你的方向盘千万别翻车了。这个巨大壮观的户外雕塑名为Feltépve ,又名为“ripped up” or “popped up”(“撕开”或“弹出”),是匈牙利艺术家Ervin Loránth Hervé用聚苯乙烯制作的比真人巨大很多的雕塑,今年十月份为布达佩斯艺术博览会而临时安装在布达佩斯的赛切...

    1626 艺术品资讯 美术品文摘 美术品知识
  • “超长待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迎来登基65周年[图文]
    “超长待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迎来登基65周年[图文]

    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于2017年2月6日迎来登基65周年“蓝宝石禧”(Sapphire Jubilee)。“蓝宝石禧年”,是对英国君主在位年满65年的一个尊贵的称谓。伊丽莎白二世已成为英国史上在位最久的君主,她一直强调自己的任务不是统治人民,而是服务于人民。坦白讲,从未做过已逝父亲口中迷恋皇室的 “柯基犬看守人”。  伊丽莎白二世已经成为了英国1000年来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超过了其曾曾祖母...

    773 艺术品鉴赏 美术品资料 美术品新闻
  • 漂泊天涯的荷兰画家笔下的世界[图文]
    漂泊天涯的荷兰画家笔下的世界[图文]

    《流浪者旅店》,[荷兰]塞斯·诺特博姆著,郭国良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25.00元塞斯·诺特博姆,他用一种暴风眼的平静,在观看这个飘荡不定的世界。这就是他了,一个习惯航海、对世界一视同仁的老画家。荷兰以区区纤若指尖之地,为欧洲震响过许多黄钟大吕,恰如元曲唱喇叭,“曲儿小腔儿大”。一是航海,一是绘画。连瓦格纳都写了那注定漂泊、永...

    755 艺术品资料 美术品报道 美术品科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