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的美学思想集中表现为自由通达、观心无我、道通为一。这些美学思想对中国画创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大致体现在对中国画创作格局、创作者精神境界以及中国画创作意境三个方面。
妙笔丹青任逍遥
在外界喧嚣的环境中,庄子的思想映射出一片宁静的光辉。 《庄子·田子方》中记载:“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裸。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 ”这段话传达了绘画创作是一种自我精神力量的自然抒发,当绘画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时,其作品必然是饱含生命力和冲破束缚的张力的。画家要“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 ,当主观的欲求发挥到极致,作品自然形神自由、气韵生动,从而能够打动人心。“自我”以自由伸张,进到“非自我”意识,达到“悟” ,在“悟”的抽象空间中,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是“返璞归真”的,这种内敛于心不张扬、无形无界的境界也是创作中国画的最高境界。
明朝董其昌在《画旨》中说:“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 ”画家在创作时追求心灵的涵养与开阔,人格也就自然提高和升华了,这也体现了庄子悟境的思想内涵。在中国画创作中,绘画题材不受限制,绘画内容或繁复或简洁,创作形式或工笔或写意,描绘对象或景物或人物,表现形式或虚幻或客观。不同的画家可随自己所爱创作,因此中国画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并且拥有众多的流派、画法。因此,庄子思想奠定了中国画千变万化又不失核心思维的格局。
观心无我通达境
《庄子·齐物论》中有一段妙语:“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这段话集中表达了自由通达、观心无我的美学思想,对于中国画创作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苏轼在《书晃补之所藏与可画竹》诗中说:“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 ”不难发现其精神内涵也是庄子精神在艺术的具体实践。
庄子十分重视精神境界的自由解放,渴求一种自由自在的大境界,正所谓“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中国画创作尤其重视作品的艺术格调与境界,所以创作时需要摒弃不必要的执着,使心灵尽量处于轻松的状态。一件格调与境界较高的艺术作品必然源于一位心胸旷朗的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作者的精神境界会随着笔尖的流动外化于作品之上。心中旷朗无尘,方有可能接近于“无所待”的状态,才有可能进入艺术的本体,创作出格调高雅、气象宏阔的艺术佳构。因此,如庄子美学思想所呈现的摒弃世俗计较,开拓胸襟,提升人生境界,对于中国画创作至关重要。
道通为一观万物
庄子在《人间世》中说:“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所谓“心斋”是空明的精神境界的一种方式,“道”就存在于这个空明的精神领域中。庄子的这些思想同样对后世艺术创作构成重要的影响,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写道:“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 ”其中“澄怀味象”就深受庄子“心斋”的影响,主张以虚静空明的心境去观物。宋代画家米友仁言:“画之老境,于世海中一毛发事泊然无着染。每静室僧趺,忘怀万虑,与碧虚寥廓同其流。 ”他认为心灵达到虚静,便与自然、苍穹浑然融化、体合为一,这种看法也是庄子思想的传承。张大千的泼彩山水,粗看满纸烟云,扑朔迷离,具有很强的抽象意味;细看则是山谷幽深,抽象与具象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为中国画意境提升开辟了一条新路。
在道家看来,世界是一个阴阳交合的生机世界,气化氤氲,流衍不绝。“我”作为生命和宇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深广无穷的宇宙会主动来亲近“我” 、扶持“我” ,这就是“道通为一”的境界。中国艺术境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产物,而在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形成过程中,老庄哲学在提升中国画创作意境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诸子百家之中,庄子以其浓郁的艺术气质独树一帜,对中国画的创作取向产生了重大而持久的影响。探讨庄子美学思想的意义在于,中国画创作者不仅要对绘画技法进行探究,更重要的是对绘画内在的精神境界和意境进行解析,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努力把传统文化的精神融入到艺术创作中去,在艺术创作中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