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佛教传入固原,魏晋南北朝时期滥觞中国大地。宁夏南部的固原地区,中世纪时地处丝绸之路上的咽喉孔道,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大通道,诸多文化交流、民族迁徙、宗教传播、商业贸易的事实就发生在这里,佛教的传入便是见证。
图1 佛、弟子石造像塔
图1,佛、弟子石造像塔,高29.2厘米,上部长、宽17.5厘米,下部长、宽20.5厘米。红沙岩石质,整体为正棱台形。四面开龛造像,其中相对两龛平顶,左右上角分别雕有莲花装饰,另相对两龛均为火焰纹拱形龛。四龛造像均为一佛二弟子,中佛高发髻,结跏趺坐,弟子站立两侧。其中两佛龛佛作说法印,另两佛龛佛施禅定印。佛面相清秀,高肉髻,衣纹清晰,线条舒展下垂。原塔应是多层相叠,此为其中的一层。此塔四面为北魏(386-534)时期石造像。1996年宁夏隆德县神林乡出土。
图2 供养菩萨石造像
图2,供养菩萨石造像。通高38、宽18厘米。造像为红沙岩石质,整体为舟形,通雕一站立菩萨。菩萨头戴高花蔓冠,面相长方。身着缦衣,下摆宽大,衣褶较密,肩披帔帛,两端在两臂部从外向里搭绕两周后,下垂至缦衣的两侧,双手托物上举胸前,跣足站立于实心台座,外有背光。此为北魏(386—534)时期供养菩萨石造像。1981年宁夏固原县(今彭阳县)新集乡出土。
图3 建明二年石造像碑
图3,建明二年(531)石造像碑。高48、宽20.7、厚3.7厘米。用石英岩雕成,稍有收分。顶部为弧形,正面雕刻为上下两层。上层为一拱形龛,龛内雕刻着广为流传的佛教说法故事,说法者为释迦、多宝二佛。头梳高髻,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结跏趺坐于长榻上,衣纹下垂至地。右边释迦右手举起,手指向上,左手抬至胸前。左边多宝右手上举起,掌心向外,左手抬起前伸,掌心向外。榻后雕刻有听法比丘半身像。下层为长方形龛,内刻大至菩萨,背柳叶形火焰纹身光,中有圆形头光,面相方颐,双目微合,低眉微笑,神态安详,洒脱自然。头戴花冠,束髻,颈饰项圈,肩披帔帛,帔帛在胸前交结下垂至小腿部,下身着裙,衣纹线刻。跣足立于圆座上,右手上举,掌心向外,左手持物。菩萨两边刻二供养弟子,头梳双髻,身着缦衣,赤足,面向菩萨,其上分别有二比丘,面朝外。碑左侧至背部刻有“使持节徦镇西将军镇军将军西征都督泾州大中安戎县开国子金神庆敬造像二区建明二年二月十七日”四十三字。故而依造像年代得名。整碑采用浅浮雕技法制成,人物造型逼真,立体感强,比例适度,线条流畅,内容丰富,年代明确,为确定同类造像具有标型作用。1981年宁夏固原县(今彭阳县)新集乡出土。
图4 白石佛造像
图4,白石佛造像。高18.5、宽9、厚3.5厘米。舟形身光,佛像袖手端坐,白色滑石雕制而成,高肉髻,面相方颐,细眉厚唇,低首含笑。内着僧祗支,外着双领袈裟下垂于座榻上,袖口之处饰菱形格纹。雕刻技法娴熟,衣纹简洁,线条流畅。此造像于1985年在宁夏彭阳县红河乡出土。
图5 北魏白石佛造像
图5,北魏白石佛造像。白色滑石雕制而成,高18、宽11、厚4厘米。舟形身光。正中雕一释迦佛说法相,两侧为二胁侍菩萨。佛高肉髻,面相长圆,细眉,眼微闭,直鼻,小口厚唇,两耳垂肩,背后以两圈联珠纹间饰宽带构成圆形背光。佛内着僧祗支,外披袈裟,下摆宽大,皱褶重叠密集下垂于座榻上。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两胁侍菩萨头后有桃形背光,头戴花冠,面相长圆,细眉,大耳垂肩,上着缦衣,下着羊肠大裙,帔帛绕左右臂向外飘扬。双手合十,跣足而立。1985年宁夏彭阳县红河乡出土。
从北魏到隋唐时期,宁夏固原地区出现大量石窟及石、铜佛造像,如鎏金铜佛、玉菩萨等造像的出现,标志着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繁荣与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