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源》:“杯,盛饮料的器血。也作‘桮’‘柸’‘盃’。”如图1所示为金元时期的邓窑青釉茶杯盖,直径9、高5、盖口径7厘米,杯口内壁高0.8厘米。淡青釉,胎厚偏黄,盖面拱顶腹合下扣,蘑菇钮,模印一周40片线菊蕊纹,外区饰一周连环“回”字纹,立体感极强。盖背面,盖口凸出圆不规整,露胎,盖底2/5露胎不饰釉。邓州团结路东南隅江家坑出土,未见出土杯(盏)型体,但与邓窑烧造出土的上千件青瓷残器瓷片胎釉反复比较,符合金元时期特征。问题是见此杯盖,旋即联想到现代日常我们所用的柄把茶杯。
(组图1)金(元)邓窑淡青釉茶杯盖
追溯瓷杯历史,从古至今其主要功能都是用来饮酒或饮茶。基本器型大多是直口或敞口,口沿直径与杯高近乎相等。有平底、圈足或高足。考古资料表明最早的杯,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无论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还是河姆渡文化遗址中都见有陶制杯的存在。这一时期杯型最为奇特多样:带耳的有单耳或双耳杯;带足的多为锥形、三足杯、觚形杯、高柄杯等。战国至汉代出现了原始青瓷杯,其中汉代的椭圆形、浅腹、长沿旁有扁耳杯,最具代表性。隋代杯,多是直口、饼底的青釉小杯。随着饮茶在唐代盛起,白瓷茶杯开始出现,而瓷杯也从之前的椭圆状转变为圆形,这是因为瓷器是在轮车上拉制成形,做成圆形方便许多。唐代的三彩釉陶杯、纹胎陶杯最有特色。当时,还流行盘与数只小杯组合成套的饮具。宋元时期的杯,多直口、浅腹、圈足或高足,高足底为喇叭状。宋杯,多以釉色取胜,如龙泉窑及官、哥、汝、钧各窑。元杯,胎骨厚重,杯内心常印有小花草为饰,明清时期制杯最为精致,其胎轻薄,其釉温润,其彩艳丽,其型多样。
(组图2)北宋青瓷盖(清凉寺出土), 高3.4厘米,口径11.4厘米。
图2所示为河南宝丰清凉寺出土北宋汝瓷成熟阶段的青瓷盖。器高3.4、口径11.4厘米。其形制与邓窑金元青釉茶杯盖相类,此类青瓷盖(系考古专家命名),亦未见杯(盏)型体。故笔者认为,此类青瓷盖,应是宋金元青釉茶杯盖。
众所周知,现代日常我们所用的柄把茶杯的基本器型为敞口、弧形腹壁,圈足前期高、大、深,有的相对低、小、浅,皆修制规整。从瓷茶杯(盏)发展史上看,两者相较,杯的产生在先,盏在后;杯多用以饮酒,盏多用以饮茶;杯的器型较小,盏的器型较大;杯多高脚,盏多圈足;杯的纹饰简约,盏的纹饰繁杂。此类青瓷盖是用作茶盏盖,还是用作青釉茶杯盖?有待进一步探讨。透过杯盏演变,可窥悟中华民族茶、酒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