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看了古人避暑 还是觉得现代社会好[图文]

时间 : 06-11 投稿人 : 灵儿 点击 :

炎炎夏日,酷热难耐。我国由于大陆性气候强,成为世界同纬度上除了沙漠干旱地区以外夏季最热的国家,就连北纬近46度的哈尔滨都曾多次举行过群众性的横渡松花江活动。好在我们现在有空调,最不济也有电风扇,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

但是,在没有空调、电风扇的古代,人们都去哪里避暑?

看了古人避暑 还是觉得现代社会好 | 美术品资讯

宋朝,佚名《槐荫消夏图》。来源/网络

凿河取冰降温

古人,尤其是普通人,迁徙非常不易。盛夏时节,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而是用冰块给自己的房间降温。

他们一般在冬天从冰封的河中取出冰块,保藏在冰窖或者冰室内。早在周代,我国就已经有了冰窖。据《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凌阴,就是冰窖,又称冰库、凌室、冰室等,而凌人就是为周天子掌管冰事的人员。

凌人编制94人,包括2个负责人,叫“下士”;2个行政秘书,叫“府”;2个文书,叫“史”;8个领班的班长,叫“胥”;每班10个劳动力,共80人,叫“徒”。冬季藏冰时,人手不够用,还要动用管理山林的大批人力。从这个庞大编制的机构,可见周王室的藏冰规模之大。

但是,在当时生产力还极度落后的社会,除了王室,不是所有人都有财力物力去凿河取冰的。因此,周王室将冰块当成非常贵重之物,赏赐给身边人,据《左传·昭公四年》记载,“食肉之禄,冰皆与焉”。

尽管后人取冰越来越容易,但是这种“赐冰”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明朝人刘侗、于奕正撰《帝京景物略》记载,每年立夏,明廷会赐冰给文武大臣。清代也是这样,把赐冰当成一种官员福利。朝廷给予官员“冰票”,官员再凭票去指定部门领取冰块。清人富察敦崇撰《燕京岁时记》就曾记载:“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

曹操在修铜雀台的情況下,就另外造冰井三座,专门用于储存冰块。据说这个冰井台就像一个大冷库,夏天时可以有凉气从井里冒出,而冬天有暖热的气奔出,就像空调一样,可以调节室内温度。唐朝杨贵妃还用大量的冰块环绕大厅,这种避暑效果很好,但费用很高,只有官家可以享用。

明清两代,冰窖有官窖、府窖和民窖之分。冰窖造型基本相同,采用埋入地下1.5米的半地下形式,长约11米,宽约6米,容积为330多立方米。因此,这就需要采冰者在每年三九从河中起冰后,凿成规定尺寸的方块拉入冰窖。冰窖地面一般铺设了木头,并排半埋在地面之下,使冰块不至于接触到地面。

看了古人避暑 还是觉得现代社会好 | 美术品资讯

华妃用冰块乘凉。来源/电视剧《甄嬛传》剧照

人们在冰块上会覆盖上一层厚厚的树叶,使其保持低温,防止融化。官窖有专职官吏负责采集天然冰块,贮存于冰窖中,炎夏期间取出,以供皇家和贵族使用。大家看《甄嬛传》中甄嬛怀孕被罚跪的那一集里,贵妃娘娘的旁边就放着冰块,不然贵妃娘娘也没有心情在酷热中看着甄嬛罚跪。

古人保存冰块,除了常用的冰窖,还有“冰箱”。1977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一个青铜冰鉴,由铜鉴、铜缶组合而成,缶套置于鉴内,这就是原始冰箱。冰鉴的工作原理,是依靠装在鉴内的缶四周的冰块,使缶中的酒、瓜果等降温,鉴内的冰块也同时降低室温。

看了古人避暑 还是觉得现代社会好 | 美术品资讯

青铜冰鉴

到了清代,宫廷已经普遍使用以天然冰制冷的木质冰箱加工消暑美食与降室温,这种器具当时被称作“冰桶”或“洋桶”。目前,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对清代乾隆年间的掐丝珐琅冰箱,就是中国古代藏冰器具发展的巅峰之作。

看了古人避暑 还是觉得现代社会好 | 美术品资讯

乾隆用的掐丝珐琅冰箱

清代的冰块已相当普及了,不再是皇家的专利。清代诗人王士祯有“铜碗声声唤卖冰”一诗,当时北京的卖冰者是以铜盏相碰作响,招揽顾客。那时人们流行口含冰核,吃刨冰,于是,冰镇食品成为民间消暑纳凉的必备。

改造房屋降温

除了储存冰块来给房间降温,对房屋内外进行改造也是一个避暑的好办法。

其一是搭建凉棚,用竹子做骨架,用席子做棚顶,在房檐上或者院子里搭盖出一个高高的遮阳罩,不让阳光直射墙壁,这样外墙不容易晒透,地面也不会很快升温。

看了古人避暑 还是觉得现代社会好 | 美术品资讯

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中的凉棚。来源/网络

其二是挖地下室。因为地下浅层的温度相对恒定,所以能达到自然的冬暖夏凉。从先秦开始,中国人便流行挖出“窟室”,也就是洞穴一样的地下室。明清时用“空调井”,就是在室内挖一口特别深的井,上面用带孔的盖子盖好,夏天就有冷气从地下面出来。而且,空调井除了可以给房间降温,还可以作为地下“冰箱”,将冰块和食品放进井内冷藏。

明朝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描述:“霍仙别墅,一室之中闻七井,皆以镂雕之,盘覆之,夏月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高濂利用地理优势,掘井纳凉,天然环保,堪称妙绝。

其三,是建造专供纳凉用的水亭(雨亭),《唐语林》卷五记载御史大夫王某“宅第有一雨亭。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到了宋代,水亭的建造更加豪华,升级成凉殿。《武林旧事》记载:“禁中避暑,多御复古,选德等殿及翠寒堂纳凉。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池中红白菡萏万柄,盖园丁以瓦盎别种,分列水底,时易新者,庶几美观。又置茉莉、素馨、建兰、麝香藤、朱槿、玉桂、红蕉等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

凉殿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而且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使冷风带香,芬芳满室。

其四是因地制宜,建造地坑院。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自古便深知土壤是热的不良导体,5米以下的地下温度,等于地面上的年平均气温。他们在自家院子里垂直向下挖10米左右深,挖成正方形的大地坑。挖成的地坑叫作天井,再向正方形天井内四壁开挖下沉式窑洞院落,也叫作地窨院或者地坑院。

沉窑洞一般深挖10—11米,所以夏凉的效果比较明显。盛夏三伏天,在地坑院窑洞内睡觉还要盖厚厚的棉被。

历朝历代还有一些专门设计用来避暑的房子,比如汉朝有清凉殿;清朝有“水木明瑟”殿。据记载,能工巧匠们制造出了一种像水车一样的风扇,称为“水激扇车”,借用水能推动一个轮子的扇叶,给室内扇风,这就是最原始的电风扇了。

去凉快的地方

古人还有一个最直接的避暑方法,就是去不热的地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朝的皇帝,每年夏天就要到承德避暑山庄避暑。

看了古人避暑 还是觉得现代社会好 | 美术品资讯

承德避暑山庄

俗话说,高处不胜寒,山的海拔越高,则温度越低。赣北庐山的海拔为1165米,比山麓海拔32米的九江市的29.4摄氏度凉了6.9摄氏度之多。在庐山,7月午后最高气温平均为25.9摄氏度,而山麓的九江市为33.5摄氏度。所以,庐山成为自古以来的避暑胜地,李白、白居易、周敦颐、欧阳修、苏轼、陆游、朱熹、唐寅、王守仁、李时珍等名人都曾经到过庐山避暑。

李白作诗《夏日山中》,描写自己在山上避暑的快乐——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皖南黄山,海拔为1840米,它比山麓的屯溪市高出1695米,山上山下的温差就更大了:7月平均气温相差10.4摄氏度,黄山为17.7摄氏度,屯溪市为28.1摄氏度。

川西峨眉,海拔为3047米,它比山麓乐山市的海拔高2623米。乐山7月平均气温为26摄氏度,而峨眉山山顶只有11.8摄氏度,剧降14.2摄氏度。

所以,古代许多有钱有闲的人,多选择到庐山、黄山、峨眉山这样的山上去避暑。由于高寒山区晚上的气温比较低,甚至还要带上棉袍之类的衣物御寒。

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爬山的人,只能在自家附近找适合纳凉的地方。明高濂《四时幽赏录》就记载了不少古人的“夏时逸事”,“避暑凉棚”说的就是当时京城人的纳凉现象:“长安人每至暑月,以锦结为凉棚,设坐具为避暑会。”所谓“避暑会”,亲朋好友一起避暑纳凉的小聚会。宋朝时期,民间依然很流行“避暑会”,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开封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盤,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酢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

看了古人避暑 还是觉得现代社会好 | 美术品资讯

清代袁江《骊山避暑图》。来源/网络

结语

其实,古人避暑的方法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说明。只是我们必须认清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没有空调的古代,尽管有些避暑方法确实有降温的作用,但作用不宜过分夸大。1743年7月20至25日,乾隆写诗说:“冰盘与雪簟,潋滟翻寒光,辗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大致的意思就是,身边什么降温工具都有,但还是热得受不了。

要知道,皇帝所拥有的避暑手段肯定是当时社会上最齐全的、最完备的,但即使如此,连他也受不了这几天的高温。根据后来的推算,那几天下午的气温值,均高于40℃。其中以7月25日的温度值最高,达到了惊人的44.4℃。根据史书记载,北京“京师威暑”,天津“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河北“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渴死。”

因此,还是科技繁荣的现代社会好啊!

其实,古人避暑的方法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说明。只是我们必须认清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没有空调的古代,尽管有些避暑方法确实有降温的作用,但作用不宜过分夸大。1743年7月20至25日,乾隆写诗说:“冰盘与雪簟,潋滟翻寒光,辗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大致的意思就是,身边什么降温工具都有,但还是热得受不了。

要知道,皇帝所拥有的避暑手段肯定是当时社会上最齐全的、最完备的,但即使如此,连他也受不了这几天的高温。根据后来的推算,那几天下午的气温值,均高于40℃。其中以7月25日的温度值最高,达到了惊人的44.4℃。根据史书记载,北京“京师威暑”,天津“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河北“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渴死。”

因此,还是科技繁荣的现代社会好啊!

相关文章

  •  上海展出万只小黄鸭 已被游客拔去近半数[图文]
    上海展出万只小黄鸭 已被游客拔去近半数[图文]

    6月2日端午佳节,由15000多只小黄鸭集结而成“鸭梨”正在上海展出,吸引市民纷纷拍照留念,但遗憾的是展出仅仅过去3天,好好的小黄鸭就被游客拔去了将近半数。...

    213 艺术品档案 美术品趣闻 美术品百科
  • 我们离“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还有多远?[图文]
    我们离“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还有多远?[图文]

    “假期‘云看展’是个不错的选择”“在家躺着看国家珍宝岂不是更好”……如今,“线上看展”这朵“云”,正越来越流行。点开“浙江博物馆公共服务综合平台”,能看到400多场线上展览,玉琮王、汉铜凫尊等浙江各地博物馆镇馆之宝都“上网”了!进入“博物官”小程序,离你最近的展馆、最热门的展览“一网打尽”。疫情常态化防控下,馆藏“上网”的意愿不减反增。数字技术,让文物与观众越来越近。但文物数字化不仅仅是将文物...

    891 艺术品档案 美术品趣闻 美术品百科
  • 英国伦敦博物馆下月初开始搬迁 预计将耗资2.5亿英镑[图文]
    英国伦敦博物馆下月初开始搬迁 预计将耗资2.5亿英镑[图文]

    伦敦博物馆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 韩岩 摄 图文无关据法兰西24电视台报道,英国伦敦博物馆将从12月5日起开始进行搬迁工作,搬迁预计将用时三年、耗资2.5亿英镑。伦敦博物馆现址位于伦敦金融城内,新馆则坐落于西史密斯菲尔德一座废弃的肉类批发市场。伦敦博物馆现址于1976年正式向公众开放,馆内超600多万件藏品呈现出伦敦的历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历史博物馆,游客可免费参观。新馆计划于2026年开...

    1532 艺术品档案 美术品趣闻 美术品百科
  • “有趣”&“有用” 考古盲盒的“爽点”在哪?[图文]
    “有趣”&“有用” 考古盲盒的“爽点”在哪?[图文]

    “收集神仙宝贝,出土神仙爱情”。最近,腾讯视频与河南博物院联合推出了千古神仙爱情盲盒得到了青年群体的热捧,作为电视剧《千古玦尘》的周边产品,这款爱情盲盒借鉴“考古盲盒”的设计思路,把剧中主要人物使用的古帝剑、太仓枪、发簪等“微缩宝贝”藏进土中,买家需要把土淋上水,用迷你的洛阳铲探明宝贝的具体位置,才能从中挖掘出属于自己的“珍贵文物”。2020年12月以来,正是豫博研发的“考古盲盒”创造了博物馆文...

    825 艺术品收藏 美术品杂谈 美术品百科
  • 华西村博物馆建成 1比1复制故宫古建[图文]
    华西村博物馆建成 1比1复制故宫古建[图文]

    华西村博物馆中部仿古建筑群俯瞰。11月28日,江苏华西村重要文化工程“华西村博物馆”建成开馆,首届华西文化艺术节同时开幕。华西村博物馆由1比1复制的故宫太和殿、乾清宫、东华门、角楼和红墙等仿古建筑组成,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馆内设书画馆、古陶瓷展区、工艺美术精品展区和文化艺术创作馆,珍藏、展示名家大师的字画、雕刻、玉器、瓷器、绣品、金属工艺品等万余件(套)。村里将以博物...

    1083 艺术品资讯 美术品文摘 美术品知识
  • 甘肃榆中面塑艺人指尖塑非遗 痴迷古典人物传承传统文化[图文]
    甘肃榆中面塑艺人指尖塑非遗 痴迷古典人物传承传统文化[图文]

    4月下旬,在位于黄河上游的兰州市榆中县青城古镇,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传承人李思瑶伏案创作。 魏涛 摄中新网兰州4月24日电 (魏涛 刘彦令)世家从事面塑技艺,且从小受到父辈们手工艺加工的环境影响,李思瑶痴迷面塑技艺,尤其对古典人物形象的塑造甚是见解独到,她因此致力于指尖塑非遗,进而传承传统文化。如今,已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传承人的李思瑶,在位于黄河上游的兰州市榆中县青城古镇拥有一间...

    922 艺术品趣闻 艺术品知识 美术品收藏
  • 逼真的木质食物雕塑艺术[图文]
    逼真的木质食物雕塑艺术[图文]

    来自日本的木雕艺术家小泽征川崎是一位擅长于使用木头来雕刻的匠师,他雕刻食物造型非常逼真,完全可以与真正的食物放在一起相媲美,不管是从造型、色彩上都相当接近真实物品。人们都好所细节决定成败,他所有的作品都需要经过2-3个小时才能完成,逼真的作品和他细致入微的观察、细腻的雕刻技术分不开,不信就看看下面这些图片。...

    873 艺术品鉴赏 美术品资料 美术品新闻
  • 寄出价值4万元红木笔筒 买家却说收到的是大米[图文]
    寄出价值4万元红木笔筒 买家却说收到的是大米[图文]

    天津一位网店卖家给南京买家快递了一个红木笔筒,价值4万元。但买家却说自己收到的是大米,要求退款。天津卖家觉得事有蹊跷,来到南京报警求助。真相是什么呢?特约记者 杨维斌现代快报记者 陶维洲报案红木笔筒变大米?9月20日中午,一名男子走进红山派出所,称要报案。他姓任,是天津的一位网店卖家。任某告诉民警,他做工艺品生意,9月16日,南京的买家万先生和他联系,称看中店里一个红木笔筒。经过讨价还...

    1686 艺术品报道 艺术品科普 美术品资讯
  • 夫妻200多万买下破败的城堡被嘲笑 却发现大量古玩[图文]
    夫妻200多万买下破败的城堡被嘲笑 却发现大量古玩[图文]

    法国南部的一片荒地上有一座破败不堪的古堡,他的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1741年,建于1741年至1750年间的城堡,在路易十五统治期间。而现在这座城堡被一对澳大利亚夫妇以约280,000英镑的价格购买了下来。这对夫妇于2013年购买后,当他们第一次购买这座城堡时,这座建筑正在摇摇欲坠,沃特斯先生和夫人只能看到94间客房中的四间能用,其他的房间和建筑都充满了瓦砾砖块,满房间的杂草。破败不堪,杂草丛生...

    659 艺术品资料 美术品报道 美术品科普
  • 羡慕!宋代人的周末生活[图文]
    羡慕!宋代人的周末生活[图文]

    宋徽宗《瑞鹤图》局部宋朝(960—1279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的宋朝,繁华而开放,“八荒争凑,万国咸通”,商业氛围十分浓郁,文明程度也比其他国家高。周末所以宋朝人的周末生活也是相当丰富自在,令人羡慕,可能比你的周末还小资呦~早晨早晨洗脸、刷牙、吃早点,大宋的百姓们会在报时人的报时中醒来,然后洗脸、刷牙。是的,你没有看错,宋朝人可不是拿手指刷牙的,因为那时候已经有了牙刷...

    414 艺术品档案 美术品趣闻 美术品百科
  • 《孙子兵法》成时尚 意大利有数千高层次研究者[图文]
    《孙子兵法》成时尚 意大利有数千高层次研究者[图文]

    图为意大利前国防部副部长斯特法诺·西尔维斯特里在罗马一座建于18世纪的巴洛克风格的精美建筑“龙迪尼大厦”内,记者见到了抽着雪茄的意大利前国防部副部长、意大利国际事务研究所主席斯特法诺·西尔维斯特里。记者看到,在西尔维斯特里的办公室里,挂满兵家画像和图案,有1800多年前的古罗马战争图画、罗马骑兵图画、两伊战争的战斗机及各种武器图,&ldqu...

    1176 艺术品资讯 美术品文摘 美术品知识
  • 风雨同舟,倾情相助——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党支部赴涞水灾区慰问[图文]
    风雨同舟,倾情相助——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党支部赴涞水灾区慰问[图文]

    今年7月以来,京津冀等地区受台风“杜苏芮”影响,遭遇长时间强降雨过程,导致洪水、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其中河北省涞水县灾情严重。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得知此情况后,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心系灾区会员,迅速做出响应,第一时间向河北籍会员发去慰问信,及时了解到受灾情况。获悉当地有部分房屋垮塌、道路受阻、饮用水短缺、通讯中断等情况后,组织全体会员捐...

    685 艺术品资料 美术品报道 美术品科普
  • 藏家一口气买下4000万元崖柏藏品[图文]
    藏家一口气买下4000万元崖柏藏品[图文]

    昨日,第21届广州艺博会在琶洲广交会展馆闭幕。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摄第21届广州艺博会昨闭幕新快报讯 记者董芳 通讯员刘茜 报道 12月5日,为期4天的第21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以下简称“广州艺博会”)以6亿元人民币交易额、25万参观人次的“好成绩”在琶洲广交会C区完美落 幕。本届广州艺博会共展出35个国家350个艺术机构共计20000件艺术作品,九成以上的参展机构达成交易。其中,有位崖柏藏...

    1008 艺术品档案 美术品趣闻 美术品百科
  • 故宫馆藏元代陶瓷欣赏[图文]
    故宫馆藏元代陶瓷欣赏[图文]

    卵白釉印花云龙纹盘卵白釉印花云龙纹盘,元,高4.1cm,口径15.9cm,足径5.3cm。盘敞口,浅弧壁,圈足。胎体洁白,里外施卵白釉。内底及内壁均模印云龙纹。枢府釉是元代景德镇地区创烧的一种白釉品种的统称。其胎体一般比较厚重,釉呈失透状,色白微泛青,恰似鸭蛋色泽,故又称“卵白釉”。其主要装饰手法是模印,题材比较简单,常见的有龙纹、芦雁纹或缠枝花纹。因这些白釉瓷器的花纹中间往往模印“枢府”两...

    322 美术品欣赏 美术品市场 艺术品杂谈
  • 《灵隐两亭》与李可染的杭州情[图文]
    《灵隐两亭》与李可染的杭州情[图文]

    当绚烂夏花被萧瑟秋风所覆盖,当遍地蛙声被满树蝉鸣所取代,生活在万丈红尘中的人,已经疲惫至极,困倦至极,并且莫名其妙地日夜心神不宁起来。于是便去与沉默的夕阳对话,与东去的流水对话,与寂寥的星辰对话,突感身心蒙受了人世间太多的尘埃。于是,李可染先生便用画笔将这些心灵困顿的人带进了《灵隐两亭》,带进了这江南的世外桃源。秋霜戏露,秋水无眠,从子夜醒来,从黎明出发,如期而至,纯净的阳光里不含一丝躁动,走进...

    1299 艺术品收藏 美术品杂谈 美术品百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