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看了古人避暑 还是觉得现代社会好[图文]

时间 : 06-11 投稿人 : 灵儿 点击 :

炎炎夏日,酷热难耐。我国由于大陆性气候强,成为世界同纬度上除了沙漠干旱地区以外夏季最热的国家,就连北纬近46度的哈尔滨都曾多次举行过群众性的横渡松花江活动。好在我们现在有空调,最不济也有电风扇,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

但是,在没有空调、电风扇的古代,人们都去哪里避暑?

看了古人避暑 还是觉得现代社会好 | 美术品资讯

宋朝,佚名《槐荫消夏图》。来源/网络

凿河取冰降温

古人,尤其是普通人,迁徙非常不易。盛夏时节,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而是用冰块给自己的房间降温。

他们一般在冬天从冰封的河中取出冰块,保藏在冰窖或者冰室内。早在周代,我国就已经有了冰窖。据《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凌阴,就是冰窖,又称冰库、凌室、冰室等,而凌人就是为周天子掌管冰事的人员。

凌人编制94人,包括2个负责人,叫“下士”;2个行政秘书,叫“府”;2个文书,叫“史”;8个领班的班长,叫“胥”;每班10个劳动力,共80人,叫“徒”。冬季藏冰时,人手不够用,还要动用管理山林的大批人力。从这个庞大编制的机构,可见周王室的藏冰规模之大。

但是,在当时生产力还极度落后的社会,除了王室,不是所有人都有财力物力去凿河取冰的。因此,周王室将冰块当成非常贵重之物,赏赐给身边人,据《左传·昭公四年》记载,“食肉之禄,冰皆与焉”。

尽管后人取冰越来越容易,但是这种“赐冰”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明朝人刘侗、于奕正撰《帝京景物略》记载,每年立夏,明廷会赐冰给文武大臣。清代也是这样,把赐冰当成一种官员福利。朝廷给予官员“冰票”,官员再凭票去指定部门领取冰块。清人富察敦崇撰《燕京岁时记》就曾记载:“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

曹操在修铜雀台的情況下,就另外造冰井三座,专门用于储存冰块。据说这个冰井台就像一个大冷库,夏天时可以有凉气从井里冒出,而冬天有暖热的气奔出,就像空调一样,可以调节室内温度。唐朝杨贵妃还用大量的冰块环绕大厅,这种避暑效果很好,但费用很高,只有官家可以享用。

明清两代,冰窖有官窖、府窖和民窖之分。冰窖造型基本相同,采用埋入地下1.5米的半地下形式,长约11米,宽约6米,容积为330多立方米。因此,这就需要采冰者在每年三九从河中起冰后,凿成规定尺寸的方块拉入冰窖。冰窖地面一般铺设了木头,并排半埋在地面之下,使冰块不至于接触到地面。

看了古人避暑 还是觉得现代社会好 | 美术品资讯

华妃用冰块乘凉。来源/电视剧《甄嬛传》剧照

人们在冰块上会覆盖上一层厚厚的树叶,使其保持低温,防止融化。官窖有专职官吏负责采集天然冰块,贮存于冰窖中,炎夏期间取出,以供皇家和贵族使用。大家看《甄嬛传》中甄嬛怀孕被罚跪的那一集里,贵妃娘娘的旁边就放着冰块,不然贵妃娘娘也没有心情在酷热中看着甄嬛罚跪。

古人保存冰块,除了常用的冰窖,还有“冰箱”。1977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一个青铜冰鉴,由铜鉴、铜缶组合而成,缶套置于鉴内,这就是原始冰箱。冰鉴的工作原理,是依靠装在鉴内的缶四周的冰块,使缶中的酒、瓜果等降温,鉴内的冰块也同时降低室温。

看了古人避暑 还是觉得现代社会好 | 美术品资讯

青铜冰鉴

到了清代,宫廷已经普遍使用以天然冰制冷的木质冰箱加工消暑美食与降室温,这种器具当时被称作“冰桶”或“洋桶”。目前,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对清代乾隆年间的掐丝珐琅冰箱,就是中国古代藏冰器具发展的巅峰之作。

看了古人避暑 还是觉得现代社会好 | 美术品资讯

乾隆用的掐丝珐琅冰箱

清代的冰块已相当普及了,不再是皇家的专利。清代诗人王士祯有“铜碗声声唤卖冰”一诗,当时北京的卖冰者是以铜盏相碰作响,招揽顾客。那时人们流行口含冰核,吃刨冰,于是,冰镇食品成为民间消暑纳凉的必备。

改造房屋降温

除了储存冰块来给房间降温,对房屋内外进行改造也是一个避暑的好办法。

其一是搭建凉棚,用竹子做骨架,用席子做棚顶,在房檐上或者院子里搭盖出一个高高的遮阳罩,不让阳光直射墙壁,这样外墙不容易晒透,地面也不会很快升温。

看了古人避暑 还是觉得现代社会好 | 美术品资讯

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中的凉棚。来源/网络

其二是挖地下室。因为地下浅层的温度相对恒定,所以能达到自然的冬暖夏凉。从先秦开始,中国人便流行挖出“窟室”,也就是洞穴一样的地下室。明清时用“空调井”,就是在室内挖一口特别深的井,上面用带孔的盖子盖好,夏天就有冷气从地下面出来。而且,空调井除了可以给房间降温,还可以作为地下“冰箱”,将冰块和食品放进井内冷藏。

明朝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描述:“霍仙别墅,一室之中闻七井,皆以镂雕之,盘覆之,夏月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高濂利用地理优势,掘井纳凉,天然环保,堪称妙绝。

其三,是建造专供纳凉用的水亭(雨亭),《唐语林》卷五记载御史大夫王某“宅第有一雨亭。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到了宋代,水亭的建造更加豪华,升级成凉殿。《武林旧事》记载:“禁中避暑,多御复古,选德等殿及翠寒堂纳凉。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池中红白菡萏万柄,盖园丁以瓦盎别种,分列水底,时易新者,庶几美观。又置茉莉、素馨、建兰、麝香藤、朱槿、玉桂、红蕉等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

凉殿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而且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使冷风带香,芬芳满室。

其四是因地制宜,建造地坑院。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自古便深知土壤是热的不良导体,5米以下的地下温度,等于地面上的年平均气温。他们在自家院子里垂直向下挖10米左右深,挖成正方形的大地坑。挖成的地坑叫作天井,再向正方形天井内四壁开挖下沉式窑洞院落,也叫作地窨院或者地坑院。

沉窑洞一般深挖10—11米,所以夏凉的效果比较明显。盛夏三伏天,在地坑院窑洞内睡觉还要盖厚厚的棉被。

历朝历代还有一些专门设计用来避暑的房子,比如汉朝有清凉殿;清朝有“水木明瑟”殿。据记载,能工巧匠们制造出了一种像水车一样的风扇,称为“水激扇车”,借用水能推动一个轮子的扇叶,给室内扇风,这就是最原始的电风扇了。

去凉快的地方

古人还有一个最直接的避暑方法,就是去不热的地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朝的皇帝,每年夏天就要到承德避暑山庄避暑。

看了古人避暑 还是觉得现代社会好 | 美术品资讯

承德避暑山庄

俗话说,高处不胜寒,山的海拔越高,则温度越低。赣北庐山的海拔为1165米,比山麓海拔32米的九江市的29.4摄氏度凉了6.9摄氏度之多。在庐山,7月午后最高气温平均为25.9摄氏度,而山麓的九江市为33.5摄氏度。所以,庐山成为自古以来的避暑胜地,李白、白居易、周敦颐、欧阳修、苏轼、陆游、朱熹、唐寅、王守仁、李时珍等名人都曾经到过庐山避暑。

李白作诗《夏日山中》,描写自己在山上避暑的快乐——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皖南黄山,海拔为1840米,它比山麓的屯溪市高出1695米,山上山下的温差就更大了:7月平均气温相差10.4摄氏度,黄山为17.7摄氏度,屯溪市为28.1摄氏度。

川西峨眉,海拔为3047米,它比山麓乐山市的海拔高2623米。乐山7月平均气温为26摄氏度,而峨眉山山顶只有11.8摄氏度,剧降14.2摄氏度。

所以,古代许多有钱有闲的人,多选择到庐山、黄山、峨眉山这样的山上去避暑。由于高寒山区晚上的气温比较低,甚至还要带上棉袍之类的衣物御寒。

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爬山的人,只能在自家附近找适合纳凉的地方。明高濂《四时幽赏录》就记载了不少古人的“夏时逸事”,“避暑凉棚”说的就是当时京城人的纳凉现象:“长安人每至暑月,以锦结为凉棚,设坐具为避暑会。”所谓“避暑会”,亲朋好友一起避暑纳凉的小聚会。宋朝时期,民间依然很流行“避暑会”,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开封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盤,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酢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

看了古人避暑 还是觉得现代社会好 | 美术品资讯

清代袁江《骊山避暑图》。来源/网络

结语

其实,古人避暑的方法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说明。只是我们必须认清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没有空调的古代,尽管有些避暑方法确实有降温的作用,但作用不宜过分夸大。1743年7月20至25日,乾隆写诗说:“冰盘与雪簟,潋滟翻寒光,辗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大致的意思就是,身边什么降温工具都有,但还是热得受不了。

要知道,皇帝所拥有的避暑手段肯定是当时社会上最齐全的、最完备的,但即使如此,连他也受不了这几天的高温。根据后来的推算,那几天下午的气温值,均高于40℃。其中以7月25日的温度值最高,达到了惊人的44.4℃。根据史书记载,北京“京师威暑”,天津“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河北“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渴死。”

因此,还是科技繁荣的现代社会好啊!

其实,古人避暑的方法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说明。只是我们必须认清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没有空调的古代,尽管有些避暑方法确实有降温的作用,但作用不宜过分夸大。1743年7月20至25日,乾隆写诗说:“冰盘与雪簟,潋滟翻寒光,辗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大致的意思就是,身边什么降温工具都有,但还是热得受不了。

要知道,皇帝所拥有的避暑手段肯定是当时社会上最齐全的、最完备的,但即使如此,连他也受不了这几天的高温。根据后来的推算,那几天下午的气温值,均高于40℃。其中以7月25日的温度值最高,达到了惊人的44.4℃。根据史书记载,北京“京师威暑”,天津“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河北“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渴死。”

因此,还是科技繁荣的现代社会好啊!

相关文章

  • 200斤重茶饼标价288万元[图文]
    200斤重茶饼标价288万元[图文]

    200斤重茶饼标价288万元2011广州工艺美术礼品收藏品推介会于昨日在广州市府前路2号广州工业名优产品展销中心举行。展期至12月4日,市民可免费进场参观。据主办方介绍,本次展览基本覆盖岭南地区现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市民可以尽览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记者在现场看到,最有人气、最吸引市民眼球的,还是重达200斤,标价288万元的世界最大白龙须贡茶饼。/*分享样式*/.mod_...

    637 艺术品鉴赏 美术品资料 美术品新闻
  • 记忆中的江丰:严重生病仍为壁画事业四处奔波[图文]
    记忆中的江丰:严重生病仍为壁画事业四处奔波[图文]

    “九一八”日军侵占沈阳城(黑白木刻)1931年江丰“昨天痛风,脚指头疼得要死,不知道有多痛苦,但是江丰同志的展览我不能不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发现:百年江丰文献展”开幕式上,81岁高龄的艺术家侯一民开场的一番直言不仅逗笑了大家,也令人深深感动。日前,在纪念江丰百年诞辰活动上,“发现:百年江丰文献展...

    591 艺术品档案 美术品趣闻 美术品百科
  • 退休教师蒙眼练书法 七八分钟内写10余字祝福语[图文]
    退休教师蒙眼练书法 七八分钟内写10余字祝福语[图文]

    退休教师蒙眼练书法睡觉前在被窝里还用手比划几下图为王贤安蒙眼写下对《武汉晚报》的祝福。实习生王孟洁摄【汉网市民记者“东方金龙”报道】武汉市民王贤安从小热爱书法,经常闭眼写字,后突发奇想自创“蒙眼书法”。【本报记者万凌实习生王孟洁核实】会书法不稀罕,可蒙着眼睛写字却不是人人都会的。近日,记者前往徐东鹏程花园小区拜访了这样一位民间高人王贤安。王贤...

    692 艺术品鉴赏 美术品资料 美术品新闻
  • 画家吴守明应邀参加香港中国书画名家艺术展[图文]
    画家吴守明应邀参加香港中国书画名家艺术展[图文]

    画家吴守明出席中国书画名家艺术展开幕式大家艺术网:主题为“文以载道,旗帜先行,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的中国书画名家艺术展2016,15日下午在香港中央图书馆开幕。香港特别行政区署理行政长官曾俊华、中央政府驻香港特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杨健等主礼开幕式。本次展览由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中华文化促进会、金一百艺术品等单位共同主办,在香港首展至19日结束,共展出160多位内地、香港及台湾书画名家逾2...

    1119 美术品鉴赏 艺术品百科 艺术品文摘
  • 北京书画家砍女医生18刀被诉故意杀人获刑15年[图文]
    北京书画家砍女医生18刀被诉故意杀人获刑15年[图文]

    同仁医院门口的电子屏。事发后,医院加强了保安措施。资料图昨天,持菜刀砍伤同仁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徐文的书画家王宝洺,被市二中院一审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并赔偿女医生徐文53万余元。辩称自己并非故意杀人的王宝洺喊冤,其家人认为判刑过重。徐文的代理律师则认为法院对王宝洺的量刑太轻,并建议就民事赔偿部分上诉。...

    1434 艺术品资料 美术品报道 美术品科普
  • 人民日报:“射墨”此类看不懂的才叫“艺术”吗[图文]
    人民日报:“射墨”此类看不懂的才叫“艺术”吗[图文]

    原标题:看不懂的才叫“艺术”吗? | 睡前聊一会儿睡前聊一会,梦中有世界。大家好,受党报评论君邀请,今天我们来聊聊最近出现的一种“射墨书法”。前两天,一段视频“火”了。视频中,七位礼仪小姐共同展开一幅宣纸,一位创作者手持装有墨水的注射器向宣纸上随意喷洒。围观者大声叫好,网友则纷纷表示“看不懂”。近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发表声明,表示这位自称清华教授的“书法家”与学校并无关系。“射墨”是不是书法,艺...

    963 美术品鉴赏 艺术品百科 艺术品文摘
  • 朱新建痴棋 输掉很多画[图文]
    朱新建痴棋 输掉很多画[图文]

    朱新建 (1953-2014) 生于江苏南京。1980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著名画家。讲述人:方土(广州画院院长、广东美协副主席) 今岁次乙未,距朱公新建先生仙逝越一载有余。春雨初霁,寒食柳斜,余谨以拙笔,忆昔共游之情,述画外趣事祭之。 余游而识朱公,一识倾盖,后尝共赏于桥楼之间,共行于里闾之内,共谈于天地之外,直如羲之所云:“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1416 艺术品收藏 美术品杂谈 美术品百科
  • 揭秘圣旨和免死金牌真容:宫中高手出品金牌没金子[图文]
    揭秘圣旨和免死金牌真容:宫中高手出品金牌没金子[图文]

    圣旨上的龙,是宫中高手绘制。齐鲁网6月27日讯皇帝的圣旨到底什么样子?龙袍一定是黄色的吗?所谓的免死金牌真的是金子做的吗?最近济南传统文化周的展品,让市民大开眼界。据山东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生活帮》报道,在这次中国传统文化周活动中,最吸引人的当属这些来自几百年前的圣旨真迹。据了解,这些圣旨是由蚕丝织造而成,再配上精美的文字和图案,更像是一幅幅艺术品。在今天的展示中,有一件经历了道光、咸丰两代君王...

    540 艺术品资讯 美术品文摘 美术品知识
  • 揭秘《江山如此多娇》的背后故事[图文]
    揭秘《江山如此多娇》的背后故事[图文]

    傅抱石与关山月创作《江山如此多娇》文/葛玉君《江山如此多娇》是著名山水画家傅抱石、关山月历时四个月,于1959年为北京新建的人民大会堂所绘的巨幅山水画。其高5.5米,宽9米的巨大幅面是中国画历史上空前的,毛泽东主席亲自为作品题句:“江山如此多娇。”整幅画面表现出新中国生机勃勃的景象,而这张山水画也是上个世纪50年代“毛泽东诗意画”的杰出代表。我们知道,为了在1959年展现新中国十年来的建设成...

    959 美术品欣赏 美术品市场 艺术品杂谈
  • 名人轶事:吴湖帆的中秋夜[图文]
    名人轶事:吴湖帆的中秋夜[图文]

    1953年9月22日,是中秋佳节。刚刚笼罩上暮色的上海,竟然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一直到深夜,毫无停歇之意。竟夕听雨,不能赏月,却偏偏能触拨诗人的愁思。比如,冒鹤亭就写了一首《癸巳中秋苦雨忆张夫人》,是悼念亡故不久的侧室;龙榆生也写了一首《癸巳中秋风雨有怀钱默存教授锺书北京》,是怀念远在北国的友人。而他们的朋友吴湖帆,在这一年的中秋雨夜里,又在做些什么呢?或许,吴湖帆正拿着画笔,伏在梅景书屋的画案...

    957 艺术品趣闻 艺术品知识 美术品收藏
  • 宋高宗赐王安道抄手式端砚[图文]
    宋高宗赐王安道抄手式端砚[图文]

    南唐归宋的翰林学士苏易简在《文房四谱》首次提出“文房四宝”,他以笔、墨、纸、砚“为学所资,不可斯须而阙”。《文房四谱》一书,“笔谱”二卷,“砚谱”、“纸谱”、“墨谱”各一卷,共计五卷。南宋的赵希鹄是第一个将“文玩”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提出来。他在《洞天清录》中把古琴、古砚、古钟鼎彝器、怪石、砚屏、笔格、水滴、古翰墨笔迹、古画等都列入文玩序列。经过宋元的普及和拓展,文房清玩到了明代更加蓬勃。明初曹昭...

    470 艺术品资讯 美术品文摘 美术品知识
  • 媒体曝100张全新连号一元纸币已被炒到120元[图文]
    媒体曝100张全新连号一元纸币已被炒到120元[图文]

    日前,山东省在青岛等5个城市率先进行“1元券硬币化”试点,停止向商业银行投放1元券纸币,转由硬币替代。央行相关负责人随后也表示,1元硬币化将逐步在各地推广。这个消息一出,很快引发一元纸币收藏热。淘宝网上,甚至有商家以1.2:1的比例在销售连号一元纸币。昨天,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进行了有关调查。“一刀”一元纸币炒到120元沈阳市民张先生说,一元纸币将要硬币化的消息一传开,身边就有不少投资收藏者...

    1852 艺术品鉴赏 美术品资料 美术品新闻
  • 秦淮名妓与文氏闺秀:那些被忽视的女画家[图文]
    秦淮名妓与文氏闺秀:那些被忽视的女画家[图文]

    秦淮名妓马守真以擅画兰、竹、石著称文俶《花卉册》(局部)自午门进入故宫博物院,沿中轴线从太和门直至乾清宫,再向东经过景仁宫,才到达延禧宫。这里挂着牌子,“古书画研究中心”。延禧宫正在整修,宫门处也没有明显指示,非要绕过因施工而临时拉起的帷帐,才能看见不太显眼的招贴——&ldquo明代花鸟画特展”。如果不是为了看这个展览,都不记得多少年...

    355 艺术品档案 美术品趣闻 美术品百科
  • 西安“最美”雕塑一条街亮相 唐代美女果然是胖子[图文]
    西安“最美”雕塑一条街亮相 唐代美女果然是胖子[图文]

    近日,由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美术学院精心打造的雕塑师范街在雁塔西路正式亮相。在保留原有的39座雕塑的基础上又新添了57座雕塑。整整96个造型各异的雕塑作品,从道路东头开始,按周秦汉唐的顺利排列。示范街刚刚亮相,就在元旦期间引起了游客极大兴趣,从外地来西安旅游的张先生听说后专门来这里看雕塑并留念:“西安历史文化悠久,又是一个旅游城市,漫步在这样一条街上,认真的看完每个雕塑的介绍,可以说基本上就对西...

    1080 美术品鉴赏 艺术品百科 艺术品文摘
  • 巴黎恐袭发生一年后 这座城市正在艺术中找回自我[图文]
    巴黎恐袭发生一年后 这座城市正在艺术中找回自我[图文]

    十月的巴黎秋高气爽,沐浴在阳光中的各大街道也变得栩栩如生起来,好比一幅幅超现实画卷。温斯顿·丘吉尔大道上汇集了各地前来参加巴黎艺术周的收藏家、艺术品经销商、美术馆长及其余各路艺术界人士。他们或在阳光下漫无目的地闲逛,或三两成群地出没于食品贩卖车、咖啡站及雕塑周围。让·阿拉德设计的“犰狳茶亭”(Armadillo Tea Canopy),目前正在第43届巴黎艺术周上展出 图片来源:网络在香榭丽舍...

    328 艺术品鉴赏 美术品资料 美术品新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