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去晦辟邪佑平安
二鼓家和多福广财源
三鼓步步高升事如愿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清风穿过峡谷,拂过碉楼,吹向城市街头,暖阳倾泻在羌山河谷,这里的一切都显得这么的宁静美好却又饱含生命的激情。月里村又响起了铿锵有力的鼓声。
羌族人民没有文字,却用歌舞靠口口相传保留了人类最纯粹的信仰。羌族羊皮鼓舞作为羌族有着古老历史沉淀的舞蹈,是羌民族生活习俗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表现形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汶川,会羊皮鼓舞的羌人很多,但像小耶格家这样一家老少都会表演的却少之又少,两岁半的小耶格在耳濡目染和一场场文化表演中埋下了对羊皮鼓舞热爱的种子。
“酒香也怕巷子深”,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活态”传承,传承人也必须积极创新,不能让非遗定格在历史里,而是帮助它们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地去符合现代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不断地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从而真正的、永远的“活”下来、传下去。让非遗“活”起来,从古老的岁月中苏醒,走进年轻人的视野里,让非遗被更多人知道,是我们需要去争取和努力的事情。
汶川始终坚信“最好的传承是培养好接班人”,就像小耶格这样,在童年时埋下了热爱的种子,而后野蛮成长、披荆斩棘,在千帆过尽之后,童年时那颗种子已破土而出,向阳而生,为渺小但倔强的自己遮风挡雨。汶川创新将视角聚焦在“非遗接班人”身上,推出“寻找非遗接班人活动”,面向全球华人召集“非遗接班人”,邀请会非遗技艺和喜欢非遗技艺的华人少年积极参与活动,拍摄自己参与非遗项目的短视频投稿参与话题互动,并与5月20日来到汶川参加线下展演活动;
以年轻力量焕发非遗活力,从培养接班人出发,让传统文化在少年儿童心中种下美好的种子,引导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其艺术修养及积极向上的艺术表达,丰富少年儿童精神文化,让更多人看到非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