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青玉御题蚕纹璧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青玉御题蚕纹璧 |
时代 | |
门类 | 玉石器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099211)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青玉御题蚕纹璧❖图片
青玉御题蚕纹璧❖简介
青玉御题蚕纹璧,清乾隆,直径26.3厘米,好径(中间孔径)5.4厘米,厚0.8厘米。
璧青玉质,以绳纹为界,纹饰分为两个区:内区满饰蚕纹,外区遍饰夔龙纹和兽面纹。在璧的侧边阴刻楷书乾隆皇帝御制诗:“周尺竟踰尺,斯今亦匪今。羊脂略无玼,玉叶果生琳。子爵执诚合,王孙语漫侵。琢章每师古,可以识予心。”末署“乾隆壬子,御题”款,并琢“比德”、“朗润”两枚单框篆书印。壬子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在清宫仿古玉器中,以古玉为蓝本的玉器为数不少。此器仿战国时期的玉璧,但在花纹装饰上按照清代的审美观进行了不小的改动。
相关知识科普
绳纹
也称绳纹。是由两条、四条或更多的线条扭结成绳索状的纹饰。
夔龙
夔,古代传说中一种奇异的动物,似龙,一足。《庄子·春秋》中记载:“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夔纹即这种独脚龙的侧面图案。玉器上的夔纹,最早见于商、西周时期,多见于彝器上。夔纹在玉器上出现的时间很长,自商、周至今,一直在玉雕工艺纹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战国和汉代尤为兴盛。玉器上的夔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柔和,阴刻线除单线外,也有双刻线。
龙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兽面纹
兽面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怪兽的面部,将其刻画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纹饰称兽面纹。宋代的学者把兽面纹称为饕餮纹。
阴刻
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
羊脂
形容玉质白中透出微黄,其质感似羊脂般细润、莹滑的专用术语。
仿古玉器
自宋代始,仿古铜器的玉器制作逐渐形成了传统,以后历代多有沿袭,成为玉器形制的一个重要类型。从清代开始,仿古玉器已不局限于仿古铜器,还包括其它的一些形制,如仿汉代玉佩等。这一类玉器在造型、纹饰及名称上均仿古青铜器,只是尺寸小的多,选料多见黄色。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根据古铜器意韵进行玉器的创作;二是模仿青铜器完全复古。从清代始,仿古玉器已不局限于仿古铜器,还包括其它一些类型,如仿汉代玉佩等。
玉璧
古玉器名。扁圆形,正中有孔。玉璧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礼器,用作礼天或以之显示身份。祭祀时作为祭天、祭星的祭器,稍小的玉璧可作为佩饰,还可放在墓中作辟邪和防尸腐用。玉璧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多光素无纹饰,器型比较简单。到春秋战国时,玉璧则相当规整,并有蚕纹、谷纹、蒲纹、兽面纹等雕饰。汉代继承前代风格,雕工更加精细。汉以后至宋、元时,玉璧不多见,在明、清时则又兴盛起来,并出现大量仿古制品,也有用琉璃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