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斗彩开光折枝莲纹罐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斗彩开光折枝莲纹罐 |
时代 | |
门类 | 陶瓷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45678)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斗彩开光折枝莲纹罐❖图片
斗彩开光折枝莲纹罐
斗彩开光折枝莲纹罐底部
斗彩开光折枝莲纹罐❖简介
折枝莲纹罐,明成化,高12.6厘米,口径6.3厘米,足径6.5厘米。
罐直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圈足。通体斗彩装饰。腹部四面菱花形开光内绘折枝莲花,以花叶和折枝莲相隔。肩与近底处分别绘变形莲瓣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楷书 “大明成化年制” 双行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罐形体秀美,胎质洁白细腻,厚薄均匀,色彩丰富,以填彩为主,点彩为辅,纹饰描画工整。此种成化斗彩罐除了画折枝莲纹外,还见有画菊蝶纹、纹者。
明成化斗彩的造型皆小巧,无大器。从现有故宫博物院的藏品看,最高的瓶仅高19厘米,罐一般高8—19厘米。无论何种器,其器形都具有圆润端庄、清雅雋秀的特色。
相关知识科普
斗彩
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品种。始见于明代宣德年间,真正的斗彩则成熟于明成化年间。成化釉上彩一般有三四种,多则达六种以上,色彩较鲜艳。它是以青花料在瓷坯上双勾出花鸟、禽兽、人物的轮廓线,施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填入彩料,再入窑经低温烧成。斗彩瓷器以小件杯、碗、高足杯为主,大件瓷器较少。清代斗彩瓷器以雍正斗彩为代表。
开光
我国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即为使器物上的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勾勒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蕉叶形、菱形、心形、桃形、圆形等)的空间,其内饰以图纹。
折枝
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果实等。
莲瓣纹
莲花俗称“佛花”,莲瓣纹是佛教文化影响下流行的纹饰。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盛行,瓷器上常用莲瓣纹做装饰。隋初瓷器装饰也受此风影响。
青花
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宝相花
我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 又称“宝仙花”、“宝莲花”。一般以某种花卉(如牡丹、莲花)为主体,中间镶嵌形状不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它花叶,尤其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圆珠作规则排列,似闪闪发光的宝珠,富丽华美,故名宝相花。盛行于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的器物上亦多以之为装饰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