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 - 故宫青铜器藏品

12-06 投稿人 : loveart 围观 : 评论
中文名 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
外文名
创作者
别名 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
时代
门类 青铜器
出土
备注 文物号(故00077464)
文保级别
馆藏地点 故宫博物院

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图片

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宴乐攻战纹图壶

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展示图

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宴乐攻战纹图壶局部

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简介

宴乐渔猎攻战纹图,战国,高31.6厘米,口径10.9厘米,腹颈21.5厘米,重3.54kg。

壶侈口,斜肩,鼓腹,矮圈足,肩上有二衔环耳。花纹口至圈足分段分区布置。以双铺首环耳为中心,前后中线为界,分为两部分,形成完全对称的相同画面。自口下至圈足,被五条斜云纹带划分为四区:

壶颈部为第一区,上下两层,左右分为两组,主要表现采桑、射礼活动。采桑组树上、下共有采桑和运桑者五人,表现妇女在桑树上采摘桑,可能表现的是后妃所行的蚕桑之礼。画中男子束装佩,似在选取弓材。习射组四人在一建筑物下依次较射,前设侯,侯为箭靶。《小广雅·器》:“射有张布谓之侯,侯中者谓之鹄…… ”。这里描绘的应是古时举行射礼时的场景。

第二区位于壶的上腹部,分为两组画面。左面一组为宴享乐舞的场面,七人在亭榭上敬酒如仪,榭栏下有二圆,二奴仆正从事炊事操作。下面是乐舞部分,簨簴上悬有钟,旁立建鼓和丁宁,图中三人敲钟,一人击磬,一人持二桴(鼓槌)敲打鼓和丁宁,尚有一人持号角状的吹奏乐器在演奏,表现了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右面一组为射猎的场景,鸟兽鱼鳖或飞、或立、或游,四人仰身用缯缴弋射,一人立于船上亦持弓作射状。

第三区为水陆攻战的场面。一组为陆上攻守城之战,横线上方与竖线左方为守城者,右下方沿云梯上行者为攻城者,短兵相接,战斗之激烈,已达到白热化程度。另一组为二战船水战,二船上各立有旌旗和羽旗,阵线分明,右船尾部一人正击鼓助战,即所谓鼓噪而进。船上人多使用适于水战的长兵器,二船头上的人正在进行白刃战,船下有鱼鳖游动,表示船行于水中,双方有蛙人潜入水中活动。画中的战斗情景虽受画面的限制,仅能具体而微,然而刻画生动,战士们手持武器,头裹巾帻,射者支左居右,张弓搭矢;持者前握后运,双足稳立;架梯者高擎双手,大步跑进;仰攻者持弓戈矛盾,登梯勇上;荡桨者前屈后翘,倾身摇荡;潜泳者扬臂蹬足,奋力游动。作者以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准确地抓住每一人瞬间的具有特征的动作,构成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本区位于壶的下腹部,界面宽,图中人物也最多。

第四区采用了垂叶纹装饰,给人以厚而稳重的感觉。

此壶纹饰内涵丰富,形象逼真,再现了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些场景。它不仅是我国青铜器中的艺术珍品,在美术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战国


相关知识科普


盛酒器,亦可盛水。《仪礼·聘礼》:“八壶设于西序”。注:“酒尊也。”《周礼·挈壶氏》:“掌挈壶以令军井”。注:“盛水器也。”殳季良父壶铭:“用盛旨酒。”伯陭壶铭:“用自作醴壶。”都十分清楚地说明了壶在青铜礼器组合中的用途。青铜壶的制作上起殷商,下至秦汉,商代前期方壶较少见,随着时代的变迁,形制也不断变化,大多为圆形。 亦为瓷器主要品种之一。瓷制壶自汉代开始流行,器型多样,用途有多种。常见的有西晋的扁壶,三国至隋的盘口壶、唾壶、鸡首壶,辽的鸡冠壶,元、明的多穆壶、僧帽壶以及沿用至今的酒壶、水壶、茶壶、卤壶等。

兽首衔环耳

器物两侧兽首形口衔铜环的器耳。

剑茎末端圆形内凹的部位称作“首”。

剑脊两旁称为“从”。

铺首

衔接门环的底座式装置。多为金属制,故又称“金铺”、“铜蠡”。以兽面衔环状为主,亦称“兽环”,还有龟、蟾等多种形式,取其吉祥祛邪的象征意义。铺首作为装饰,在商周时已见于铜器之上,可能尚早于用以为门饰。

角是饮酒器,常与爵、觚等组合使用。《礼记·礼器》:“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矛带有锋刃的两翼称“叶”。

古代武器之一种。在春秋战国时期,佩剑同时有表明身份等级的作用。从考古发掘的资料看,青铜剑在西周早期已十分成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青铜铸造技术的限制,剑身一般较短(50cm以下),至战国末期才有长剑出现。

中国佛教对释迦牟尼的简称。后又泛指佛教,如释教、释氏、释子、释典等。东晋僧人道安更以释为姓,开中国汉族僧尼称释之先河。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一种,原为食器,用以烹煮或盛放肉食,后逐渐成为祭祀、征伐、丧葬等活动中陈设的一种礼器。同时,鼎也是贵族进行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时最重要的礼器之一,所谓“钟鸣鼎食”,即指代贵族。此外,鼎也被作为王权的象征,《左传》宣公三年记楚庄王问鼎中原,即窥视中原王权之意。鼎数目的多寡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即: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

簨簴

悬挂钟、磬的架子。横梁称簨,两侧立柱称簴。《礼记·明堂位》:“夏后氏之龙簨簴”。注:“簨簴,所以悬钟磬也。横曰簨,饰之以鳞属;植曰簴,饰之以蠃属,羽属。”清代簨簴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一为横向三簨,下二簨为悬钟之用,两层各八枚;上簨两端刻龙首,不挂钟,其上插五只金鸾,龙首与金鸾俱衔五彩流苏;其二为纵向二簨,主要起支柱作用,与横向三簨相连;其三为纵簨下端伏狮与趺,主要起承载和稳固之用。在簨簴的表面,俱用金涂饰。

磬是佛教中的一种乐器,亦为佛教礼器之一。据史料载,中国自宋代以后,在汉藏佛教寺院中磬已普遍使用。磬的种类很多,据材质有铜磬、铁磬、玉磬等。根据用途,其外形也有不同,有大磬、圆磬、扁磬等。磬通常被设置于佛案右侧。在佛教召开法会或念诵时,由维那师以棓(木槌)击之,发出绵长悦耳之声,以磬声沟通神俗二界,且使闻者内心产生喜悦。

丁宁

古代乐器,又名“钲”,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击之而鸣。

基层军事编制单位。《五代会要·京城诸军》载:“凡五百人为一指挥,其别有五部,都一百人,统以一营居之。”宋沿五代之制。都的统兵官,马军为军使,步军为都头。

商周时期最为常见的一种青铜武器,古称勾兵,由戈头、柲、柲冒和柲末的鐏组成。

界面

1、亦称界画,中国画以界画直尺划线的技法名称。 2、中国画画科之一。《辍耕录》:“画家有十三科”,将界画楼台列于第十,指以宫室、楼台、亭阁等建筑为题材衬以山水、林泉为背景而用界尺直笔划线的绘画。

盛食器,将鼎、簋的形制相结合发展而成。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尔雅·释丘》疏引《孝经纬》:“敦与簠、簋容受虽同,上下内外皆圆为异。”

相关文章

  • 史斿父鼎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史斿父鼎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史斿父鼎,通高41厘米,宽19.5厘米,重2.52kg。此鼎口微侈,有立耳,分裆,实足。颈部饰列旗兽面纹,兽面中部附饰浮雕牺首。内壁铸铭文3行9字:史斿父作宝尊彝鼎。七五八。记史游父做鼎。铭后所附数字是八卦符号,表明铸造此鼎时曾经进行过一次占筮。...

    632 兽面纹 浮雕
  • 青铜盔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青铜盔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战国盔径19×22厘米,残高19.5厘米 河南灵宝出土...

    212 青铜器 青铜盔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错金方鉴、错银方罍(附勺)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错金方鉴、错银方罍(附勺)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错金方鉴、错银方罍(附勺)战国(前475-前221年) 鉴通高21.6厘米,口边长30.1厘米;罍通高32厘米,口边长15.6厘米 勺长43.7厘米 1975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战国墓出土 出土时方罍置于方鉴内,罍内附勺。方鉴四壁各攀附一曲身探首之龙,形态生动。器口、颈及腹部方栏内施错金嵌绿松石方形和菱形花纹。方罍肩和腹部用错银丝组成的几何纹带将器表隔成方栏。...

    1818 青铜器 错金方鉴 错银方罍附勺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楚王酓胐鼎 - 故宫青铜器藏品
    楚王酓胐鼎 - 故宫青铜器藏品

    楚王酓歬鼎,通高59.7厘米,宽60.5厘米,口径46.6厘米,重53.8kg。鼎圆体,三蹄形足,双附耳,有盖,盖上有三短足,盖正中一钮凸起可穿环。附耳、盖与鼎身饰细碎的蟠虺纹,足上端饰兽首。盖内、外,器口沿三处刻有铭文19字:(盖内)仨集厨。(盖外)集厨『0044』鼎。(器口)楚王酓胐作铸鐈鼎,以供岁尝。 铭文记楚王酓胐铸造此鼎,以供岁祭之用,置于集厨。此...

    733 蟠虺纹 集厨
  • 鎏金团兽形节约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鎏金团兽形节约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西汉直径4.1厘米,厚2.6厘米河南永城梁孝王后墓出土...

    526 青铜器 鎏金团兽形节约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连弧四叶纹镜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 亚『0037』簋 - 故宫青铜器藏品
    亚『0037』簋 - 故宫青铜器藏品

    亚『0037』簋,通高22.4厘米,宽26厘米,重3.16kg。簋圆体,有盖,盖顶正中有一圆握,上有二穿孔,握两旁各有一系钮,与二穿孔在平行线上,深腹,腹两侧各有一兽耳,圈足较矮,且外撇。盖边、颈部及足上均饰夔纹组成的兽面纹,颈部正背两面各饰一浮雕牺首。盖、器有对铭,3行16字:己亥,王赐贝,在阑。用作父已尊 彝。亚『0037』(音贯)。铭文记述,己亥这一天...

    1425 夔纹 兽面纹 浮雕 对铭
  • 铜冲耳乳足炉 - 故宫青铜器藏品
    铜冲耳乳足炉 - 故宫青铜器藏品

    铜冲耳 乳足炉,清嘉庆,高18厘米,口径22.5厘米,足高3.2厘米,耳高5厘米。清宫旧藏。铜炉圆鼎式,直口,收颈,鼓腹,腹圜收,三乳足渐起自器外底,口沿上左右各立一冲天耳。器外底有减地阳文3行6字楷书:“大明宣德年制”。附黄条:“嘉庆四年正月初六日收梁进忠交古铜炉一件。”原配铜座。黄条即过去宫廷里系在器物上的黄色纸条,通常记载该物件的来源、安置地点等,往往...

    1618 冲耳 乳足 阳文
  • 郑义伯『0023』 - 故宫青铜器藏品
    郑义伯『0023』 - 故宫青铜器藏品

    郑义伯『0023』,春秋前期,通高45.5厘米,口径14.7厘米,重9.66kg。『0023』侈口,细颈,硕腹,附兽耳。有盖,盖口纳于颈中,盖钮如绳,盖顶面及边均饰一道重环纹。器口下饰回纹,颈饰窃曲纹,腹饰鳞纹,鳞纹上下各饰一道相向的瓦纹。盖口外沿有8行33字,器颈部有32字,盖、器铭文大意相同。器颈部铭文为环行排列:郑义伯作尊『0023』,以行,以顺我郑囗...

    722 重环纹 回纹 窃曲纹 鳞纹
  • 蒜头壶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蒜头壶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蒜头壶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高38厘米 1975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 细颈,鼓腹圈足,口部形似蒜头。 (以上文字内容源自《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之光=Plentiful Central Plains——Henan's Resplendent  Antiquity:汉、英》,河南博物院、深圳市南山博物馆编,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年10月,书号...

    704 青铜器 蒜头壶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王生女『0551』方彝 - 故宫青铜器藏品
    王生女『0551』方彝 - 故宫青铜器藏品

    王生女『0551』方彝,通高29.5厘米,宽18.6厘米,重4.65kg。彝方体,平底,长方形圈足,足上有四豁口,屋顶形盖,盖上有一屋顶形钮。盖、腹、足上出八条棱脊,饰兽面纹和夔纹。盖内侧与器内底有对铭“王生女『0551』”。铭文标其所属,表明此方彝是王的外甥女称女『0551』的器物。...

    819 兽面纹 夔纹 对铭
  • 梁伯戈 - 故宫青铜器藏品
    梁伯戈 - 故宫青铜器藏品

    梁伯戈,长17.5厘米,宽9.4厘米,重0.28kg。戈为魏国的兵器。援的前锋呈圭 角状,上刃在援末扬起,与长栏的上端形成弧线,下刃与胡自然相接,内为长方形,有一长穿,栏上两面各饰一兽头,栏内侧有三长穿。穿旁正反两面共有铭文2行14字:抑鬼方『0026』,抑攻方。梁伯作宫行元用。铭文记述梁伯做的是近卫部队宫行使用的戈,用来对付攻方敌人。圭形援头流行于西周晚期...

    1006
  • 田告方鼎 - 故宫青铜器藏品
    田告方鼎 - 故宫青铜器藏品

    田告方鼎,通高15.6厘米,宽15厘米,重1.68kg。鼎长方体,方口唇,双立耳,直壁,四柱足。有盖,盖扁平,上有一环形钮。口下饰兽面纹,腹上有三排乳钉纹,排列成“凹”形,足饰三角云纹。盖与器有对铭,各2行6字:田告作母辛尊。铭文记田告为其母辛做祭器。此鼎为陕西宝鸡出土。...

    814 兽面纹 对铭
  • 铜蚰龙耳圈足炉 - 故宫青铜器藏品
    铜蚰龙耳圈足炉 - 故宫青铜器藏品

    铜蚰龙耳圈足炉,清雍正,高5.1厘米,口径13.5厘米。清宫旧藏。铜炉簋形,直口,颈略收,鼓腹下垂,腹圜收,圈足。双耳为抽象的蚰龙造型。皮壳颜色均匀漂亮。器外底有减地阳文3行6字楷书:“大清雍正年制”。此炉造型虽然是宣铜器中最为常见者,但又显出与众不同。除皮壳手感细糯外,其款识为正宗的铸款,笔画转折分明,细挺匀整,布局法度谨严,可作为判断雍正宣铜器铸款的参考...

    1712 阳文
  • 嵌赤铜象纹五环带盖壶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嵌赤铜象纹五环带盖壶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嵌赤铜象纹五环带盖壶,战国前期,通高52厘米,口径14×12厘米,腹径37厘米。器直口,粗颈,鼓腹,器形硕大,有平盖,环形钮,是一种大型的盛酒器。壶身正面有一系环,另在肩部两侧及腹部靠下处铸有对称的两对系环。由于此器庞大,若盛满酒再加上自重必难移动,故设计了系环用以穿绳,以便于搬运携带。此壶颈部采用浅浮雕手法铸出一周突起的象纹,象纹简洁而抽象,通过庞大的身躯...

    1413 象纹 浮雕 龙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