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行楷书临苏轼中山松醪赋扇面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行楷书临苏轼中山松醪赋扇面 |
时代 | |
门类 | 书法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010547)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行楷书临苏轼中山松醪赋扇面❖图片
行楷书临苏轼中山松醪赋扇面❖简介
《行楷书临苏轼中山松醪赋》扇面,清,刘墉,纸本,纵18.5cm,横54.6cm。
刘墉(1720—1805),字崇如,号石庵,诸城(今山东高密)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与翁方纲、成亲王永瑆、铁保并列为乾隆朝四大书法家。擅长于草书,书法用墨饱满,墨浓字肥,浑厚端庄,雄厚劲遒,时人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美誉。著有《石庵诗集》。
此扇为刘墉所书宋苏轼名作《中山松醪赋》,由款属可知写给自己的侄子刘镮之,此件书于丁巳闰六月,刘墉时年七十九岁。整件作品用笔肉丰骨劲,用墨浓厚,具有明显的苏字特点。
相关知识科普
刘墉
刘墉(1720—1804年,又作1719—1805年),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卒谥文安。《清史稿》有传。工书法,初学赵孟頫、后法魏晋,乃自成家。清张维屏《松轩随笔》评其书云:“貌丰骨劲,味厚神藏,不受古人牢笼,超然独出。”康有为认为刘墉书法“力厚思沉,筋摇脉聚,近世行草书作浑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围者,吾故谓石庵集帖学之成也”。刘墉与翁方纲、成亲王永瑆、铁保并称“乾隆四大家”。
翁方纲
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博学,富藏书,工诗文,长于考证金石。书法初学颜真卿,继学欧阳询,旁涉汉隶,自成一格,与刘墉、成亲王永瑆、铁保并称“乾隆四家”。著有《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等。
永瑆
永瑆(1752—1823年),字镜泉,号少庵、诒晋斋主人。清乾隆皇帝第十一子,封成亲王。工诗文。书法初师赵孟頫、欧阳询,后涉足前代诸家,深得古人用笔之意。精真、行二体,兼及篆、隶,名重当时,为“乾隆四家”之一。刻有《诒晋斋帖》。
铁保
铁保(1752—1824年),字冶亭,号梅庵,又号铁卿,满族正黄旗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进士。嘉庆年间官至两江总督、吏部尚书。多次因事遣戍,道光初年以三品卿衔致仕。擅诗,少时即与百龄、法式善称三才子。工书画,楷书宗法颜真卿,行草书宗法二王、怀素、孙过庭,时人谓其书与刘墉、翁方纲、成亲王永瑆并驾,为“乾隆四大家”之一。尝刻《惟清斋帖》为士林所重。著有《惟清斋全集》、《白山诗介》、《淮上题襟》等书。
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次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熙宁时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对王安石所行新政有异见,上书神宗,遂被贬谪黄州。元祐间复起用,任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绍圣四年(1097年),党争又起,再谪惠州、儋州,后遇赦北返,病殁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诗清新雅健,风格独具。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书法,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家数。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工画竹,学文同,为湖州竹派之一。能作枯木、怪石、佛像,出笔奇古。论画力主“神似”,并提倡“士夫画”,强调诗画一律,为古代文人画先驱。传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传世绘画有《古木怪石图》卷、《枯木竹石图》卷(与文同《墨竹图》卷合装),现藏上海博物馆。著有《东坡七集》、《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