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王鉴溪亭山色图轴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王鉴溪亭山色图轴 |
时代 | |
门类 | 绘画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004905)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王鉴溪亭山色图轴❖图片
王鉴溪亭山色图轴❖简介
《溪亭山色图》轴,清,王鉴绘,纸本,墨笔,纵80.1厘米,横41厘米。
本幅左上自题:“燕子低飞不动尘,黄莺娇小未禁春。东风绿遍门前草,细雨含烟愁路人。烧灯过了客思家,寂寂衡门数瞑鸦。燕子未归梅落尽,小窗明月属梨花。倪高士有溪亭山色向藏吴郡王文恪公家,后归王长安,余时得纵观,今不知流落何处。闲坐红梅花下,风日情美,涤砚伸纸,漫师此意,不求形似也。染香遗老王鉴。”钤“王鉴之印”(白文),引首钤“来云馆”(朱文)。收藏印有“乾隆御览之宝”(朱文)、“宝蕴楼书画录”(朱文)。
根据王鉴自题可知此画系他背临元人倪瓒《溪亭山色图》之作。山石树木的刻画采用了枯疏的方折之笔和淡墨渲染的表现方法,具有倪氏的笔墨特点,并将倪氏所追求的自然淳雅、淡泊清高、不落时俗的精神境界表现得恰到好处,由此可见画家深厚的临摹功底及其对倪氏画风的深刻理解和准确的表现。
相关知识科普
王鉴
王鉴(1609-1677年),字玄照,后改字元照、圆照、元炤,号湘碧,自称染香庵主,太仓(今属江苏省)人,因明末曾官廉州知府,故人们常以“王廉州”称之。擅绘山水,宗法五代董源及以黄公望为首的“元四家”,皴法细密,墨色浓润,以仿古功力深厚而备受人们称道。与同时代的山水画家王时敏、王翚、王原祁合称“四王”,他们在清初画坛上形成了极强的复古势力,进一步规范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技法和程式,同时,也阻碍了中国山水画的进一步发展。有《染香庵集》、《染香庵画跋》传世。
郡王
爵位名。其名始于西晋。唐宋以后,郡王皆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号。除皇室外,臣下亦可封郡王。清代宗室封爵的第三级称为多罗郡王,简称郡王。
引首
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
宝蕴楼
1911年清逊帝溥仪退位后居住于紫禁城内廷,外朝由北洋政府接管。1914年2月4日成立了古物陈列所,所址设在紫禁城外朝部分。此前,当时的内务部与逊清皇室将盛京(沈阳)故宫、热河(承德)离宫两处所藏宝器20余万件运至紫禁城,然文物存放之地尚未解决。时内务部与外交部协商批准从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中拨出20余万元建文物库房,其基址选定在原咸安宫基础上。当年6月开工,历时一年,于1915年6月正式建成,交付使用,这是中国近代建成的第一座专门用于文物保藏的大型库房。库房为两层楼西洋式建筑,其中所藏集历代古物之萃,青铜、书画、陶瓷、金玉,至珍且奇,因定名曰“宝蕴楼”。1947年,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宝蕴楼所藏文物遂逐步移出。
背临
根据记忆、不看原作的临摹方法。
倪瓒
倪瓒(1301—1374年),字元镇,号幼霞,别号云林子等,无锡(今属江苏省)人。家境豪富,筑“云林堂”、“清閟阁”,工诗文,善画山水、竹石,长于书法,谙熟音律。中年以后,既信奉道教,又崇尚佛学,他在诗中自述:“嗟余百岁强半过,欲借玄窗学静禅”。到了晚年,索性卖去田宅,疏散财产,弃家遁迹,“扁舟蓑笠,往来湖泖间”,过着“不事富贵事作诗”的超然于物外的隐逸生活,思想愈加空寂。其山水宗法董源,参以荆浩、关仝笔法,用笔方折,创“折带皴”写山石,画树木兼师李成。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意境清远萧疏,自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画风对明清文人水墨山水画影响颇大。书法从古隶入手,又以“二王”为宗。后人把他和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为“元四家”。
渲染
中国画技法之一,属辅助性用笔,为突出形象之用。“渲”是在皴擦处略敷水墨或色彩,“染”是用大面积的湿笔在形象的外围着色或着墨,烘托画面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