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王绎、倪瓒合绘杨竹西小像卷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王绎、倪瓒合绘杨竹西小像卷 |
时代 | |
门类 | 绘画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38448)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王绎、倪瓒合绘杨竹西小像卷❖图片
王绎、倪瓒合绘杨竹西小像卷❖简介
《杨竹西小像》卷,元,王绎、倪瓒作,纸本,水墨,纵27.7厘米,横86.8厘米。
这是一幅元代人物肖像画的经典作品,由王绎与著名山水画家倪瓒共同绘制。图绘一老者策杖立坡间,旁点缀松石等简单衬景。本幅左侧倪瓒题款:“杨竹西高士小像,严陵王绎写,句吴倪瓒补作松石。癸卯二月。”癸卯为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据款识可知,此卷由王绎执笔画小像,倪瓒补景。杨竹西即杨谦,为南宋遗民,号竹西居士,松江人。此图所绘应为杨氏归老林泉后的晚年肖像。图中杨谦头戴乌巾,右手执杖,衣袍宽松,面相清癯、磊落而有神。描绘精细,人物面部均以淡墨为之,以线为主,略事烘染,着墨不多而神情毕肖,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平。倪瓒所补松石,笔墨枯淡、松秀,与人物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幅精美的肖像画作品。
本幅钤有明、清收藏家项元汴、伍元蕙、宋荦、贺隆锡、裴景福等藏印48方,又半印5方。画前有标名一段,记题跋、绘画人姓名,另钤“项氏子京”、“子韶过眼”、“四明郑氏珍玩书记”等印20余方。又项氏墨书“勉”字编号。
后纸有元郑元祐、杨维桢、苏昌龄、马琬、高淳、钱鼒、静慧、王逢、茅毅等题九段,钤名章、藏印等80余方。(元郑元祐、杨维桢题跋释文)
此图历明、清两代著名收藏家项元汴、伍元蕙、宋荦等递藏,并著录于《汪氏珊瑚网》卷十、《大观录》等书,是一件流传有绪的元画精品。
相关知识科普
杨竹西
杨竹西即元代文人杨谦(1283--?年),号平山,又号竹西,松江(今上海市)人。一生不仕,隐居于松江华亭县南50里之张泾堰镇,与当时文人杨维桢、钱惟善等相友善,诗文相倡,为一时之盛。
王绎
王绎(生卒年不详),字思善,号痴绝生,祖籍睦州(今浙江建德)人,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作河南睦县,寓居杭州。十二、三岁时即能画肖像,后得吴中顾逵指授,画艺更进。所作人物肖像多以线描,少晕染,创作时非使人正襟危坐,而是于谈笑间记取形貌,落笔传神,极具特色。王绎还将他的人物肖像画创作方法撰成《写像秘诀》一文,成为我国古代早期关于肖像画创作技法的重要著作。存世作品极少,目前仅见此幅与倪瓒合作的《杨竹西小像》卷一件。
倪瓒
倪瓒(1301—1374年),字元镇,号幼霞,别号云林子等,无锡(今属江苏省)人。家境豪富,筑“云林堂”、“清閟阁”,工诗文,善画山水、竹石,长于书法,谙熟音律。中年以后,既信奉道教,又崇尚佛学,他在诗中自述:“嗟余百岁强半过,欲借玄窗学静禅”。到了晚年,索性卖去田宅,疏散财产,弃家遁迹,“扁舟蓑笠,往来湖泖间”,过着“不事富贵事作诗”的超然于物外的隐逸生活,思想愈加空寂。其山水宗法董源,参以荆浩、关仝笔法,用笔方折,创“折带皴”写山石,画树木兼师李成。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意境清远萧疏,自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画风对明清文人水墨山水画影响颇大。书法从古隶入手,又以“二王”为宗。后人把他和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为“元四家”。
肖像画
人物画的一种,专指描绘人物相貌形神的绘画,可分为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中国的肖像画传统称谓有“传神”或“写真”,它是以现实生活中或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人物为描绘对象,通过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创作方法,着重刻画人物本身特定的外形特征和内在神韵,获得形神兼备的效果。
项元汴
项元汴(1524—1590年),嘉兴(今浙江省嘉兴)人,字子京,号墨林山人,别号香岩居士、鸳鸯湖长、退密斋主人惠泉山樵、漆园傲吏等,收藏家、画家。家资富饶,广收法书名画,贮于天籁阁中,其法书、名画以及鼎彝玉石,储藏之丰,甲于海内,精鉴赏,有“项元汴印”、“子京”、“檇李项氏世家珍玩”、“神品”等鉴藏印数十方。工绘画,兼擅书法。著有《墨林山人诗集》《蕉窗九录》等。
宋荦
宋荦(1634—1713年),字牧仲,号漫堂,晚号西陂老人,一作西陂放鸭翁,河南商丘人。宋权之子。康熙年间以父荫入仕,官江苏巡抚,后累升至吏部尚书,加太子少师。为官以清节著名于时。博学多识,精鉴藏,工诗词古文,与王士祯齐名。所藏皆古人名迹及一时名家名作,朝夕研习,耳濡目染,遂悟画法,所作兰竹亦极超妙。著有《西陂类稿》、《枫香词》、《漫堂墨品》、《沧浪小识》等书行世。
裴景福
裴景福(1865—1937年),字伯谦,号睫闇,安徽霍丘人。清光绪十二年(1894年)进士。极富收藏。编撰《壮陶阁书画录》。
杨维桢
杨维桢(1296-1370年),桢又作禛,字廉夫,号铁崖,又号铁笛道人、抱遗叟、老铁贞、梅花道人等,浙江会稽(今绍兴)人。青年时代励学苦读,32岁(1327年)中进士,署天台尹,后官建德路总管府推官。元末擢江西儒学提举,未及上任,适逢反元兵乱,遂避居富春山,后徙钱塘(今浙江杭州),晚年寓居松江。明洪武二年 (1369年)召至南京,纂修礼乐书,不久辞归,抵家卒。性狷直,多才艺,诗风奇诡,号“铁崖体”,为元代诗坛巨匠。善书法,风格拗强苍劲,自成一种特别风貌。
元郑元祐、杨维桢题跋释文
三泖之水东流,九峰之支高浮。笃生隐人,是为杨侯。杨侯之生,才质具美。能济之以方来之讲学,兼本之以夙闻之诗礼。此所以行修,而文辞鬯而醇。廼自号竹西子,欲追踪乎葛天民。人谓其草玄之暇裔,而不滞于其出处进退。此所以不戚戚于贱贫,不汲汲于富贵。既无惭于次公之颖脱,亦无忝于大年之秀发。此所以江海知名,而畎求躬耕。夸匪溢美,论斯称情。吾闻其初度在迩,寿星腾辉乎泖水。吾题其像既以文,若揆之心宜以礼,能若此则参千祀而一成纯,匪但以八千岁为春秋而已也。至正二十二年壬寅岁春二月,遂昌山尚左老人郑元祐明德父题。 汝岂无相汉之筹,而遽从赤松之游。汝岂无霸越之策,而自理鸱夷之舟。仙踪寄乎葛杖,劲气吞乎吴钩。集车辙于户外,登歌吟于西楼。不识者以为傲世之叔夜,识者以为在乡之少游。抱遗叟在云间小蓬台书。
《大观录》
二十卷,清代吴升编著。吴升,字子敏,吴县(今属江苏)人。自幼雅好古物,尤精于鉴赏书画。此书前九卷著录法书,自三国魏起至明代止,记有每件作品的书写字数、行数及本文;第十卷为《元明贤诗翰姓氏》,录有元、明时期最著名的法书家小传;第十一卷至二十卷著录自东晋至明代的名画,详尽地描述画面,记录款识、题跋,并加以客观的评论。书前有宋荦及翁方纲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