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赵左山水图轴(望山垂钓)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赵左山水图轴(望山垂钓) |
时代 | |
门类 | 绘画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086530)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赵左山水图轴(望山垂钓)❖图片
赵左山水图轴(望山垂钓)❖简介
《山水图》(望山垂钓),明,赵左绘,纸本,设色,纵132.3厘米,横38厘米。
晚明时期的绘画风格多从前人画法中变化而出,大多带有较为明显的前人艺术遗迹,这也是晚明时期复古艺术思潮在绘画作品中的反映,从而构成了明代后期艺术所具有的鲜明的时代特色。赵左身处于这一时代大环境中,其作品,甚至其所代表的苏松派绘画都具有这一特点,从这幅《山水图》中也不难看出这一特色。
此图表现晚明文人生活,大致分为三个段落:下部绘临水土坡,林木掩映中隐现出草堂,屋中一士凭窗读书;中部湖水荡漾,芦苇丛中一人正持杆垂钓,扭头遥望远山的动作,表明其本意非在垂钓;上部山峰一座,所占位置有限,留有很大的空白,画家在此处用工整的小楷书题写了两句诗:“垂钓有深意,望山多远情”,点明了主题。根据诗句,后人也曾将此图定名为《望山垂钓图》。诗后署款“己未夏日赵左”,下钤“赵左之印”、“文度氏”两方印章。按“己未”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据目前所知,赵氏最晚的作品为1629年的《落叶无声图》,此图亦应属其晚年作品。
作品画法继承元代画家黄公望和倪瓒传统,远山的表现手法又显然受元代赵孟頫影响,山石用披麻皴法,并解索式的形态自山顶纷披而下,复施以淡色,极具古拙雅淡之趣。景致采用平远与深远相结合的构图,使原很狭窄的竖长画面显得开阔,加之三段式的布局法,更添增了幽远之感。画面下部的实景处理,中部水面的描绘以及远山、天空的表现,构成了强烈的虚实对比;而图中人物恬淡宁静的神态与树木芦苇因风而起舞的动势也形成了鲜明的动与静之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作者营造出了一个文人逸士生活的良好氛围。
全图主要以水墨画成,墨色清润,浓淡干湿、焦渴枯润均控制得恰到好处;设色淡雅清丽,只用淡赭和花青等略加点染,使画面具古雅恬淡之趣而无俗艳之态;笔法洒脱秀劲,写意处墨气淋漓,工整处细笔如丝,笔力劲健遒逸。人物造型简单,不求形似,寥寥数笔便神态俨然,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此图为赵左晚年创作的山水画中的精品。
相关知识科普
赵左
赵左(生卒年不详,明万历天启年间人,约活动于17世纪初),字文度,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据《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载,赵左最后一件有年款的作品是明崇祯二年(1629年)的《落叶无声图》,从赵左一贯作画方式来看,其作品往往多署年款,因此推测他的卒年应在此后不久。 赵左工画山水,与宋懋晋俱学画于石门宋旭,然二人风格不尽相同,赵左作画惜墨如金,不轻易涉笔,在宗法宋旭的基础上,上溯渊源,宗董源一派而兼得黄、倪之意,并擅云山墨戏,时人谓有似米非米之妙。明代韩昂在《图绘宝鉴续纂》中评其:“笔墨秀雅,烟云生动,烘染得法,设色韵致,虽自成一家,间有临仿宋元家法者,亦用焦墨枯笔为之。吴下苏松一派,乃其首创门庭也。”明末画派纷呈,如华亭、松江、云间等等,其实艺术风格并无太大差别,赵左之苏松派亦然。嘉兴陈廉是其门下高足,亦为苏松派主力。 赵左与明末著名艺术家董其昌关系密切,二人为翰墨挚友,赵左为董代笔,清人姜绍书在《无声诗史》中就记载:“(赵左)与董思白(即董其昌)为翰墨友,流传董迹,颇有出文度手者。两君颉颃艺苑,政犹鲁卫。若董画而出于文度,纵非床头捉刀人,亦所谓买王得羊也。”
黄公望
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大痴道人。本姓陆,名坚。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晚号井西老人。常熟(今江苏)人。早年一度在大都(今北京)监察御史院当书吏,曾入狱,后隐逸于苏南和富春山,系道教全真教派教徒。他专擅山水,取五代董源、巨然的“平淡天真”,又得元代赵孟頫之“古意”,为“元四家”之首,著有《山水诀》。
倪瓒
倪瓒(1301—1374年),字元镇,号幼霞,别号云林子等,无锡(今属江苏省)人。家境豪富,筑“云林堂”、“清閟阁”,工诗文,善画山水、竹石,长于书法,谙熟音律。中年以后,既信奉道教,又崇尚佛学,他在诗中自述:“嗟余百岁强半过,欲借玄窗学静禅”。到了晚年,索性卖去田宅,疏散财产,弃家遁迹,“扁舟蓑笠,往来湖泖间”,过着“不事富贵事作诗”的超然于物外的隐逸生活,思想愈加空寂。其山水宗法董源,参以荆浩、关仝笔法,用笔方折,创“折带皴”写山石,画树木兼师李成。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意境清远萧疏,自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画风对明清文人水墨山水画影响颇大。书法从古隶入手,又以“二王”为宗。后人把他和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为“元四家”。
赵孟頫
赵孟頫(音fǔ)(1254—1322年),元代画家、书法家,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宗室,14岁时以父荫补真州司户参军,入元出仕,历任翰林侍读学士、荣禄大夫等职,卒赠魏国公,谥文敏。他对诗文音律无所不通,书画造诣极为精深,“元之冠冕”。其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书法钟繇、“二王”、李邕、宋高宗赵构以及历代诸家,篆、隶、真、草各臻神妙。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其绘画、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
披麻皴
山水画皴法之一,亦称“麻皮皴”,由五代董源创始,如元·汤垕《画鉴》所述:董源“山水有二种:一种水墨矾头,疏林野树,平远幽深,山石作麻皮皴。”其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故曰“披麻皴” 。此法善于表现江南土山平缓细密的纹理,董源多运短披麻皴,巨然喜用长披麻皴,董、巨所创江南山水画派系即以披麻皴为显著特点之一。
平远
山水画技法名,“三远”之一。出自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之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